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现代文阅读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 洁

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去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住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住了。

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对玉兰花“贴近生命气息的花”的理解的一项是(  )
A、开得奔放,大俗大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B、落得决绝,体现着生命的孤勇与优雅。 C、嗅其芳香,可以使生命得以青春常驻,人老心童。 D、悟其高洁,以本真之心感受,能让人勇敢面对挫折困难,敢于挑战,不向命运低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并蕴含象征义,象征着“倾听人生的呼吸”的意义。 B、文中“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这句话的含义是:小小的草木院子包含了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以丰富的人生启迪。 C、文章以梅、兰、柳等小院景物为载体,描写了小院各美其美、相生共荣的生存状态,紧扣文题,层层深入。 D、文章最后,以与草木共呼吸来升华文章主旨,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
(3)、请分析画横线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中“燃”字的表达效果。
(4)、结尾“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揭开甲型H1N1流感神秘的面纱》,完成后面题目。
       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H1N1)型流感或人感染猪流感。它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是猪的A型流感病毒中的一种引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常见的是H1N1亚型,但是也存在其他的亚型(如H1N2,H3N1,H3N2)。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病毒存在种属特异性,只感染猪,但有时却能跨越种群屏障引起人类发病。
      据了解,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能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引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种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该病毒非常活跃,可由人传染给猪,猪传染给人,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它可以通过咳嗽或喷嚏中的小液滴传播,小液滴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或者通过握手,接触物件等方式,经手将病毒带至呼吸道。而且,病毒可以在笔、书本、茶杯乃至键盘上存活数小时之久,导致人通过接触这些物件而最终受到感染。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也有可能导致新的感染或发病。专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
      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甲型H1N1流感?有关专家建议,前往疫情发生地区商务和旅行时,
      应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主要个人防护措施有: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甲型H1N1流感尚未出现治疗疫苗。对于制订利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策略来说,目前的信息尚不充分。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评估,以及对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危害和益处来做出决定。
      我们大可不必对甲型H1N1病毒过分恐慌,甲型H1N1病毒并不那么可怕。甲型H1N1病毒的死亡率为6.77% , 人患禽流感死亡率达60%。且目前接受“达菲”治疗的病人,都有比较好的效果,这说明猪流感病毒对于“达菲”类药物还没有产生耐药性,它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 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阅读理解。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往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桨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吹喝他的鲜豆浆了二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毋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装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菜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人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捅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捅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捅边一互。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令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于咳喝起未吃早点去上学了.而池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玲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议。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咳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桨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于,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果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装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阅读《卖桔子的老人》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桔子的老人

叶琰

       秋高气爽的傍晚,到了下班的时候,公交站台上挤满了正要赶回家的乘客们。一辆飞驰过来的公交车一进站,就上了满满一车人。人群中有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吃力的挑着半担柑桔上了车。售票员是位年轻的妹子,她一边忙着售票一边热情招呼着车上的乘客,窜来窜去忙得不亦乐乎。

       售票员妹子看到老人上了车,忙把老人让在自己的坐位上。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售票员妹子脸上笑得像一朵胜开的红玫瑰,老人的眼角也露出了鱼尾纹。

       车上很拥挤,“红玫瑰”卖完票来到老人跟前,并帮她把两个筐子挪到坐位底下,这样车厢里会多出一点空间来。老人从筐里拿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桔子,送到了“红玫瑰”的手上:“妹子,实在不好意思,今天生意不好桔子没有卖完,给你几个桔子做车费吧!”“红玫瑰”接过了桔子让它们又回到了筐里,“老人家,您这么大年纪了,没钱买车票不要紧,我怎么能要您的桔子呢!”老人深情的望着“红玫瑰”“真是个好姑娘啊!”满车的乘客也都朝着“红玫瑰”点头微笑。

       车快到终点站长途中巴车客运站了,“红玫瑰”问老人:“您老这担桔子是从哪挑来的啊?”老人告诉她“三河镇”“那您老下车又要转乘去‘三河镇’的中巴车吗?”老人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欲言又止,车继续前行。

       “妹子,我到进车站的路口处下车,这样我可以少挑一段路”“什么,二十多公里路,你挑着回去?”“红玫瑰”一脸愕然。

       “妹子,中巴车上的售票员可没有你这么好心,早上我搭车来时给她几只桔子她不要,说我们只收钱,现在桔子我们屋前屋后都有,不值钱,我只好给了她五元钱,我一担桔子共卖不了二十几元钱,如果一来一回还要十元钱坐车那不……”

       “红玫瑰”望着老人满头银发和一双布着老茧的手,从包里拿出了五元钱放在筐里。“老人家,我给你钱你还是去车站坐车回吧!”这时满车的乘客见状也纷纷的过来往筐里放钱,有一元的也有两元的,还有给十元的……  老人到终点站下车前数了数共有三十多元钱,老人再一次捧着桔子发给乘车的每一个人,可是都没有要。满筐的桔子还是安安稳稳地躺在筐里。只是“红玫瑰”的脸上笑得更加灿烂了。

                                                                                                                                                                        (摘自《文艺生活》2008年第8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