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阿里

巴荒

我要一人进阿里。

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讲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签和验证些什么。

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启程后百余里的路程中,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同车内的藏人们一起呼喊:“嗦嗦罗——”

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以及湖畔密集的白色水鸟、牛马成群所带来的悠悠生息,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江孜宗城堡因1904年江孜人民抵抗英帝国“远征军”的侵略而在历史上闻名。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车行至此,正如音乐曲调一转,爵士乐接古典乐,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就像一只小船驶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阿里,阿里。

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而关于阿里,我在踏入这块神秘区域之前对它的了解甚少。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

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当年德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的滑雪冠军,他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地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到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把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它的生,它的死,它的喜怒哀乐,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颠簸、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或风干的动物尸骨,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惶逃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梭。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旱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头孤狼在深沟隔断的对岸高台观望,而后像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掉头消失于远处的山脊;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1)、梳理游踪顺序,填写下列表格。

所至

岗巴拉山口

江孜宗城堡

进入无人区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所见

羊卓雍措

翻浆的干泥坑地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梦幻一般

(2)、品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①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②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集穴?

(3)、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西藏奇遇》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
(4)、同样是两篇女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中,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多次写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此文作者巴荒也同样经历了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是此文中,她丝毫不曾提及。请你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她们在材料选取和主题塑造上的异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 题。

选段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段二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

②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选自《故乡》)

选段三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选自《济南的冬天》)


阅读散文《最温暖的墙》,完成小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被粉笔灰吸得一千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客,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启蒙

佚名

    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片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都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我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大小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刘爷爷……

    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18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去了。

    ②天下事都是如此——

    ③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④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院里的桃花开了,可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淡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⑤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⑥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⑦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⑧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⑨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⑩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⑪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⑫春在眼前了!

    ⑬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⑭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⑮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⑯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⑰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的“签名”,只能偷偷的把名宇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面——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拫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 《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蒙 古 野马

黄 海

①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就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最佳坐骑。蒙古野马持久耐劳,既能在大漠高温中生存,又能忍受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

②狭隘的山谷里,暴风雪还在肆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野马群的身影依稀可见,它们不时扬起一片如尘的雪花,向前奔驰。它们知道,前方,就是生存的希望。

③它,一匹小马驹,迎着风雪前进。寒风撞在身上,让紧绷的肌肉微微发颤。 它们已经马不停蹄地奔跑了整整一天,处于死亡的边缘。小马驹对着首领嘶叫了几声,似乎是在哀求,拖着被寒风拉长的戚戚的尾音。

④那匹成年的枣红色雄马无可奈何地收住四蹄,垂下头。周围一片寂静。它用前蹄开始敲打雪地,发出空洞的咚咚声,是该休息了。小马驹的四蹄泛出淡淡的血丝,它已经快要被冻僵了。马群里的母马轮番向它喷出热气,希望能缓和一下寒冷。接着,它们继续寻找食物,重复着一个动作————用前蹄去敲打雪地。

⑤太阳挂在天上,却没有一点温暖,惨白的阳光带着寒意,颤抖着趴在地上。终于,一匹土黄色雄马找到了几根枯草,打了个响鼻,示意小马驹来这里充饥。它们感觉头颅重极了,好像随时都要倒下去,但它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生存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后代。那匹小马驹哆哆嗦嗦地低下头去,将几根草啃食掉了。母马慈祥地看着它,公马则站在旁边时刻准备继续前进。

⑥一道白色的影子闪过去了,马群里的所有马都看到了,最多不过五米远,只不过是因为暴风雪挡住了视线。它们不安地躁动起来,小马驹躲进成年马的保护圈里,枣红色的雄马首领直接飞奔出去,去一探究竟。枣红色雄马嘶叫一声,那白色的东西也回应一声,那是马的嘶叫。

⑦既然是同类,那就能交流! 这是枣红马心中的信念。那匹白马停下来了,转过头去,对着枣红马长鸣一声,让马群跟着它走,随即就如旋风一般消失在风雪中。枣红马对着马群嘶叫了一声,踏上了征程。大概又跑了半天,马驹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它们终于看见了阳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还带着春天的温暖,马群就在这一刻活了过来。

⑧只见那匹白马站在一个土坡上,那是最高的土坡,也代表了无上的荣耀。坡下有三十多匹马,看来,那匹白马就是这群马的首领了。白马踢了踢后腿,示意它们要出发了。 小马驹已经找到了伙伴,并且也已经饱餐了一顿,它恢复了生机,走到马群前方,精神抖擞地看着坡上的白马,双眼放出敬畏的光芒。这个由五十多匹马组成的大家庭,团结一致,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⑨马群声势如雷霆,再次走进了冰雪之中,但它们已经不再畏惧寒冷。几匹马凑在一起,就已经散发出了热量,让它们充满力量。暴风雪来袭,成年马组成一堵墙,将马驹围在其中。黑暗可能无边无际,但它们也寻找到了光明。

⑩新鲜的空气再次扑面而来,只留下微微寒意。两匹马首领对视一眼,碰碰头,再次分开,踏上自己族群的征途。也许它们在未来还能相见,互相都留下祝福。寒冷的冬野见证了真情。春天来到时不需要嘘寒问暖,人生各有前路。小马驹轻轻地嘶叫一声,跟着族群离开了此地。

⑪三年后,在那个高坡上,小马驹已经长成了高大健壮、眼神坚定的白马,它站立在高坡上,就像当年的白马王。 下方是它的族群,它猛地一个加速,进入风雪之中。

⑫蒙古族人民就像这马一样,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成为草原上一道自强不息的风景。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