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走进阿里
巴荒
我要一人进阿里。
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讲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签和验证些什么。
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启程后百余里的路程中,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同车内的藏人们一起呼喊:“嗦嗦罗——”
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雍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平躺于蜿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眺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以及湖畔密集的白色水鸟、牛马成群所带来的悠悠生息,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雍措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江孜宗城堡因1904年江孜人民抵抗英帝国“远征军”的侵略而在历史上闻名。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车行至此,正如音乐曲调一转,爵士乐接古典乐,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锈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哐啷”、“哐啷”,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哐啷”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又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开进无垠的阿里高原,就像一只小船驶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阿里,阿里。
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而关于阿里,我在踏入这块神秘区域之前对它的了解甚少。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
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当年德国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的滑雪冠军,他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地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到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把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我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它的生,它的死,它的喜怒哀乐,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颠簸、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又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散落着灵性的石头或风干的动物尸骨,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惶逃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梭。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旱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头孤狼在深沟隔断的对岸高台观望,而后像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掉头消失于远处的山脊;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巢穴?
(选自《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所至 |
岗巴拉山口 |
江孜宗城堡 |
进入无人区 |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
所见 |
羊卓雍措 |
② |
翻浆的干泥坑地 |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
所感 |
① |
梦幻一般 |
③ |
④ |
①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我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②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何处又是它躲避风寒的集穴?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