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5校联谊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散文《最温暖的墙》,完成小题。

最温暖的墙

    ①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然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常常被冻裂了,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的时间被粉笔灰吸得一千二净。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焐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她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客,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她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她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当她从粉笔盒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老师以为学生们是开玩笑的,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老师先不要撕,请先看看那些字!那纸上面有字!

    ⑦细看纸上,密密麻麻写着:“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很特别,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她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她微笑着向学生道谢.转过身,书写。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在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的婆娑和妩媚,弥散着温馨。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握着的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文章讲述了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请用一句话将故事内容概括出来。

(2)、比喻修辞的使用,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有很强的感染力。试分析下面两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①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竟将白色的粉笔点缀得分外引人注目。

②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3)、第⑦段划线句说:“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独特创意啊!”联系前后文思考,为什么说这独特的创意“富有诗意”?

(4)、文章最后一段说“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此刻,老师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请根据文章作合理想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此刻,她心里想着:

举一反三
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每个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已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关键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次考试必须过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订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会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见此情景,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钩,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九十分?”

    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乎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当父母的一片苦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地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息:“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的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眼前不由得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当父亲的吗?”在深深的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罗网中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着,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上的风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 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 ,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 心想: “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 ”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 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 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 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 “是去年那只燕子吗? ”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 “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 我又看到了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 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 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 父亲心里一直记得, 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