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邢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发端,洋务派的科技观由此形成。针对列强的“船坚炮利”和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国藩等人提出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构想。“他们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是直接由内战引起的。”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入,对近代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洋务派设译馆,培养翻译人才;开办新式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洋务派的科技观经历一个由浅到深渐变的过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了30余年,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最终失败。这根源于“中体西用”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自相矛盾。
——摘编自高庆节《试论洋务派的科技观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派把科技进步看成是国家强盛最有力的杠杆。他们看到了科举制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围绕着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废除科举,创办新型学校,必修自然科学。在维新派的号召下,一时间学会林立,如雨后春笋,“除去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学会,自然科学方面着实是“有一学即有一会',有农学会、矿学会、工艺会、化学会等”。学会大都以“兼采中西各法与天地自然之利”,“互相讲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持译书局的工作,编译了大批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内容的教科书,并创办报刊,积极宣传“西人光化电声算之述作”。总之,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做了极大贡献。
——摘编自胡晓登、周松柏《戊戌维新与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命运》
材料 表2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1847年 |
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1853年 |
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
1862年 |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
1863年 |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
1865年 |
任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
1872年 |
创办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提出“改土车为铁路”,未能实行 |
1875年 |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开始组建北洋海军 |
1879年 |
在天津架设电报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官督商办 |
1881年 |
未经奏报修成唐胥铁路 |
1894年 |
奏修获准的关东铁路因经费被挪作慈禧太后寿辰庆典之用而停建 |
1895年 |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被投闲散置 |
1901年 |
与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病逝 |
——据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近代以来,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史之人不应该只关注其个人的功过荣辱,而应该透过其经历丰富的一生,勾勒出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与演进轨迹。整体把握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 ||
背景事件 | 历史事件(现象) | 思想主张(口号、纲领)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开眼看世界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洋务运动 | “自强”“求富” |
甲午战争 | 戊戌变法 |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辛亥革命 | 民族、民权、民生 |
袁世凯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 新文化运动 | 民主科学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