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论述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3月一模试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1847年

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3年

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2年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1863年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1865年

任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2年

创办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提出“改土车为铁路”,未能实行

1875年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开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

在天津架设电报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官督商办

1881年

未经奏报修成唐胥铁路

1894年

奏修获准的关东铁路因经费被挪作慈禧太后寿辰庆典之用而停建

1895年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被投闲散置

1901年

与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病逝

——据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近代以来,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史之人不应该只关注其个人的功过荣辱,而应该透过其经历丰富的一生,勾勒出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与演进轨迹。整体把握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 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 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 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 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 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 1750 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 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      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       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       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       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