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来宾市合山市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课外阅读

麇鹿

①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麇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麇鹿野生(放养  饲养)的理想场所。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②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③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也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每两年脱换一次。麇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而其他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雌糜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④麋鹿的自然(繁衍  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权,六岁时杈角才发育完全。

⑤麇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麇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120头麇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麇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麇鹿惨遭厄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⑥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只有英国在私人别墅的(放养  饲养)的18头麇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麇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⑦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39头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麇鹿自然保护区放养。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  繁殖)后代,茁壮成长。

(1)、选择文中括号里使用不够恰当的词语。
(2)、根据下列两项任务阅读《麋鹿》,注意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以及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任务一:利用短文提供的材料,简要地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①浏览全文后,我发现“任务一”主要读这几个自然段。

②陆铭想了解麋鹿的外形特征与其他鹿科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应该重点阅读第自然段,并采用(浏览  跳读  细读)的方法进行阅读。

(3)、麋鹿的“生活习性”有哪些?请简要列举其中两项:①;②

任务二:以“麋鹿的传奇”为题绘制一张“时间图谱”。

(4)、阅读与任务相关的段落,照样子在“时间图谱”的空白格中填写关键信息。

(5)、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短文⑤-⑦自然段主要用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麋鹿数量的变化,强调了麋鹿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②“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中的“几乎”一词不能删除。当时麋鹿面临灭绝的危机,却并没有完全灭绝。用上“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6)、结合《麋鹿》一文,阅读右边的资料,谈谈你的想法、观点或建议。

在自然状态下,物种灭绝的种数与新物种出现的种数基本上是平衡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平衡已经受到破坏。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国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我国在1988 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翔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翔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 30-50 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 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sāo)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课外阅读。

听诊器古今谈

    一个圆圆的金属探头,连接着一根橡皮管子,然后分叉,分别通过两个金属耳塞一直接入到医生的耳朵里——这就是听诊器。听诊器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没改变过这一形象。今天,听诊器终于要旧貌换新颜了。

     200多年前,法国医生雷恩·郎内克想通过听病人脏器所发出的声音,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诊断。于是他动手制作了24节圆纸筒,组装成一个能够帮助他听清病人脏器声音的筒易器具——这就是人类医学史上的第一个听诊器。200多年过去了,不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功能上,听诊器都没有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一家公司推出了全新概念的电子听诊器。

    传统的听诊器无法捕捉到脏器发出的一些微弱但却非常重要的生物声,使医生无法及时做出诊断,电子听诊器正是针对传统听诊器的这一不足而研制开发的。电子听诊器配置的电脑芯片,能够使脏器等发出微弱的生物声放大14倍,从而使医生不会错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更加易于判断心肺等器官可能发生的病变。

    以前,在杂乱的事故现场、繁忙的急救室以及嘈杂的救护车上,使用传统的听诊器来进行有效的诊断,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电子听诊器的产生,外科医生们的这一烦恼将成为历史。

阅读理解

叶脉:植物的指纹

李天平

①漫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之中,迎面而来是满目苍翠。一片片绿叶,铺就了海南热带雨林漫山遍野的绿,海南的热带雨林里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②在全球数十亿的人口中,一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片叶子的叶脉正如人类的指纹一样,是唯一的存在。通过掌握叶脉的规律,可以辨别出植 物的物种,进而开展后续有关物种的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通过植物的花朵 和果实更容易判断物种,但是在花期和果期之外的时间里,这个方法就失效了。

③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绿色的“巨伞”之下,能帮助我们观察叶脉的阳光,是这里的“奢侈品”。从逆光的方向,看阳光照射下的叶片,纵横交错的线条将叶片撑展开来。这些线条里,有的随意穿梭,有的整齐排列,它们就是维管束植物的“指纹”——叶脉。

④对植物而言,叶脉既是输送营养物质的血管,也是支撑起叶面的骨架,又是叶片的生命线。古生物学家也必须以树叶化石上的叶脉作为鉴定该植物的依据。

⑤强韧的叶脉负责支撑起整个叶片,当树叶枯黄掉落到地面,叶肉经过自然分解后就能看到叶脉。但是自然界的腐化中很难看到完整的叶脉,落叶在干枯的过程中也会变形。

⑥自然界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曾有幸在海南黎母山热带雨林的天然石臼中,发现了叶肉自然分解后留下的较为完整的叶脉。石臼中的小水坑积攒了一些树叶,在水的浸泡中,这 些树叶没有像枯叶那样卷曲变形。整片叶子的叶肉经过均匀分解后,纵横交错的叶脉清晰可见,让人对这天然的艺术作品不禁心生赞叹。

⑦在观赏一片叶子时,我们可以试着像植物分类学家那样,通过叶脉的走向来判断植物的种类。平行脉与网状脉是叶脉常见的分布形式。顾名思义,平行脉的主要特点是除了主脉之外,其他各脉都平行延伸,不分粗细。这类叶子通常又长又窄,例如兰花、竹子、香蕉、棕榈等植物的叶子。

⑧网状脉的纹理错综复杂,它们的侧脉分支成网状,这是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叶子)叶脉的特征。大多数的被子植物(种子藏于果实内的植物)都是双子叶,叶片比较宽阔,叶脉为网状脉。

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枝繁叶茂,是一片物种多样的丛林秘境。相比于温带的森林,热带雨林里的植物辨识难度要大很多, 一片叶子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打开雨林秘境大门的钥匙。

(文章有删改)

画 眉

我十二岁的时候,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 至)就被抛得无影无(综 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凑 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我想把画眉捉来养着,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 仆)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 僻)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 艰)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选自《小猕猴学习画刊(高年级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