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部编版三下语文第四单元13课《花钟》一课一练

类文阅读。

花 的 授 粉

    花有雌雄两种花蕊。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

    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有些花的雄蕊的花粉,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可是有些花却要靠外界的力量做媒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花的雌蕊上。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子,要比较强健些呢。所以多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都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最多。在昆虫媒人当中,顶顶受花欢迎、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所以它特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席。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散出芬芳的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有些相像。

    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候,昆虫还带上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

(1)、花朵怎样才能结成比较强健的果实种子?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自动落粉 B、靠外界的力量传粉 C、请昆虫传粉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花朵可以找等帮助传粉,其中本文重点介绍的媒介是

(3)、画线句子中的“大概”一词可以去掉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去掉,显得啰唆 B、不可以去掉,因为作者也不知道详情 C、不可以去掉,因为下面的内容只是作者的推测,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4)、短文把昆虫比成了,这样写的好处是
(5)、花朵为了让昆虫传粉,做了哪些努力?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一提起卫星,同学们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大大的圆球。啊!那你们可没完全说对。卫星的形状可多了,有球形的、罐头形的,还有煤气罐那样的,以及锻炼身体的哑铃形的,也有的像纺锤,像风车,总之样子很多。有的卫星还拖着长长的尾巴,长着“翅膀”。

    卫星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形状呢?原来这是根据卫星的容积、科学研究目的、动力要求等决定的。首先看为什么做成球形的。几何知识告诉我们,同样表面积的物体做成球形时容积最大。我们知道,初期的运载火箭推力有限,如果把卫星制成球形的,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的容积,装更多的仪器。那么为什么又制成旋转体呢(圆柱、棱柱、煤气罐等)?因为这样形状便于保持稳定运行,不至于随意乱翻乱滚。还有那张开的“翅膀”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人要吃饭才能学习、工作,卫星里的仪器也要有动力才能工作。有些卫星上的动力是靠太阳能来供应的,这样除了卫星外面要“身披铠甲”以外,还要像帆船一样,给卫星装上帆板,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翅膀”。这“翅膀”上敷设的东西和卫星表面的“铠甲”一样,都是硅片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片。卫星上拖的长长的尾巴是无线电天线。这么一打扮,卫星可真像一个宇宙飞行的“怪物”了。

    但是,尽管外形千差万别,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都包括这样几部分:轻合金的坚硬外壳,科学研究的仪器,灵敏的自动控制系统,动力装置。靠这些“五脏六腑”,卫星就可以自由飞翔了。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块,这是当令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要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莱: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

中国书法

①今天,对中国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一书法。

②书法艺术____与写宇有关,____不等于说将宇写得好看一些就是书法艺术了。汉字书写的形式有很多种,早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叫甲骨文,后来镌刻在青钢器上的铭文叫金文。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也随之统一,那叫小篆。汉代以后又有隶书,后来在求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行书、草书。其中行书和草书是人们平时很喜欢的书法形式。

③中国出现书法艺术,(得力  得意)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汉字,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文字,它具有(独特  奇特)的优美形式,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条件。一是毛笔。毛笔的发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是书法艺术产生的基础。由兔毫、羊毫、狼毫等做成的毛笔,(柔弱  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产生丰富的变化,为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④书法是线条艺术,和舞蹈有共通的因素。那就是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内在气脉。流动的气脉是书法的灵魂。

⑤例如,中国书法所说的“一笔书”,____说一笔写成,____一气相连。外在的笔迹可以是缺断的,但内在的气脉不能断,内在气脉断了,就没有了生机。

⑥“一笔书”的提侣者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的存世名作《鸭头九帖》,就是气脉不断之作,一气啊成,气韵流荡,线杀之间时断时连。我们读这样的作品,(无时无刻  不知不觉)中就会被它内在的线条所抓住。

阅读《以舌头当武器的动物》短文,完成以下小题。

ㅤㅤ许多动物在捕食时,都有自己的一套(决 绝)____ 活。比如,美丽的射水鱼是个“神枪手”,一旦发现昆虫,便会快速摆动鱼鳍游近目标,然后撮尖了嘴,向昆虫喷射“水弹”,射水鱼喷射“水弹”的本领十分高超,它在1米距离内射出的“水弹”一般都能够不偏不倚地击中目标,基本上弹(dàn tán)____ 无虚发,飞行中的昆虫一旦“中弹”,就会被射水鱼吞而食之。射水鱼之所以能喷射“水弹”,是因为它的口腔上腭上面有一条沟,当其舌头上下迅速运动时,“水弹”就通过那条沟喷射出来了。

ㅤㅤ穿山甲的舌头在其捕食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méi mò)____ 。它在舔食白蚁时,会把一根细长而且附有粘液的舌头伸进蚁巢;待舌头上粘满白蚁后,穿山甲会马上把舌头缩进嘴里,把白蚁吃个精光。

ㅤㅤ个头只有人的拇指那么大的太阳鸟,能站在鲜花上吮吸花蜜,它的舌头是一根细管子,可以一直伸到花蕊中吮吸花蜜。

ㅤㅤ青蛙和蟾蜍在捕食蚊虫时,一开始会静静地伏在草丛中或池塘边,睁大眼睛盯着空中飞动的各种昆虫。当猎物靠近时,它们便一跃而起,以闪电般的速度伸出舌头将躲避不(急 及)____ 的昆虫卷住,然后吞进肚里。

ㅤㅤ在捕食过程中,舌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