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0年4月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说明文阅读

神奇测温枪

——那一枪中,发生了什么?

测温枪,学名是“红外线辐射测温仪”。主要应用于传染性疾病发生地区,采用远红外线发射光讯号,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测量体温。一听到“红外”“辐射”之类的词,你就吓得一哆嗦吧?其实测温枪绝对不会有损健康!为什么?在搞懂测温枪的原理前,你要先明白一点:它是个接收器,不是发射器。笼统地说,它只是在被动地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从而获得温度数值。

你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扩散辐射能量,而测温枪的作用,是接收你身体某区域的辐射能量。如果说这个过程真的有辐射危害的话,那么应该担心被辐射的也是测温枪——没准万一哪天测到个1000℃的脑门儿,自己就先坏了呢。所以,这玩意虽然长着一副枪的样子,但其实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小伙伴就忍不住要抢答:明白了,就是说测温枪也是温度计的一种,只不过会隔空感受人体散发的温度。No,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红外线辐射测温仪,就是说只能接收各种波段的“电磁波信息”,绝不是直接的“温度信息”。那么,“电磁波信息”是如何转换成“温度信息”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了解物理学上一个重要理论——普朗克辐射定律。这个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发现的,他因此荣获诺贝尔奖。该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切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注意,绝对零度并非0℃,约等于零下273.15℃——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力越强。因此,测出红外辐射能量,再通过普朗克的公式计算,便能准确得出其表面温度。不要小看这一定律,它引发出的量子力学概念,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小小测温枪,能帮你打开浩瀚的物理世界的大门呢。

那么测温枪里有什么?其实相当复杂,它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及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多个部分组成。在你看来只是一枪,但在对准你的那一刻,光学系统就迅速收集你身体辐射的红外能量,聚焦到光电探测器上,转变为相应的信号,再经过运算处理,转换为温度值,你的体温就瞬间出现在显示屏上了。由此原理可知,与传统的体温测量办法相比,体温枪所用时间短,无需接触人体,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所以它特别适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筛查有发热症状的人,安全迅速,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

(选自《意读》2020年2月刊)

(1)、请根据文章第(1)段划线句给“测温枪”下个定义。
(2)、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要小看这一定律,它引发出的量子力学概念,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3)、文中第(4)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测温枪在测量人体温度时会发出辐射能量伤害人体健康。 B、测温枪能感受人体直接的温度信息。 C、普朗克辐射定律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切高于0℃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力越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今天,我国又增加了4例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这使我国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已经增加到11例,涉及了上海、安徽、江苏、浙江4个省市。人们不禁要问:禽流感怎么了?为什么这几年总要不断地闯入人间,导致人类疾病?
  ②禽流感病毒不断闯入人间与生态环境、病毒变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③在生态环境方面,首先是禽流感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禽流感病毒原本在禽类动物(特别是野生水鸭和野生禽类)中流行。而近十几年来,禽流感病毒在饲养家禽中暴发流行的情况越来越多。自从1959年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暴发记录以来,前20年仅有4次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记录,后来的20年有13次,最近的7年发生了7次。禽流感在家禽中暴发的次数越多,病毒越容易跨越物种闯入人间。禽流感暴发增多的原因有人认为与家禽产业的飞速增长有关。
  ④病毒感染人类或动物,首先要和被感染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结合,才能钻入细胞内导致细胞感染。这种能和病毒结合的蛋白质被称为“受体”。流感病毒的红细胞血凝素是专门负责与感染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的。因此,人们称其为病毒感染的“开路先锋”或打开细胞之门的“钥匙”。人类与禽类细胞上的受体差别是很大。所以,流感病毒家族的成员各自有各自的“领地”。一般来说,禽流感病毒不会轻而易举地直接感染人类,或在人类中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⑤但是,流感病毒是一种能在多物种中流行的病毒,尤其禽流感病毒,尽管它们常常不能直接感染人类,但有些哺乳动物呼吸道上皮细胞存在与禽流感病毒结合的受体,因此它们有时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借助一些哺乳动物为“跳板”,逐渐进化成可以感染人类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猪、猴子等哺乳动物,使自己逐渐适应哺乳动物体内的环境,再经过“二次跨越”感染人类,有逐渐“学”会感染人的本领。
  ⑥流感病毒又是一种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不仅在病毒复制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复制错误,而且容易插入或被插入其他流感病毒的基因。有时,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也会同时感染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猪或其他哺乳动物就可能成为两种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猪体内发
生基因重配,禽流感病毒“嫁接”给人流感病毒,成为一种能够感染人类的新流感病毒。
  ⑦禽流感病毒的物种间差距逐渐缩小。最近,许多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容易感染人类了。首先,有科学家发现,人肺和呼吸道上皮细胞也携带有禽流感样病毒的受体,
所以,禽流感病毒有可能直接感染人类。后来,又有人发现,人流感病毒能与鸡的上皮细胞结合,而且还在鸡的肺组织中发现了人流感样病毒。如果如此,禽流感病毒似乎有可能不借助其它动物,直接在鸡的体内和人流感病毒“嫁接”了。最近科学家发现,某些以前主要感染鸡肠道的禽流感病毒逐渐从鸡的肠道上皮向呼吸道上皮转移,而鸡的呼吸道中的温度与人呼吸道的温度比较接近,这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人类环境的“预先适应”,为逐渐进化成流感病毒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⑧人类为了生存在不断地改造世界,病毒为了生存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尽管本次我国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跃到人类的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传染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同传染病的斗争永无止境。
                                                ——选自蔡皓东医生博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粮仓”里的节水稻

    ①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中,有一个“中国粮仓”,其中展示着一种“节水稻”。

    ②你知道节水稻的身世吗?节水稻像青蛙那样既能在水中生,也能在湿润坡地活,真可与青蛙媲美而称为“两栖稻”。这种稻是由上海农业科学院的水稻专家为保护人类家园,根据遗传学规律,采用杂交技术,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培育出来的。

    ③众所周知,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而我国的农业用水却占总用水量的80%,而种水稻的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国际水稻研究所早已发出警告,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到2025年将面临严重缺水。到那个时候,水稻就会因供水不足而减产,甚至绝收。目前,联合国已把中国列为13个缺水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局面,未雨绸缪,上海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决定培育节水稻。

    ④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水稻”和“旱稻”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生长在沼泽地带的“野生稻”。“野生稻”的子孙们,有的逐渐下水了,有的却跑上了岸,久而久之,在水与旱的条件长期影响下,各自适应了水或旱的环境条件,就成了在许多性质和形状(性状)各不相同的水稻或旱稻。水稻和旱稻虽然在性状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可从决定性状的基本原因(基因)角度分析,真正的基因不同的不多,绝大多数基因还是相同的。基因相同,性状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呢?这是因为水稻和旱稻为适应环境条件而基因表现不同或基因修饰造成的遗传性状,叫做“表观遗传”。因表观遗传不同的两种水稻,如果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就比较容易得到性状之间新组合的后代。科学家根据这个科学分析,从水稻和旱稻中选取了几个基本材料进行了水稻和旱稻的有性杂交,并且从杂交种第2代起就开始根据需要进行了严格的挑选。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5年,他们终于得到了符合要求的“节水稻”。

    ⑤节水稻一生所需的水量只有水稻的一半,而且这种稻的产量能赶上原来的高产水稻,远远超过旱稻。节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明显比旱稻好,与水稻相比也毫不逊色。节水稻根系比水稻发达而可在坡地种植,受到农民的欢迎。坡地上种植节水稻只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它就可以完成正常生长周期。

    ⑥与水稻相比,节水稻无需成天在水中生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农药、肥料对水源的污染。不仅如此,水稻田因泡水过久而引发的甲烷排放也会因改种节水稻而被阻断。许多事实表明,节水稻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节水标兵,而且也是环境保护的模范。此外,节水稻从播种到收获,都比较容易实现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⑦科学家们在培育出节水稻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培育出了一批更高产量的节水杂交稻。现在,这些节水杂交稻正在陆续走向祖国大地。

(作者潘从光、曾溢涛,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1期,有删节)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恩施州的风雨桥

采遏乐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未唐代,这种历史悠丸、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利川市毛坝风雨桥

    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硕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术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l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成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l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肾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将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凤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鲒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夸、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根据恩施新闻网有关资料整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能让生命延续的色素

    ①地球上,生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形成了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种拥有11亿年历史的古色素,你是否会瞪目结舌,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领导美国、日本及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撒哈拉沙漠托德利盆地的海相页岩层中,发现了一块距今已有11亿年历史的岩块。敲碎岩块后,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并分析了古代生物分子,发现了一种古老的色素。这种色素没经过稀释之前,它的颜色范围在血红到深紫之间,稀释后则会呈现亮粉色。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色素。

    ③那么,这种古老的亮粉色色素是怎么形成的呢?

    ④这个亮粉色色素来自于含有叶绿素的分子化石,是由住在古老海洋中的古老光合生物制造,而这片古海洋早已消失。但是,研究人员在分析这个亮粉色色素分子的结构时,竟然发现了产生这个亮粉色分子的有机体是微小的蓝绿藻。蓝绿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是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有些蓝绿藻含有较多的藻红素,藻体就多呈红色。

    ⑤但是,产生这种亮粉色色素的蓝绿藻对推进生命起源又有什么作用呢?

    ⑥研究表明,蓝绿藻处在古海洋食物链最底层,占主导地位,它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体。蓝绿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不少蓝绿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⑦古海洋中的蓝绿藻是简单生物的食物来源,构成了生物界简单的食物链。但是,随着地球上大型活跃生物的出现,它无法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也是大型的复杂生物直到地球历史后期才出现的原因。

⑧约在6.5亿年前,经过地球和海洋生物的进一步演变与进化,古海洋中蓝绿藻的主导地位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海洋中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微型藻类。微型藻类虽然很小,却比蓝绿藻大1000倍。这些较大微粒的藻类可以作为较大生物的食物来源,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所需的能量,让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动物繁衍生息。

(选自《知识窗》2019年04月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