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4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我雕琢

    ①有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一夜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桶水,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被风吹倒过。

    ②漳州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因为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给参观者思考与启迪。

    ③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登上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否,大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精神。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草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木桶和石雕的事例告诉人们: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自我雕琢”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4)、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陈 默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的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医生。白天他行医,晚上观察星星。他发现了5颗彗星,并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论。奥伯斯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离得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太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但实际上,空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而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这些理论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人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年,所以夜空是黑的。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的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⑥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直到接触到光亮,它才不再长长,而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
        ④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⑤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⑦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作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jū,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天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 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 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