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散文二篇》提升练习

阅读《永久的生命》,回答小题。
(1)、本文列举小牛犊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2)、说说本文如何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主动是金
        ①有人说: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许多麻烦和厄运往往因为自己的多嘴;而且沉默可以表示深沉,表示有力,表示有城府。有人说:慷慨是金,因为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只要你能大方的给,必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有人说:坦诚是金……也许这些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拥有的真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
         ②主动是金,首先是因为它是良好精神状态的源泉。人生与事业的成败,决定于人的精神状态,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是以主动性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必然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爱心,对事业充满热心,对他人充满诚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对本职工作则极富责任感。每天都能以饱满精神去迎接工作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这样,你的内心同时也会变得越发有信心,别人也会越发认识到你的价值。
        ③主动是金,还在于它是一条激活人的内在潜力的魔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无所成就不是他们的内在潜质不具备,而是这种潜质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向某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那是从一项测验中发现的学生天才。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从该校学生名单中抽取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这种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试验告诉我们:人的潜能与其主动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人的内在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潜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甚至能使平常人做出超常的事情。 
        ④主动是金,更因为它是人与外部环境偶合的调适器。人生存、工作都是有环境的。环境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绝对无所作为的,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与环境进行“互动”与“适配”。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主动性,他来到某个环境中就会迅速适应,并且会在自己的努力下使不够理想的环境有所改善。没有主动性的人,则很难与外部环境“接轨”,既适应不了环境,更改善不了环境,也不可能与环境的变化俱进,好的环境还有可能变坏。 
        ⑤所以,我呼吁: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人吧!因为,在他们面前,天空总是蓝蓝的,空气总是新鲜的,人生布满了鲜花,事业充满着诱惑。他们,只有他们,才拥有金子般的生命。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反抗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阅读《生活中的减法》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物质生活多样化了,我们渐渐发觉,身边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衣柜中多余的衣服,电视中多余的广告节目,手机中多余且毫无意义的短信……不知不觉中,生活似乎已被这些多余的东西填满了。
        ②那多余的部分是否也填满了你的心?
        ③多余的部分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往往本末倒置,将它们变成生活的主旋律。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警惕,不得不反思一番。不难发现,减去多余的部分,可以让你脚步更加轻松的追求梦想。
        ④想想《阿甘正传》里的傻瓜阿甘吧,他智商只有七十,却因为愚笨而更甘心、更踏实地做好一件事。和周围的“聪明人”比起来,他减去了多余的投机取巧,留下来诚恳踏实;减去了被人欺骗后的失落愤懑,用奔跑忘记不快,将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如果阿甘在自己的未婚妻离开以后沉溺于悲伤,那么我们不会看到那个成功到让美国为之骄傲的阿甘,他只会在消沉中被灰尘覆盖。你想抓住心中的梦想吗?那么,学习阿甘吧。像阿甘那样,快速地减去你生活中多余的部分。
        ⑤减去多余的部分,可以让你离成功再近一些。时钟在滴答,时光在流逝,你却在浑浑噩噩之中,做着那些对于实现目标来说,完全属于多余的事情;这种习焉不察的蹉跎,其实非常可怕。一位钢琴家说过:“练习钢琴不仅需要大段时间的苦练,更重要的是把钢琴放在客厅里,闲下来哪怕只有一分钟,也应该坐下来弹奏。”这位钢琴家就成功地减去了多余的部分,将原本多余的闲暇时间燃烧后充分利用,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⑥我们都应该试着问一问自己,有多少时间成为了我的“多余的部分”?你或许会说没有,因为你很忙,但事实上是,再忙你也有时间和朋友抱怨,再忙也会哀叹自己活得好累。这些“多余的部分”真的多余么?不是的,是因为你没有利用,才显得多余的。成功者被人艳羡,殊不知他们正是利用好了那些所谓的“多余的部分”:在你我睡懒觉、发呆时,他们在埋头工作;在我们抱怨时,他们忘我地拼搏。
        ⑦减去多余的部分,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把减法做透,会让你的人生充满不可预知的惊喜;会让你活得洒脱简约,归于本真却又赢得非凡的意义。把道路上的枝杈劈开,把面前的蛛网拂去,你看,远方的目标更加清晰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作者:邹扶澜

      ①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拯救“失写症”

尹长森

    ①针对如何规范、重视中国汉字书写的问题,近日,成都某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301人中,只有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而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调查中的成都嘉和小学有42.3%的学生不能完全把基本的汉字书写正确 , 可见,“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呼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唤起民众对汉字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②拯救“失写症”,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这是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大动力。

    ③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汉字不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能给人一种品德教育。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

    ④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⑤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不写也罢了”的想法。

    ⑥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千百年来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

    ⑦书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

    ⑧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拯救“失写症”,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

    ③春秋时的晏子德才无双,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晏子曾把自己喻为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木头,想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必须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此言,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做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脏、乱、差、丑”,或虽看到但不肯“劈、削、刨、锯”,显然难以成就大器、彰显卓越。

    ④老舍写文章有一个窍门,就是写完之后不断念给人听——“再念、再念、再念”。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冷静地修改。像这样借力于他人的做法,同样不失为人生改过之灵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帮助审视自我,也许更能把自己看个通透。打磨钻石用的是另一颗钻石,人生修为一样离不开他人敲打。当年晏子决意辞退三年不给他挑毛病的幕僚,相比之下,如今有的人对帮自己指出不足的人不谢反恨、恩将仇报,实在糊涂至极。

    ⑤勇于改正的前提,在于坦承错误。其实,一些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往往源于爱面子。对此,陈云曾提出过“论事不论脸”的原则。他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充好汉”,怕丢脸就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那些翻船落马、身败名裂者,有几人不是因为文过饰非,从而一错再错、小错酿大错,最终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更应当讲真理不讲面子,像陈云所说,“在两个人谈话中”“在小组会上”“在大一点的会上”“在千万人面前”,都可以承认错误。

    ⑥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袁枚曾说,自己的诗“改好者固多,改坏者定复不少”。奋进人生路,也面临“改坏”的风险。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切忌比下比烂,被苍蝇蚊子引向污浊。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做人尤其是从政,应当知畏知戒、守身如玉,一言一行都“不肯随便”。

    ⑦如此,惟有像作文那样“改、改、改”,人生才能不断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