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旧时的馄饨担》,完成小题。

旧时的馄饨担

①昨日的晚餐,我们在家附近吃的馄饨。也许是假日过于闲暇所致,享用之时竟然想起过去的馄饨担。

②我之所以认识馄饨,应该不是源于饭馆或自家厨房,而是那种走街串巷的馄饨担,那种馄饨担曾一度是我以及和我同时代的人,最为期盼和怀念的东西了。每到黄昏来临之时,我便从自家阳台上往下望去,看馄饨担是否来了。一旦看到远远的路上有挑着担子的身影走来,我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而大呼:“馄饨来了,馄饨来了!”随即拉扯着妈妈的衣角,纠缠她带我到楼下吃馄饨去。若是阴雨或是其他原因,馄饨担没有来,我不免会失望好一阵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感觉时,便要问家人寻一毛钱,索性四处去寻找。这种经历,想来现在的小孩是无从体会了。

③馄饨担着实是一件有特色的东西。一副木制的担子,竟能将一个“饭店”担在自己身上四处游走。这种馄饨担的长度大约在一米七八左右,通体是木色的,担子的两头均呈立方体形,给人一种规则又稳重的感觉。而这所有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两端的立方体之内了。担子的一端其实是一个炉子,一个盛好水的钢精锅,插在立方体上方的圆型口中,锅的下方是一个炉子,烧的不是煤球,而是柴火。应该是有金属的不厚的炉壁,否则担子的分量可就要增加许多了。担子的另一端,是大约三层的抽屉,每层放置的东西是什么,我已经不能全然记得。大约一层是拌好的肉馅和备好的馄饨皮,二层是放置的碗筷,还有一层放置了一些诸如酱油、味精、虾皮之类的调料了。担子中间的结构似乎有些玄机,但现在也不能记起它的具体结构,只是知道如若要起身,则是可以担起的扁担;若是放下,就可将一块木板旋转开放置,成为一个小的操作桌,可以把包馄饨的肉馅、馄饨皮之类的东西放置其上。除了两端的玄机和中间的奥妙之外,当卖馄饨的人挑起担子出发的时候,还要在担子上挂置一个可折叠的馄饨桌和几个可以坐人的马扎儿,以供顾客吃馄饨时使用。

④馄饨担似乎不是终日都在街头巷尾存在,只在黄昏即将到来的时候才开始出现,至天黑后一两个小时撤走。挑着馄饨担卖馄饨的人,一般一日只出来卖一次,可能也是局限于馄饨担的容量,卖馄饨的人把担子里准备好的东西卖光之后,便收拾完回家不再出来了。现在粗略想来,加之准备材料的时间,他每日工作的时间不过五、六个小时,甚是清闲雅致。那时候的我们,从骨子里认为,早餐要吃烧饼油条和稀饭的,午餐一定要吃米饭炒菜的,用馄饨代替白天的正餐尤其是午餐,则是有悖于常人吃饭的规律。况且,馄饨也无法替代米饭炒菜,毕竟那只是一种街头的小吃而已,尝鲜可以,但无论如何不能真正填饱肚子。只有到了傍晚,这一想法则完全改变。晚上的时光在那时是用来消遣的,因此人们不在家中用晚餐,而跑到馄饨担旁边吃馄饨,才是平常之事。不过,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出来吃馄饨,或是陪孩子,或是陪恋爱中的伴侣,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调节,断不可日日吃而使之成为正餐,只是偶尔为之的一种方式。

⑤黄昏时候,馄饨担出现最多的地方,还是各个企业的家属大院,似乎那里的孩子最多,也常有大人看管,久而久之,卖馄饨的也与那里的居民熟识,以至于卖馄饨者姓什么,叫什么,家住哪里,也为带着孩子吃馄饨的大人们所熟知。卖馄饨的“商家”和吃馄饨的“顾客”,真是做到了有效沟通。从这个层面来看,馄饨担的出现,似乎更多是一种文化,而不仅是一个买卖的行为。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馄饨担更是晚间闲暇生活的一种期盼。它既可以给我带来美味,又可以使我在吃馄饨的过程中,与张三家的小孩或李四家的小孩们一起玩耍,成为一种沟通的载体。现在看来,还颇为怀念呢。每每到晚间八点多钟,卖馄饨的人担起担子离开的时候,我们都会热情相送,并嘱咐他明天还要来。因为这个馄饨担不仅担负着卖馄饨人的全部生活,也担负着我们对快乐时光的期盼。

⑥其实,无论对于馄饨担的哪一方人而言,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

(1)、本文第②段详细描写了每到黄昏之时,我远远望见馄饨担到来时的心情,阴雨或是其他原因馄饨担没有到来时的心情;选文前后的对比描写,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孩子们对于馄饨担的的感情。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写道:“一副木制的担子,竟能将一个‘饭店’担在自己身上四处游走。”请你结合句中关键词语,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结尾处“其实,无论对于馄饨担的哪一方人而言,生活就是那样的简单。”一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在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白鹤梁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惟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毁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读书(节选)

莫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美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圈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感,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奴、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荤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團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鸣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上的风

郑彦英

    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有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   )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   )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   ),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看到一则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⑪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⑫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⑬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⑭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⑮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⑯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

儿子的一幅画

徐则臣

①年既长,情感的沸点反倒越来越低,经常端不住,一不小心就哭就笑。

②因为工作忙,在下班后、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关在书房里读书写作,难得陪孩子,一直心怀歉疚。但歉疚时又一如既往地忙。实在心虚得自己都挺不过去了,就想为儿子做点事, 补偿一下,也安慰一下自己。

③儿子上幼儿园时,还不懂他爸写作时尽量不打扰,想找我玩了,一推书房门就进来了。我写得正投入,总敷衍孩子也不是个事儿,就说“儿子乖点,爸爸给你写童话呢。”儿子果然不闹了,但承诺就算许下了。没事他就问,“爸爸,给我的童话什么时候写好?”我只好再敷衍,快了快了,写着呢。后来儿子聪明了,不再漫无目的地追问,设了底线:他幼儿园毕业时写出来就行。他要给班上的小朋友一人送一本。这个底线其实一点都不低,但愧疚越发让我心虚,无论如何得如期完工。紧赶慢赶,儿子毕业之前,长篇的《青云谷童话》出版了,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人手一册。送完书,过两天儿子放学回来,开心地说:“爸爸,我们老师夸你书写得好!”我鼻子眼睛瞬间就一起酸了。这是我得到的最高奖赏吧。

④“债”算还了,愧疚缓解了一些。儿子上小学这几年,眼瞅着“债台”又一天天高筑,我也想见天陪着他,但工作实在太忙,书要读,文章也要写。当然我也知道这些都是借口,再忙也得陪孩子。但道理明白,不代表事情就能做对,愧疚又一日日积压在心头。

⑤前些天在成都做社会调研,坐车去机场路上,太太在儿子的家长会上发来微信,是一张照片,儿子的画,一个大胖傻小子,肚子上写了一行字:“妈妈,我爱您!”正打算夸小东西的画有长进,第二张、第三张照片也发了过来,是儿子两个同学的画,都是画了一个自己,画旁边写有一行字:“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爸爸妈妈,辛苦了!”我觉得哪里有点不对,不是要求只能一个家长参会吗?太太回:“是,都一个。”

⑥一点没矫情,也没夸张,我突然难过得好像肠子都打了一个结,刚吃过晚饭的胃里陡然地空空落落,眼泪哗地就出来了。别的孩子的笔下都是“爸爸妈妈”,我儿子只写了“妈妈”。 太太见我半天没吱声,回一句:“别多想。”能不多想么?人家娃儿不管来的是爹还是妈,心里装的都是父母两个人;我儿子心里肯定没我这个当爹的。要是心心念念他爹,我去不去都会被提上一笔吧。

⑦我相信儿子不是有意“晾”我,给个警告处分,他应该还没这心眼儿。但正因为是无意,更让我伤心。怨不得别人,完全咎由自取。但还是伤心,眼泪汪汪地到了机场,坐上飞机去了另一个城市。

⑧落地已是半夜,打开手机,收到太太发来的视频,录的是她跟儿子的对话,先从那幅画的构思说起。为什么把自己画成一个胖子?想让自己吃得壮壮的,好打篮球。为什么把衣服都涂成黄色?喜欢黄颜色啊。为什么把“妈妈,我爱您”写在肚子上?不是肚子上,是肚子里,装在心里呢。为什么写的是“妈妈”?要是爸爸来开家长会,我就会写“爸爸,我爱您”了。那为什么不把“爸爸”“妈妈”一起写上?老师说,家长会刚开始就要给家长一个惊喜,来的是妈妈呀。可是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都写上的呀。他们是写在旁边的,我是写在肚子里,写在心里的,我的字又大,心里装不下那么多字呀,所以就只写“妈妈”了。

⑨视频之后太太又发了一条:“别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没想那么多。”还加了一个幸灾乐祸的表情。

⑩我的眼泪又出来了。说实话,有种失足后被挽救的感动,心中稍感安慰。视频里儿子的表情和说话都很自然,肯定不是娘儿俩一起演双簧宽慰我。但我也知道,这感动只是侥幸,不过是犯了错误这一次逃掉了惩罚而已。

⑪在异乡的后半夜,我回了一条:“一定努力把爹做好。”

【注】①见天:每天。

阅读下面的文章,作答各题。

樱花糕的温度

严 辞

①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镇子上的人们仿佛还没有从清明思念亲人的伤情中走出来。在经过一夜锦雨浸涧之后,人们愈发憔悴了,但枝头的花儿已开得真真切切。

②在我们江南这块小地方,有一种不成文的习俗,清明过后要吃樱花糕。当朦胧的小雨渐渐止住,白墙黛瓦之间便会氤氲起一层白气。从我有记忆开始,每到此时,阿婆就会恢复往常的笑容,轻轻牵住我的小手,带我采樱花,做樱花糕。

③樱花花期很短,盛开不过四五天,所以清晨雨一停,阿婆就带看我和妹妹走出屋,踏着湿滑的青砖来到了不远处的樱园。阿婆对樱花的要求很高,只选用开到五到七分的花朵,连花梗一并摘下。先水洗、晾干、腌渍、脱水、醋渍,再阴干,最后撒上盐装瓶保存。

④当阿婆有条不紊地忙活起来时,我和妹妹便趴在桌上,用手托着腮帮子,直直地盯着阿婆手中的樱花瓣。“阿婆,我们为什么要吃樱花糕呢?”不知怎的,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阿婆突然停止了手上的活儿,短暂的停顿之后,她悠悠然叹了一口气:“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这两句诗阿婆并没有教我和妹妹念过,我不禁诧异。“兰兰还小,不懂。”阿婆转过身来,无奈地笑了。见我满脸疑惑,她欲言又止。终于,像放下了许久的心事般,阿婆的眼角微润:“樱花糕甜,吃完了心里就不苦了。”

⑤掰着手指头过完几天后,阿婆终于把盛有樱花瓣的瓶子取出,冲掉盐粒后,把樱花放在旁边沥水。接着,她将糯米粉、香米粉和木薯粉倒入白瓷碗中,再加入滚烫的开水和温热的椰浆,用木筷将面粉搅成棉絮状后揉成筋道的面团。阿婆将面团再分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面团,将其摊开,挖一勺樱花蜜填在面皮中间。阿婆用灵活的双手把面团包紧并捏成椭圆形,樱花糕便初具模型了。最后,阿婆拈起一片樱叶,将樱花糕包起。待锅中的水烧开,阿婆将一笼屉的樱花糕都放入锅中。盖上锅盖,阿婆舒心地笑了,眼神却飘向了屋外的樱园。

⑥过了一刻钟,阿婆掀开了锅盖,白雾弥漫。“哇!”我和妹妹惊喜地叫道。白白嫩嫩的樱花糕像云朵一般饱满,又如玉石般晶莹,隐约还能瞧见里头粉红色的樱花蜜。我夹起一块樱花糕,剥去外表的樱叶,放入口中,樱花糕一口下去是嫩嫩的、软软的,甜甜的樱花蜜刚过喉咙,面团便和着热气被进了肚子,身体一下子就了,口中甜却不腻。阿婆满眼爱怜地看着我们吃得香甜,又转身去盛樱花糕。“好想每年都吃到阿婆做的樱花糕。”妹妹舔着手指头上的樱花蜜,含含糊糊地说道。阿婆的背影抽动了一下,没有说话。

⑦妈妈来接我回城里上学了,留下妹妹陪着阿婆。“妈,您要不也跟我们走吧,别待在这个小地方了。”妈妈看着佝偻的阿婆,心疼地说道。阿婆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她抬起头,笑意盈盈地望着我,波澜不惊。

⑧父母工作的这个大城市里车马喧嚣,水泥地取代了青砖地,高楼大厦取代了小桥流水,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块属于那个江南小镇的柔软之地。“妈妈,阿婆为什么不愿意跟我们一起住在这个大城市里呢?”我问。妈妈摸了摸我的头叹息:“因为阿公还在那片樱园里。”

⑨阿婆年轻时喜欢上了一个优秀的小伙子,他家有着镇子上最好看的樱花。这个小伙子考上了军校,成了镇上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便音讯全无。这个小伙子就是我阿公,他最爱吃的就是阿婆做的樱花糕。“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怎的,阿婆教我的古诗脱口而出。

⑩又一年的清明时节,我们回到了水乡小镇。樱花快要落了,春风搅动着水乡的湿凉。妹妹长高了,也快到上学的年纪了,坐在床上的阿婆,愈发佝偻了。我恍然发现,阿婆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得说不动话了,就像一纸灰烬,风一吹,就化了。我有些惊惶,阿婆却抚摸着我的脸,轻轻擦去了我的眼泪,指了指摆在桌上的樱花糕,笑得依旧镇定从容。

⑪次日夜里,阿婆走了,没有痛苦,脸上还带着笑意。我想,于她而言这不是和尘世的别离,而是一场期盼了许久的相聚。活着的阿婆并不孤独,她就是孤独本身。

⑫“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阿婆,你做的樱花糕还是很香、很甜、很暖,这个味道我永远记得。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