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天津市河东区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 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①女还:你回去吧。女,通“汝”,你。②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曾子捕彘杀之  欲

②子而不其母  信

(2)、翻译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文章中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感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设置密码

孙道荣

      为了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我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将房门锁起来,他总是能想办法找到钥匙;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即使我们都在家,他也会乘你洗澡或者上厕所时,钻个空子,溜进卧室过把电脑瘾。

      无奈,我们将电脑设置了密码。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电脑密码于是也设置为儿子的生日。给电脑上把锁,看他还有什么辙。

      星期天,我们有事出门,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卧室门开着,省得他又干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反正电脑有密码保护。

      我们失算了。下午回到家,小东西正埋头电脑前,眼睛玩得发直,连我们开门进屋,也浑然未觉。密码被他破解了。

      我们赶紧修改密码。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必须弄点又好记又让他难以破解的密码。我们决定换成他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这小子,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告诉他无数遍,可他就是记不住,这让我们很失落。

      又一次出门,我告诫儿子,不准碰电脑。儿子很乖巧地说,我知道你们换了密码,想上也打不开电脑了啊。我暗自好笑,谅你也解不了,没心没肝的东西,谁让你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记不住?

      晚上回家,儿子果然安静地在做作业,呵呵,密码有效。

      可是,走进书房,我却大吃一惊,几只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就像被贼洗劫过一样,赭红色的户口簿,摊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立即明白了。看来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伤感,无奈,愤怒。①

      又得改密码了。简单的,对付不了儿子;弄个复杂点的吧,一不留神,连我们自己也会忘记。思来想去,颇伤脑筋。妻子忽然一拍脑袋,有了,用他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更不会想到我们会用他奶奶的名字来设置密码。

      这其实仍然是一个简单的密码,母亲的名字只有九个拼音字母,但是,对儿子来说,这恐怕确实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密码。

      这次密码修改后,儿子果然一直未能破解。

      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衷,可是,他不能破解,也让我很矛盾,很失望。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棉情怀

佚名

    ①初次听说木棉是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其中的名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把傲岸挺拔的橡树和开着红艳花朵的木棉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表达出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助、坚贞热烈的崭新的爱情观。自此,我对木棉有了好感。

    ②初见木棉是在我初来广州时,当时是木棉花飘落的季节,我在街道边见到满地散落着硕大的红艳的花朵。我倾心于那夺目的红,抬头望去,惊讶地发现一株挺直高耸的大树,树干粗壮直立,长长的枝条,白白的树皮,枝杈还零星挂着红色花朵,树上没有绿叶,红色的花朵和褐色的树皮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一眼,我就被这种同时拥有娇艳和伟岸的树种所折服。大多数植物,能有挺拔高耸树干的,往往没有美丽的花朵;有美丽花朵的,树枝大多弱不禁风。独有木棉,卓然冠群。

    ③木棉花开,或独自傲放,或七团八簇。它们高处临风,枝头含笑,光彩四溢,像一团熊烧的烈火,像天边的绯霞,像姑娘的笑脸。木棉花开,美丽,鲜艳,纯粹,高洁。没有一丁点的绿,只有略带沧桑的褐色树皮陪伴着一树火红,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岁月痕迹。我喜欢这样红绿分明的直爽,花是花,叶是叶,没有缠杂。原来红花不配绿叶也会妩媚动人,看来容颜无须掩饰,表情无须做作,人世间也会拥有一份真诚简单和纯洁美丽。

    ④木棉花落,我看见有人在树下拾捡掉落的花朵,上前去问,才知是捡去煲汤。我没吃过,也不相信会很美味。许多好看的东西都不好吃。也许因为某种心理,我希望它不好吃,总觉得它有那么美就够了。

    ⑤再后来,我知道了木棉的身世:原产地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又名攀枝花,落叶大乔木,通常在三、四月份开花。木棉树冠总是高出周围的树群,木棉奋发向上,鲜艳似火,木棉花被人一们誉为英雄花。

    ⑥“英雄花”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有一位黎族青年,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他多次率领黎族部落击退外敌的入侵,屡立战功,后来由于内部奸细背叛,他被敌人捆绑在一株大树下,被酷刑拷打,鲜血染红整棵树,他牺牲时还保持屹立之势。第二天,他的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鲜血染红的木棉树开出朵朵红艳艳的花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木棉树称为“英雄树”,把木棉花称为“英雄花”。

    ⑦宋代杨万里《三月一十雨寒》诗云“姚黄魏紫⑴”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可见在南国,木棉已经赛过牡丹了。而今,木棉花已是广州市的市花。

    ⑧木棉是值得人喜爱的。不必说那一树红花,灿若云霞,令人心生爱意,单是那伟岸挺直的铁干虬枝,巍然高耸,就使人肃然起敬。木棉不只是树形漂亮、外观悦目,而且木棉树干还是优质的木材,开过的木棉花朵可以用来煲汤入药。噢,木棉懂思源感恩,把最火红的赤子情和女儿娇献给大地,它不仅有英雄的气概,更有一腔济世的情怀啊!

    ⑨木棉实在是值得人喜爱的。“丹心何惧摧花雨,一枝红霞火欲燃”,一株木棉,坚强独立,不惧寒风酷暑,不惧孤独寂寞,展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魅力。“花开红似火,万里唤春风”,一丛木棉,互相依存,默默扶持,与蓝天碧草交相辉映,展现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坚强的、协调的、团结的力量。

    ⑩木棉,南国的花魁,我为你骄傲!

【注】①姚黄、魏紫: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

江舟人

    ①路遥弟弟王天乐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路遥在电话里告诉我:“去领奖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想办法。”名满天下后尚且为钱所苦,路遥出名前遇到过多少生活上的困难,也就不难想象了。

    ②生活上有了困难,自然少不了接受别人的帮助。于是,随着《人生》破空而出,路遙名气渐长之后,一些曾帮过他的朋友,便有事没事都去找他。对此,专心于创作的路遙则一概置之不理,甚至连见一面说会话的简单要求,他也不能给予满足。随之而来的,自是充斥着“路遥忘恩负义”之类的埋怨之声。

    ③一天,实在听不过去的好友海波找到路遥,提醒他应该知恩图报。闻此,路遥点上一根烟,猛吸一口后徐徐道:“像咱这种出身的人,要想成点事,就不能报这些恩;要报恩,肯定一事无成。为什么呢?因为咱来自社会底层,每前进一步,都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那些帮助,对于当时的咱都很重要。有人给咱借钱花,有人处处抬举咱,你说这恩情大不大,是不是都该报?该报的恩这么多,咱又有多少能耐呢?除了能写几个字,打官司不如法院的人,处理纠纷不如派出所的人……那些求咱的人,以为咱面子大、分量重,一句能顶他们一万句。你说是这样吗?”也不等对方回应,他又吸上一口烟,继续道:“另外,如果咱把工夫花在这些事上,还怎么看书搞创作?创作搞不上去,像一只光叫唤不下蛋的鸡,谁还能看得起咱?这样说,绝非不讲人情,不愿报恩,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报恩,脚踏实地地报恩,把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结合起来。”

    ④“所以,咱一直努力地写东西,出作品。如果写出的作品能说出他们的真处境、真感情、真担心、真期望,那么这恩就报深了:不但他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儿孙也能感觉到,历史也能感觉到。”这番极具生命智慧的话语,在令海波茅塞顿开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路遥那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选自《杂文选刊》2019年2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