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江苏宜兴宜城环科园教学联盟七年级上质检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设置密码

孙道荣

      为了防范儿子擅自使用电脑,我们可谓动足了脑筋。将房门锁起来,他总是能想办法找到钥匙;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即使我们都在家,他也会乘你洗澡或者上厕所时,钻个空子,溜进卧室过把电脑瘾。

      无奈,我们将电脑设置了密码。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家的存折密码都是儿子的生日。电脑密码于是也设置为儿子的生日。给电脑上把锁,看他还有什么辙。

      星期天,我们有事出门,留下儿子一个人在家。卧室门开着,省得他又干出什么冒险的事情来,反正电脑有密码保护。

      我们失算了。下午回到家,小东西正埋头电脑前,眼睛玩得发直,连我们开门进屋,也浑然未觉。密码被他破解了。

      我们赶紧修改密码。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必须弄点又好记又让他难以破解的密码。我们决定换成他妈妈的生日来做密码。这小子,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告诉他无数遍,可他就是记不住,这让我们很失落。

      又一次出门,我告诫儿子,不准碰电脑。儿子很乖巧地说,我知道你们换了密码,想上也打不开电脑了啊。我暗自好笑,谅你也解不了,没心没肝的东西,谁让你连爸爸妈妈的生日都记不住?

      晚上回家,儿子果然安静地在做作业,呵呵,密码有效。

      可是,走进书房,我却大吃一惊,几只抽屉被翻得乱七八糟,就像被贼洗劫过一样,赭红色的户口簿,摊放在显眼的地方,我立即明白了。看来儿子为了破解我们的密码,真是煞费苦心啊。我相信他现在一定已经记住了我和他妈妈的生日,可惜不是因为亲情,而仅仅因为它们可能成为密码。

      伤感,无奈,愤怒。①

      又得改密码了。简单的,对付不了儿子;弄个复杂点的吧,一不留神,连我们自己也会忘记。思来想去,颇伤脑筋。妻子忽然一拍脑袋,有了,用他奶奶名字的全拼,儿子不知道奶奶的名字,更不会想到我们会用他奶奶的名字来设置密码。

      这其实仍然是一个简单的密码,母亲的名字只有九个拼音字母,但是,对儿子来说,这恐怕确实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密码。

      这次密码修改后,儿子果然一直未能破解。

      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儿子不能解开我们的密码,无法擅自打开电脑,这固然是我的初衷,可是,他不能破解,也让我很矛盾,很失望。其实儿子只要对我们这个家,对自己的亲人多关注一点点,我们设置的密码,就都很容易破解的啊。孩子,你很聪明,但你缺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了解和关爱啊。

(1)、请你说说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2)、说说第一段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将房门钥匙带走,他竟然冒险从阳台爬进我们的卧室。

(3)、画线句①“伤感,无奈,愤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画线句②为什么“电脑安全了。我却高兴不起来”?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我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举一反三
课内阅读理解,回答相关问题。
      ①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②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_____     (闪现、闪露、闪烁)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_____     (坐过、躺过、蹲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_____     (画满、划满、涂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划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③“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④“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⑤“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⑥“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⑦“那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
     ⑧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 :“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⑨我沉默了,抬头望他,不知为什么,他眼眶里滴下几滴泪水。
     ⑩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11)“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12)“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13)“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14)“是啊,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把它一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15)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李斌

    ①“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②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③《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收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④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指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⑤“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业。

阅读下面王春晖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不苟同

    在对待事物时,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总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这种惰性会使人的思维定势定向,束缚住人们的思想,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苟同他人的观点,应该换一个方向去思考,(A)去探索,就有可能找到新颖的观点或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①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判断。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李远哲,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运用了与课本完全不同的方法解答了一道几何题,老师给了他零分,他找到了老师,老师说:“下节课你到讲台上解题,做对了,我给你改分。”第二天,李远哲走上讲台,边写边讲,说出了他的全部解法,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了他满分,由此可见,要想有一番成就,就不能苟同于他人的思想,就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一分为二的,②如果总是苟同他人的观点,那么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就像人们看待马谡,总是说他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这是正确的。但难道他自愿守街亭是逞匹夫之勇吗?他对形势高瞻远瞩(B)与诸葛亮不谋而合,足见其才智。在大军压境的紧要关头,他既不装聋作哑,也不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难,并以全家性命作保,这是何等的英勇!战败后他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遁迹深山,却重整残部,突出重围,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回蜀营。战败后的马谡,没有扯客观原因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的私交甚厚说情,而是堂堂正正地自缚于孔明帐前受刑赴死,这又是何等壮烈啊!③所以我认为马谡留给后人的不是骄兵必败,刚愎自用的深刻教训,而是为我们留下了敢作敢当、忠君报国的高尚气节。由此可见,他人的观点不一定全面,我们不应苟同于他人,而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是否具有“不苟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达尔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打破了人们迷信了几千年的神创论,提出了科学的进化论;(C)而舍勒,这位伟大的化学家,无法摆脱前人“燃素说”的影响,与氧气的发现失之交臂(D)。

    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综上所述,④我们不应该苛求前人,更不能迷信前人。我们应在思考问题时迸射出逆向思维的火花,努力开拓一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世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染血的借条

徐全庆

    ①十年之后,水根依然后悔当初把白马借给那个红军战士。

    ②那时候,水根还在给姜运昌打长工,虽然自家没有地,日子倒还过得去。偶尔,水根也会想,要是自己也有几亩地,不用给别人帮工,那该多好。但水根只是想想。水根是个安于现状的人,就这样过一辈子也挺好。

    ③如果那次红军没有进驻他们村,水根真的可能就这样过一辈子了。可是,红军来了,来得很突然。

    ④是兵村民都怕,大部分人都躲山里去了。水根也想往山里躲,但姜运昌让他留下来看家——家里还有很多东西来不及往山里搬。

    ⑤水根就忐忑地留在家里。他不怕兵们抢东西,真抢了姜运昌也认,他怕万一伺候不好兵们会挨打挨骂,甚至丢了小命。但红军似乎和以前的兵们不一样,他们都很和善。主家若不同意,他们决不进屋,就在屋檐下过夜。

    ⑥水根的屋里住了个年轻的战士,大哥长大哥短地喊水根,水根紧张的心逐渐放松下来。隔壁是马厩,马厩里有一匹白马。年轻战士一看到白马,目光就缠绕在马身上。水根心说: “坏了。”

    ⑦年轻战士替水根喂马,水根不让,战士却不听他的。喂完,战士还给马梳理毛发,动作很温柔。水根看得出来,年轻战士很喜欢这匹马。水根就在心里盘算,如果那战士提出要白马,他该怎么说。可战士迟迟没说。水根的心就始终悬着。

    ⑧部队在村里住了三天,突然就开拔了,比来时更突然。年轻战士甚至来不及正式和水根告别,就匆匆地背起行装上路了。水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⑨水根走进马厩,抚摸着白马,说: “咱俩总算躲过一劫。”

    ⑩话刚说完,年轻战士却回来了。战士说: “你的白马能借给红军吗?我们首长的马前不久牺牲了。”

    ⑪“就知道你一直想要这马,又何必拿首长当借口?”水根在心里叹一口气,然后默默地点头。水根早盘算好了,给就给吧,若是以前的兵,哪还会和你商量?

    ⑫年轻战士一脸惊喜,忙说: “可我不会写字,我现在去追司务长,让他给你写个借条。”

    ⑬“哄谁呢?”水根这样想着,说: “算了。”

    ⑭水根后来一直后悔说“算了”。他没想到,别的人家也有借给红军东西的,红军竟都给写了借条,独独他没有。

    ⑮白马的事水根就说不清楚了。没人相信他真的借给了红军,姜运昌也不信。别人不信没关系,姜运昌不信,就不再请他帮工,水根的日子就难过起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的。

    ⑯“我说算了你就真算了,你看不出我是害怕和客气?”水根就常常这样骂那战士,直骂到一个八路军军官出现在他面前。

    ⑰“八路军”把一张借条递到水根面前。借条虽然被浸湿过,残留着紫褐色的血渍,字迹却依然清晰: “借到姜水根白马一匹……”

    ⑱水根仔细看“八路军”,不是当年的红军战士。 “他呢?”水根问。

    ⑲“牺牲了,在回来给你送借条时遇上了国民党的部队。” “八路军”说, “借条上都是他的血。打死他的是一个神枪手,此前已经有七个红军战士牺牲在他的枪下。”

    ⑳“你们给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㉑“不能报。”

    ㉒“为什么?”

    ㉓“八路军”说:“那个神枪手在他衣袋里发现了这张借条,他说,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当了逃兵,回了家乡。”

    ㉔“那不更容易找他报仇了吗?”水根问。

    ㉕“八路军”说:“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八路军,作战非常勇敢,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前不久他也牺牲了,这张借条是在他的遗书里找到的。他在遗书里说,他不敢把这张借条拿出来,因为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对红军犯下过那么大的罪,他只有拼命杀鬼子赎罪。”

    ㉖“听说,你一直后悔把那匹白马借给了红军?” “八路军”问。

    ㉗“是的,我现在更后悔了。”水根说。

    ㉘“为什么?”

    ㉙“如果不是那样,他就不会牺牲了。”水根挺了挺腰,说,“我也想像那个神枪手一样赎罪,你们要我吗?”

    ㉚“当然。”

(选自《小小说选刊》)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