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验探究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35中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① CoO + H2SO4 = CoSO4 + H2O
② 2Co2O3 + 4H2SO4 = 4CoSO4 + O2↑ + 4H2O
③ Co2O3 + 2H2SO4 + Na2SO3 = 2CoSO4 + 2H2O + Na2SO4
反应①~③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
实验 |
矿石用量/g |
硫酸用量/g |
Na2SO3用量/g |
温度/℃ |
钴元素的浸出率/% |
1 |
85.71 |
12.62 |
0 |
85 |
56.39 |
2 |
85.71 |
6.31 |
0 |
85 |
49.98 |
3 |
85.71 |
6.31 |
0 |
65 |
43.33 |
4 |
85.71 |
6.31 |
0.43 |
65 |
73.95 |
5 |
85.71 |
6.31 |
0.86 |
65 |
74.77 |
(解释与结论)
对比实验1和2,可得出的结论是。
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填序号) 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是溶解在水中?
【查阅资料】
①15℃、101KPa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如下:
溶剂 | 水 | 酒精 |
溶解度 | 1.0 | 0.5 |
②15℃时,在酒精中氢氧化钠易溶、碳酸钠微溶.
③通常情况下,稀溶液的体积约等于溶剂的体积.
【实验设计】在15℃、101KPa时,制取二氧化碳并用于实验甲、实验乙.
【分析与表达】
(提出猜想)
猜想1: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2:不能代替,因为镁条可能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进行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组装好装置后,打开止水夹,手捂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 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 |
Ⅱ | 关闭止水夹,点燃镁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好塞子 | 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大量白烟,剩余固体为白色带状物还夹杂着极少量淡黄色的固体 |
Ⅲ | 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 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 |
(解释与结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