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从山林到廊庙——梁山泊的礼治之道

李庆西

《三国演义》写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即封五虎大将。谁知尽管五虎居首,关羽还是觉得跌份了。像这样愤愤不平地计较地位,未见于梁山好汉中间。晁盖一干人上山后,林冲火并王伦,梁山头领重新排定座次,林冲请晁盖、吴用、公孙胜坐了前三位,还要再让刘唐,在晁盖等劝说下才坐了第四位。此后每有好汉上山入伙,都会重新排定座次,却从未因为摆不平而产生龃龉,更未有谁像关羽那样发飙。唯独有过争议的一回,是宋江要将头把交椅让于卢俊义,结果被众人劝住。

显然,《水浒传》是着意营造梁山众人和衷共济、互相谦让的气氛。直至第七十一回,受石碣天书,原来各人位次都是天数,故而有谓:“天地之意,物理定数,谁敢违拗?”小说家借故上苍早已分定,完全摒除了梁山内部争位夺利的可能性。其实各人性情相异,抱负亦自有别,彼此竟从未有过嫌隙和抵牾,这也显出施耐庵之用心。

还有一点很特别,梁山一百零八人不曾有谁背叛山寨。《三国演义》以蜀汉寄托恢复汉室之大义,也算是一种政治理想,所以蜀汉阵营少有内讧,亦少有投敌者。不过,也有糜芳等数者投魏,诸葛亮死后还有魏延之叛。《水浒传》则是写了一支更纯粹的队伍,梁山泊是天意安排的大聚义,故团体内部不讲个人利益,标举“各无异心,生死相托”,乃将一百零八人抟捏成不可离间的整体,可见施耐庵心中自有某种理想主义构图。

梁山泊能够凝聚众多好汉,自然有一种力量,以宋江人格为标志的江湖道义是一个基本因素。然而,当松散的隐秘状态的江湖社会变身为公然割据一方的军政实体,并且有了“替天行道”的责任与使命,单纯的行侠仗义的江湖伦理已难以统辖人心。

梁山泊的存在已然放大了正义与公平的诉求,故而《水浒传》将熟人圈内的江湖人情变成了兄弟之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话出自《论语·颜渊》。小说是暗用儒门故事,这看似不留痕迹的修辞大有深意,内中潜台词不啻是说光靠鲁智深这样的独行侠解决不了问题,革弊除奸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礼治之道,需要一种更有涵容的政治情怀。《水浒传》竭力以兄弟之谊建构梁山泊内部关系,自然是要打造一个可以作为礼治标本的儒家理想国。

(选自《读书》2019 年 02 期,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梁山好汉之间从未有过嫌隙是施耐庵有意为之。 B、宋江人格是梁山泊凝聚众好汉的基本因素之一。 C、像鲁智深这样的独行侠是无法做到革弊除奸的。 D、《水浒传》想以江湖道义打造一个儒家理想国。
(2)、文章两次例举《三国演义》,有什么作用?
(3)、李逵因刘太公女儿之事与宋江立下军令状,真相大白后的结局是什么?从结局看,体现了梁山泊的礼治之道吗?请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做人要大气/郭军平

       ①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啊,拥有一个广阔的胸怀何以不能成就成功的人生。纵观历史的星空,那些闪耀着熠熠光芒的历史名人们何以不是以自己广阔的胸怀容纳来自不同领域的异见,他们胸怀天下,胸怀事业,无论在做人还是在做事方面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声音,才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才能进一步促进自己完善和进步。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人们的知识视野在不断地扩大。一个人,倘若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盲目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往往只会自取其辱。先哲荀子曾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一个人,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才能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③故树立大胸怀,是做人大气的基础。要树立大胸怀,就要树立大理想,大目标,这样才会有大境界。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心胸不广,是理想不远,目标不高。由于理想不远,目标不高,人的眼光着眼点就短,心胸就窄;眼光短了,心胸窄了,内心的境界就不高。这样不同的建议和批评就容易难以接受。即使是一般的小事情也会耿耿于怀,蜗牛角上争长短。

       ④心胸要算狭窄的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周瑜,《三国演义》上有一段精彩的三气周瑜的戏,在多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周瑜最终吐血而亡,成为后人们嘲笑的气量狭小的典范。而在这一点上,与周瑜相比,司马懿就要大气的多。老子常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三国鼎立斗智斗勇的长期逐鹿天下的战争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法,与魏国司马懿斗法,周瑜不敌而亡。而司马懿却不是周瑜这样的气量,作为敌手,司马懿老谋深算,他知道自己用兵打仗智谋不如诸葛亮,就干脆装熊,在蜀兵侮辱谩骂声里死活都不出兵,以相持来拖垮诸葛亮。在这一点上,论司马懿的气度显然要比周瑜高出许多,周瑜心胸狭小,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而司马懿却不是这样,即使被诸葛亮打败了,还赞许“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但是最终,司马懿还是在诸葛亮死后消灭了蜀国,为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假如,司马懿也像周瑜那样,岂不是同样要步其后尘吗?

       ⑤每个人的才能天赋都是有差异的,承认这个差异,承认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就能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从而不会落入被人称为“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老子天下第一”的笑话来。

       ⑥做人要大气,这既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会是光风霁月,阳光明媚;不大气的人生,什么时候都是愁眉苦脸,忧忧戚戚,这样活着实在猥琐。因此,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做人,同样也要有一颗海纳百川,泰山不让其土的胸怀,欣赏他人,容纳他人,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以低下头来的心胸成就自己。

                                                                                                                                                                                                      (选自光明网)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项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  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①“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的“辞职申请”,引来无数人共鸣。

    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所谓“世界”,其实是相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异质性存在。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③由此可见,“出门看世界”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抵达,都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和“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i,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生活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去年7月,一份“温州平阳副县长周慧辞职感言”在网上被频繁转发,这位年轻干部的辞职感言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就像我明白我想要的是自由的、能够掌握自我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④“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⑤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也在发生转变,更多的人将心动变成了行动,选择去追寻那个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也为社会增添了更多活力。

    ⑦“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店的灵魂在于高品质的阅读

①近些年新型实体书店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别具一格的装潢,标新立异的陈列,脑洞大开的文创,能办画展、讲座,还能喝咖啡吃简餐,备受年轻人青睐。更有一些匠心独具的网红书店,成为一个城市必去的打卡景点。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有读者表示,书店越来越美,人们的关注点却不在书上了。

②在电商冲击、电子书流行的大环境下,“网红化”实际上是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经历了寒冬的实体书店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自救。“书店+”不绝于耳,“书店+文化活动”“书店+咖啡”“书店+零售”等模式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书店慢慢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场所,成了一些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场所,也因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③然而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很明显。不少实体书店在增加自己“颜值”和功能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只“打卡”不读书的游客,导致游客多、读者少,阅读环境嘈杂。有的书店过于侧重商业营销,被吐槽为“饮品店”“杂货铺”,文化传播功能弱化。还有由于缺乏精准的品牌定位,相似的装修风格、相似的咖啡店等,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④笔者认为,莫让书店沦为拍照道具,让“颜值”凸显“内涵”,才是实体书店转型突围的正确姿势。应该说“打卡网红书店”说明人们依旧认同和向往书店独特的文化氛围。有人调侃道:“越缺什么,越晒什么。”处在传播快时代的公众所缺的不再是内容资源,而是阅读时的一份宁静与耐心。人们的浏览行为越来越多,真正的阅读却越来越少。正因为有许多人还对“慢阅读”保持着敬畏和热爱,才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晒”书店读书照。

⑤如何把来“打卡”的人留下来,发展为关注书与知识本身的读者?通过专业的图书选择和浓郁的人文气息等,让读者和社会建立独特的连接或许才是正确的解题思路。北京一家网红书店的负责人就认为,好的书店必定要有独特的阅读主张,他们推崇并自信于专属自家书店的书单。南京的先锋书店五台山店是一家极不显眼的书店,它无声地存在于一个地下停车场,没有路标的指引,也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有林荫绿叶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标识。然而它却被一些网民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店”,散发出流光溢彩的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读者。这也足以说明在飞速发展的变化中,人们真正渴求的依然是阅读沉淀后的精神家园。

⑥尽管潮流不断变化,书店的灵魂终究是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面对公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突破仅靠新概念、新形象、新范围的叠加是远远不够的,增加受众需求分析、专业服务和文化底蕴,走向深度的融合拓展,在精品文化和大众消费之间寻求平衡,才是网红书店发展的长久之道。

(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9.7%,较2020年的59.5%增长了0.2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较2020年增长0.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较2020年增长0.1本。可见,再多的“网红”书店也没法使阅读数量有质的突破。实体书店“网红化”并没有使爱书读书的人增多,反而是增加了一大批前来拍照的人,虽然实体书店不是靠卖书而是靠其他业务盈利,如果能长期实现这种盈利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阅读人数上涨缓慢的情况下,“网红书店”仅满足读者精细化阅读需求,未必是长远之计。阅读人数不增长,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前景都不会乐观,解决根本问题仍在培养“读书人”,而不仅仅是拘泥于书店的形式。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