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通讯,回答问题

静心制毫,笔韵千年

(游仪)

①以竹为杆,以毫为锋。都说心静是制笔的第一要义,张文年这板凳,一坐就是近40年。

②张文年坚持古法技艺,他所制宣笔小至口径仅0.5毫米,大至笔杆长达1米,刚柔并济,羊毫、狼毫皆可成锋。

③暗黄灯光下,长条木桌上,宣笔半成品依次摆放。张文年(见图)戴上眼镜,就着一碗水胶,低下头,小心翼翼地修笔。只见他一手握住笔杆,用力捣向水胶,待笔头完全浸湿后,再用手反复脱胶,直至干湿适中。紧接着,左手捏笔,右手拿刀,一根根挑出断了“锋”的笔头。“千万毛中拣一毫”,既考验眼力,又需要耐心。

④“一支宣笔,修一次,就得晒一次。如此反复三遍,修笔这个步骤才算完成。”拿着刚刚修整成型的紫毫笔,张文年笑着说。而晾晒,也有些讲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否则笔杆会裂开。

⑤安徽宣城宣州区溪口镇,穿过一条寂静小巷,一座古朴小院映入眼帘,那是张文年的宣笔作坊。

⑥今年52岁的张文年,15岁与笔结缘。“小时候放学后,常在父亲的笔厂里写作业。写一阵子,就抬头看一会儿父亲做笔。”为了传承好父母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手艺,张文年特别“较真”。笔料不合适,就到深山密林找寻;笔头不顺滑,就一根一根梳理。炎炎夏日,他仍每天制笔近10个小时,心平气和,不急不躁。2012年,张文年成为宣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⑦宣笔一支,心圆管直。如今的宣笔品种,达300多种,依照原料可分为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而按软硬程度,又有软毫、硬毫之分。紫毫笔为山兔毛所制,笔锋挺劲,不失柔转,适宜书写小楷与草书。

⑧张文年介绍,宣笔制作,不仅选料严格,更注重工艺。一支合格的宣笔,需经历选料、水盆、装套、修笔、刻字、检验包装等六大工序100多个环节。技艺复杂,非一朝一夕之功。“好毛出好笔,若是毛料没选好,则意味着基础没打牢。而制作一支宣笔至少得花1个月,溪水浸泡,日光晾晒,自然天成。”

⑨在所有环节中,水盆直接影响笔头的好坏。“先要用手一点点把毛撕开,梳理整齐,攒成一团。”张文年说,“再将毫毛放在石灰中浸泡3天,去除油脂。待笔头圆直光滑,就能用蚕丝进行扎笔了。”笔杆刻字的手艺,半年能成,而水盆之功,则至少要3年。

⑩恢复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笔样式,也是张文年的追求之一。唐代鸡距笔,笔锋短小犀利,因形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末,马鞍山博物馆工作人员带着一支样笔上门,想要寻求仿制。“我们一眼就认出是支紫毫,笔杆用的是湘妃竹和牛角。”张氏父子四处寻找、反复试制,3个月后,终于仿制成功。

⑪张文年做过上千支笔。小至口径仅0.5毫米,用作绘画虫鱼,大的笔杆都有1米长,适宜潇洒泼墨。对他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制作一支让书画家中意的笔。

⑫“不同的书画家,对笔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喜欢硬毫,锋芒显露;有的偏爱软毫,笔画丰满;甚至有书法家提出‘携带方便’的需求。”张文年制作的“子母笔”应运而生。母笔大,子笔小,子笔藏于母笔笔杆之中。二者用材不同,软硬皆有,宜书宜画。

——选自《人民日报》

(1)、本学期,我们探究了新闻的相关知识,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通讯的特点。
(2)、读了全文,你认为张文年在制笔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哪些方面?
(3)、文章第②段、第⑪段两次写到“小至口径仅0.5毫米,大至长达1米”,有什么作用?
(4)、通讯与消息相比,有明显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倾向。试分析选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牡蛎

[俄国]契诃夫

       ①我跟父亲站在一条人烟稠密的街上,感到一种怪病逐步抓住了我。看来我马上就要倒下,人事不知了。

       ②我知道,这是因为饥饿。

       ③父亲挨着我站住。他在五个月前来莫斯科谋求文书的职位,一直在奔走,托人找工作,知道今天才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④前面是一所楼房,招牌上写着“饭馆”两个字。我的头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我竭力要认出上面那些字来。

       ⑤“牡蛎……”我终于认出了。

       ⑥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一次也没听过。

       ⑦“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向父亲,用沙哑的嗓音问。

       ⑧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一个行人……我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然而那就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唱头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了一步,(A碰碰  B拉拉)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慌乱地倒退回来了。

       ⑨“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

       ⑩“这是一种动物……生在海里……这种东西是要活着吃下肚……”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⑪“真恶心,”我小声说,“真恶心!”

       ⑫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看,不住的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鄂,伸出几只螯,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它的螯,放在碟子上,送到餐厅去。 那些成年人,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的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⑬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那张招贴……凡是我见到的东西,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⑭“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⑮“帮帮忙吧,诸位先生!”这时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真羞于求人啊,可是上帝呀,我熬不下去了!”

       ⑯“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后襟。

       ⑰“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⑱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带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

       ⑲“这倒有趣,你怎么个吃法呢?”

       ⑳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一群人迅速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眼,就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㉑我忽然嚼到一种硬东西,听到碎裂的响声。

       ㉒“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这难道也能吃吗?”

       ㉓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㉔“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的说,“也许是因为今天我没……那个……没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向他们要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㉕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有删改)

《读契诃夫》

       ①我们必须记住契诃夫是个医生。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叫契诃夫的医生,才会有这样一个叫契诃夫的作家。

       ②医生职业的眼光,极容易使契诃夫笔下的社会成为一个“病者”。他的文学创作,几乎都是揭露性与批判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与医学的职能是一样的:疗治。

       ③我们在阅读契诃夫的作品时,总要不时地想到一个词:耐心。

       ④像契诃夫这样有耐心的作家,我以为是不多的,他在面对世界时,总要比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总是有点不耐烦,总满足于一个大概的印象,世界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滑而过,我们总是说不出太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细节。

       ⑤作为医生,耐心是他的职业习惯。这一习惯,很自然地流注到了文学对存在的观察与描写上。他的马车行走在草原上,远远的见到一架风车。风车越来越大,他看到了两个翼片。他居然注意到一个翼片旧了,打了补丁,另一个是前不久用新木料做成的,在阳光底下亮闪闪的。文学中的那些好看的字面,就在由这份耐心和获得的细微描写上。

       ⑥医生的职业造就了她一种不动声色、不感情用事的“冷漠”态度。后来的人谈到契诃夫的叙事态度,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冷峻”。殊不知,这份冷峻的叙述态度,与从医养就的心性有关。他曾对一位作家说:“当你描写不幸的、倒霉的人,并打动读者时,你应当表现得冷静一些。这样才能勾画出不幸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突出这种不幸。”

       ⑦冷静,让契诃夫常常站在人物的背后,听他们低语,并把它记录成小说。虽然他在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时处处克制,但字里行间已分明沾满血与泪痕,这就让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对于人物的悲悯情怀

(选在新浪博客,原题为《樱桃园的凋零﹣﹣读契诃夫》,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观桃花灵鱼

香溪河里桃花鱼

    ①春天来临,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桃花鱼像飘落的簇簇桃花瓣:淡红、洁白……它们铜钱大小,体为四瓣,无头无尾,通身透明,柔软如绸,缓缓张缩,悠然飘荡。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每当桃花鱼游于溪中,两岸桃花便婆娑起舞,清香扑鼻,形成一道“天下和美”的自然奇观。

    ②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昭君和亲匈奴前的那年春天,回到归州看望亲人,故土难离,泪流满面,浸透了泪水的香罗帕放入溪中,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串串泪珠落入溪里,竟变成了一群群形如桃花的小鱼。自此,桃花盛开之季,桃花鱼便在香溪河中游来游去,好像和乡亲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③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1837年《归州志》记“桃花鱼出香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可见,古人称其桃花鱼,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物为桃花花瓣落水而生,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与桃花开谢同步。

    ④然而,桃花鱼真是“鱼”吗?非也。其学名实为桃花水母,被中外科学界称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它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距今已有6至6.5亿年的历史,比恐龙生存的年代还要早几亿年。

    ⑤桃花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水质必清纯洁净,拒绝任何污染。因此,其活体十分罕见,极难制成标本,已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号称“水中大熊猫”。

    ⑥桃花鱼现身之处定然水质无污染;消亡之处定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桃花鱼的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与昭君和平形象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已经或正在形成积极的对应性社会效应。

    ⑦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广为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有的正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有的列入濒危级物种。近年来,桃花鱼又在我国其他地域共计15个市(县)相继出现。《香溪河又现“桃花鱼”》的消息更令人欣喜:兴山县古洞口北岸区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桃花鱼”。这正表明。

(选自《三峡旅游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晨光晒弯了父亲的背

徐立新

    “当,当,当……”堂屋里的闹钟响了12下,父亲翻身起床,借着窗外的朦胧月光,摸索着穿上衣服。

    之后,他蹑手蹑脚地摸进漆黑的厨房里,站在黑漆漆的灶台前,将白天已洗净的红薯,一个个地码进两口大锅里,再加冷水,盖锅盖。

    接着,灶台下两口串通的锅洞,被父亲塞进几大把麦秆,“嗤……”他划燃一根火柴,然后将它扔进麦秆里。“通”的一声,灶洞里瞬间明亮了起来,火光一下映红了整个灶台,以及父亲那满是沟壑的脸庞。

    父亲要将两大锅的红薯烀熟,然后赶在天亮前,挑到20里外的集市上去卖,以一点点地赚取我新学期的学费。

    7月的夜晚,闷热难耐,坐在两口火光闪闪的灶洞前,更是无比酷热。汗水在父亲的“沟壑”里流淌开来,但他顾不得去擦,他要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同时照顾两口灶洞,以确保它们不会熄灭。

    不知何时,我被一股浓浓的熟红薯香味给唤醒了,我知道该要起床了,因为今早,我要陪着父亲赶一回路。

    灶台前,烀熟的红薯已被父亲捡进两个水桶里,在它们的最上面还盖上一件棉衣,以防热气跑掉。

    “二娃,上路了。”父亲将一只手电递到我手上,然后弯下腰,憋足气,慢慢地挑起两只水桶。

    乡下的凌晨很黑,山路更是崎岖不平,我打着手电跟在父亲后面,替他照路。一百多斤的担子将年迈的父亲压得没有余力和我说话,我们父子俩寡言得如同那长长的、寂静的夜路。

    走完一半路时,需要摆渡过一条河,“有人要过河。”父亲连喊了好几遍,但除了引来狗的一遍遍狂吠外,无人回应——摆渡的人正在甜甜的睡梦里,根本不愿醒来搭理父亲。

    时间耽搁不得,父亲决定自己将船摆渡过去,他解开船缆绳,让我用劲拉住,然后挑着担子就往船头上。他忘了自己是山里人,一不识水性,二不会划船。

    果然,由于步子迈得太猛快,船头忽地朝水里沉扎下去,我一松劲,缆绳随即脱手,船身剧烈地摇摆了起来,致使尚未站稳的父亲,带着一只水桶同时朝河里掉去。

    但在落水前,父亲猛地用力将那只水桶推到船上,而后才“扑通”一声落进深深的水中。他在水里使劲地挣扎,极力想浮上来,但又不能。我被吓得大哭,感觉父亲随时就要沉下去,被淹死,我将再也没父亲了。

    但随后我突然清醒了过来——我得救他呀。我拼命地够起水面上飘着的扁担,将其中的一端送到父亲的面前,“爸爸,抓紧它!”我大声地喊道。

    谢天谢地,父亲抓住了,而我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居然将父亲拉了回来。

    上岸后,父亲拿过手电,检查了一下船上水桶里的红薯,“还好,没摔烂。”他长出了一口气。

    而后,我们费了好大劲,才终于合力将船划到了对岸。

    此时的父亲已浑身湿透,但他顾不得这些了,“快点走,要不就赶不上开市了”。

    接下来,父亲简直是一路小跑,等到了集市上,天刚亮。交了摊位费后,我们便开卖了,“刚出锅,热乎乎的熟红薯,一元钱一斤啰。”父亲高兴地吆喝开,完全忘了湿透的衣服、冰冷的身体。

    好在,那天生意很好,红薯很快便卖完了。离开摊位后,我们花了几角钱,买了两碗稀饭,就着那些被人挑得“体无完肤”的剩红薯吃下。吃完后,我便跟着父亲开始朝回赶。

    晨光终于出来了,很快,它晒干了父亲的衣服,可我发现,它也晒弯了父亲的背。

现代文阅读

我常对人说,我们家的猫出身于书香门第只要书橱上的玻璃门没有拉严,它肯定会跳进去,挨着个儿把每本书嗅一遍,好像它能把书里写的事,嗅个一清二楚。

②每当我付案写作的时候,它不是在我的稿纸上走来走去,便是安静地蹲在我的稿纸旁,看我写作,两个眼珠子随着我的笔尖移来移去,好像能看懂那些字………….直到夜深,它困了,困得直打盹儿,可还是不肯回窝。

③应该说,它是一只记性和悟性都不差的猫。第一次接来我家时,一进家门,我就把它在一个装了煤灰的纸盒子里放了放,它便领悟那是给它准备的厕所,当即举行了开幕典礼它的下巴齐着纸盒的边沿,只露出小脑袋和竖着的尾巴,然后神色庄重地撒了第一泡尿。我们被它那专注、严肃而又认真的神情逗得哈哈大笑,它却不为所动,眼睛眨也不眨,依旧瞧着正前方。之后,只要纸盒里换了新的煤灰,它准跳进去撒尿,哪怕刚刚上过厕所。

④它听得出家里每个人的脚步声,尽管我们走路很轻,每次我们还在门外楼梯上踏步的时候,它便早早守在门旁。

⑤它会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蹲在窗台上,看窗外的飞鸟、风中抖动的树叶、院子里嬉戏的孩子、邻家的一只猫……那时,它甚至显得忧郁和凄迷……

⑥逢到我写作累了,或是心绪不好的时候,就和它玩上一阵,那是我一心一意、死心塌地的休息。

⑦但是它长大了,越来越淘气,过去我们认为万无一失的地方,现在都不安全了。你前脚出门,它后脚就干坏事:咬断毛线,踹碎瓷器,把眼镜、笔、手表、钥匙,不知叼到什么地方去,害得你一通好找,或是在我那唯恐别人乱动的书桌上驰骋一番……然而,只要一听见我们的脚步声,它便立刻回到窝里,没事人似的假寐起来。

⑧我们就说:“这猫太闹了,非把它给人不可。”

⑨不过说说而已,并不当真。最后促使我下决心的原因,是它终于咬碎了一份我没留底稿的文章。于是我们决定把它送给邻居。

⑩它像有第六感,知道大难临头,不知躲进哪个旮旯儿,怎么找也找不到。最后是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它引了出来。,

⑪母亲说:“给它洗个澡再送走吧,它又蹭黑了。”那几天,母亲的血压又上去了,没事待着头都晕。

⑫我说:“您歇会儿吧,这又不是聘闺女'.”

⑬它走了,连同它的窝、它的厕所,一起搬走了。

⑭屋里安静了,所有怕碰、怕磕、怕撕的东西,全都安全地待在它们该待的地方,然而我们都感到缺了点什么。

⑮那一整天,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老在想,它相信我,超过了相信自己绝对可靠的直觉,由于感请用事放松了警觉,以为我招呼它,是要和它玩要。当它满心欢喜地扑向我时,我却把它送走了。

⑯我感到自己“出卖”了它。

⑰欺骗一只不知奸诈的动物,就跟欺负一个天真、轻信的儿童一样,让人感到罪过。

⑱第二天一早,母亲终于耐不住了,去领养它的邻居家看看情况如何。邻居抱怨说,一进他们家,它就不见了。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已经二十四小时没吃、没喝了。

⑲可它听见母亲说话的声音,立刻从遁身之处钻了出来。母亲抱住了它,心疼地说:“我们不给了。”

⑳邻居大概也看出来这是一只难对付的猫,巴不得快点儿卸下这个包袱。

㉑母亲抱着它和它的窝、它的厕所又回来了。一进家门,它在沙发上、床上、书桌上、柜橱上,跳上跳下,猛一通疯跑。母亲一面给它煮猫鱼,一面叨叨说:“他们连人都喂不好,还能喂好猫?以后就是送人,也得找一家疼猫的。”

㉒现在,七十多岁的母亲,依旧为买猫鱼而四处奔波,我们家里依旧有一股煮猫鱼的臭味儿。它依旧不断惹我们生气,生气之后我们依旧会说:“这猫太闹了,非把它送人不可。”

㉓可我知道,除非它自己不愿在我们家待下去,不然,它会老死在我们家了。

(选文有删减)

(注:聘闺女指旧时女方父母通过三蝶六娉的方式把女儿嫁到婆家)

【初读疑惑】为什么文章没有提到猫抓不抓耗子却以此为题?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在反常处停留、品读,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