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材料 表2 李鸿章大事简表(部分)
1847年 |
在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1853年 |
回家乡参与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
1862年 |
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 |
1863年 |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西方科技人才 |
1865年 |
任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
1872年 |
创办轮船招商局,实行官督商办;提出“改土车为铁路”,未能实行 |
1875年 |
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奏设开平矿务局,官督商办;开始组建北洋海军 |
1879年 |
在天津架设电报线;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官督商办 |
1881年 |
未经奏报修成唐胥铁路 |
1894年 |
奏修获准的关东铁路因经费被挪作慈禧太后寿辰庆典之用而停建 |
1895年 |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赴日签订《马关条约》;被投闲散置 |
1901年 |
与十一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病逝 |
——据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近代以来,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读史之人不应该只关注其个人的功过荣辱,而应该透过其经历丰富的一生,勾勒出晚清中国社会的缩影与演进轨迹。整体把握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时间 | 概况 |
1840—1870年 | 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 |
1871—1889年 |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19世纪70年代后期,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 |
1890—1911年 | 清政府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因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余额,要求专门作为派遣留美学生费用,清政府在1909—1911年间共派出留美学生180人。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黄兴、宋庆龄等都是本阶段的代表人物 |
1912—1930年 | 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后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在1912—1929年期间,政府每年大约派遣公派千名左右“庚款奖学金”留学生。著名的如留美的茅以升、吴有训、梁思成等;留日的李大钊、郁达夫等;留欧和苏俄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四光、徐悲鸿等 |
1931—1949年 | 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除美、英、法、德、比、日、苏以外,还有奥、意、荷、加、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是本时期出国留学的主要代表 |
——改编自张民书《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等
上表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