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用写作留住时间

刘庆邦

①读吕振所著的随笔集《书与信中的旧时光》,我首先想到的是时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时间。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时间的容器。我们的人生历程就是不断从容器里往外掏时间的过程。时间无边无际的悠长,才显出人生的短暂。时间无与伦比的强大,才显出生命的弱小。当人们意识到时间不可超越和不可战胜时,才对时间敬畏起来,珍惜起来。

②同时我们也看到,绵延不绝的时间对有的人来说夜也长,昼也长。为了打发时间,他们或打牌,或搓麻将,或玩游戏,反正只要把时间分阶段打发掉了,他们就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间嘛,当然保持着惯有的尊严,“黄鹤一去不复返”,对打发它走的人毫不留恋。

③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在打发时间。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打发的时间似乎并没有走远,有时候还会回来,让我们重温旧梦。这样的觉悟我以前并没有,是最近才觉悟到的。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我出了一套《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收到样书后,我重读了一遍其中的有些篇章。那些篇章多是我三四十年前写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都记不太清了。重读之后,我们像是久别重逢,过去的一切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潮起伏,先是泪眼相望,继而紧紧拥抱。这表明,写作既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留住时间的有效途径。我不由感叹,这一辈子选择了写作真是幸运!

④我看到了,吕振的这部书里承载的也是时间。书的内容分为“嗜书”“纪人”“读札”“清赏”四辑。在我看来,这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盛的都是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时间如金,闪闪发光。如吕振在第一辑里所写的《在地铁上读书》,就传达出他惜时如金的时间意识。他每天上班坐地铁需要一个小时,他把这一个小时利用起来了,每天坚持在地铁上读书。他算了一下,这样每用能读一本书,一年最少能读五十本书。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是在为写作做积累和准备,要当一个好作者,须先当一个好读者,对于这一点,吕振有着明确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再比如他在第二辑里所写的《访上海鲁迅故居》,是在有了大量的阅读之后,怀着崇敬缅怀之情而写。他写得小心翼翼,像是生怕惊动了鲁迅先生,又写得细致入微,把三层小楼里一切陈设都写到了。在吕振的目光和笔触所及,我不仅“看”到了鲁迅的餐室、工作室、会客室、卧室,还“看”到了日历牌、闹钟、旧藤椅、窗花纸,以及先生用过的修书工具和药品等。除了实物,还以一些实物为线索,穿插写了一些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往事,可谓睹物思人,情景交融。第三辑更是时间的记录,其中收录的文人信札手稿,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些文字中抽丝剥茧、考证细节、追怀往事,就如慢慢品味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陈年老酒,让时间变得醇香生动起来。第四辑是吕振写的书评,持论公允,感情饱满,是认真阅读后的思想沉淀。我相信,书中这些用心之作,吕振自己也很喜欢。但喜欢归喜欢,过个十年二十年后,他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也不会记得那么清楚,至少不会像刚写完那样差不多能背诵下来。这不要紧,有文章在,有书在,就有时间在。若干年启拿起书来,你的时间会重新走回来,为你呈现过去的一切。

⑤我这样翻来覆去地说时间、时间,其实说的也是情感、思想和生命。时间是虚的东西,夜深人静之时,时间虚得常常令人恐慌。我们对抗恐慌的办法,是通过劳动,把虚的东西变成实的东西。一如农民把时间变成粮食,矿工把时间变成煤炭,我们是把时间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书。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虚的东西落实了,变成了一种栽体。时间之载体在留住时间本身的同时,也留住了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流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感情淡薄了,思想迟钝了,曾经有过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不复存在。然而,莫道往事成烟云,“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多么让人欣喜而美好的事情啊!

⑥我们通过写作留住时间、生命、自己,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回头看以前的作品,我们像是在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在回顾自我,检视自我,也是反思自我,并进一步修炼自我,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选自201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用写作留住时间”的理解。
(2)、请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我看来,这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盛的都是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时间如金,闪闪发光。

(3)、结合选文内容,你认为第④段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他算了一下,这样每周能读一本书,一年最少能读五十本书。

(4)、文章第⑤段这样写道“一如农民把时间变成粮食,矿工把时间变成煤炭,我们是把时间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书。”请结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留住时间,又把时间变成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绪……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外祖父的白胡须

琦君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长工阿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的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银圆,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他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圆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坐在后门口的一件有趣的工作,就是编小竹笼。外祖父用小刀把竹蔑削成细细的,教我编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笼子。笼子里面放圆卵石,编好了扔着玩。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金龟子塞在里面,外祖父一定要我把它放走,他说虫子也不可随便虐待的。他指着墙角边正在排着队伍搬运食物地蚂蚁说:“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的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不回家的。”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边,坐在那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世上什么都是好玩儿的。

      要饭的看见他坐在后门口,就伸手向他讨钱。他就掏出枚铜子给他。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他再掏一枚给他。一直到铜子掏完为止,摇摇手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我换了铜子你们再来。”妈妈说善门难开,叫他不要这么施舍,招来好多要饭的难对付。他像有点不高兴,烟筒敲得咯咯的响,他说:“哪个愿意讨饭?总是没法子才走这条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女乞丐向外祖父讨了一枚铜子,不到两个钟头,她又背了个孩子再来讨。我告诉外祖父说:“她已经来过了。”他像听也没听见,又给她一枚。我问他:“您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她明明是欺骗。”他说:“孩子,天底下的事就这样,他来骗你,你只要不被他骗就是了。一枚铜子,在她眼里比斗笠还大,多给她一枚,她多高兴?这么多讨饭的,有的人确是好吃懒做,但有的真的是因为贫穷。我有多的,就给他们。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自己从前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圆的的功效就很大了。”

      我自幼依他膝下多年,我们祖孙之爱是超乎寻常的。记得最后那一年腊月廿八,乡下演庙戏,天下着大雪,冻得足手都僵硬了。而每年腊月的封门戏,班子总是最蹩脚的,衣服破烂,唱戏的都是又丑又老,连我这个戏迷都不想去看。可是外祖父点起灯笼,穿上钉鞋,对我与长工阿根说:“走,我们看戏去。”

      到了庙里,戏已经开锣了,正殿里零零落落的还不到三十个人。台上一男一女哑着嗓子不知在唱些什么。武生旧兮兮的长靠背后,旗子都只剩了两根,没精打采的垂下来。可是唱完一出,外祖父却拼命拍手叫好。不知什么时候,他给台上递去一块银圆,叫他们来个“加官”,一个魁星兴高采烈地出来舞一通,接着一个白面戴纱帽穿红袍的又出来摇摆一阵,向外祖父照了照“洪福齐天”四个大字,外祖父摸着胡子笑开了嘴。

      人都快散完了,我只想睡觉。可是我们一直等到散场才回家。路上的雪积得更厚了,老人的长统钉鞋,慢慢地陷进雪里,再慢慢地提出来。我由阿根背着,撑着被雪压得沉甸甸的伞,在摇晃的灯笼光影里慢慢走回家。阿根埋怨说:“这种破戏看它做什么?”

     “你不懂,破班子怪可怜的,台下没有人看,叫他们怎么演的下去。所以我特地去捧场的。”外祖父说。

“你还给他一块银圆呢。”我说。

     “让他们打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

      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我捧着阿根的颈子说:“外公真好。”

     “唔,你老人家这样好心,将来不是神仙就是佛。”阿根说。

      我看看外祖父快乐的神情,就真像是一位神仙似的。

      那是我最后一次跟外祖父看庙戏。以后我外出求学,就没机会陪他一起看庙戏,听他讲故事。

      现在,我抬头望着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平衡

陈国凡

    拎着几条刚钓来的鱼儿,我一路哼着小调 ,兴冲冲地往家赶。今天星期天,休息。老婆带孩子回了她乡下的娘家,我难得落个轻闲自在。我早计划好了,晚餐自己弄个鱼煲,再叫上几位朋友,好好聚聚,美美地享受一顿。

    咦,怪了?怎么钥匙不见了?我翻遍各个口袋,也找不到自家的钥匙。正窝火着,对门的小王探出了头:“回来了?找不到钥匙了吧?嘿嘿……”

    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拿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早上出门,见这串钥匙插在门上,我想许是你走得匆忙,忘了,就先给你放着了。现在该完璧归赵了!要是被陌生人拿去,可就麻烦大了。”我连说谢谢,接过钥匙,进了屋。

    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见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老婆回来听我说了这事,人都蹦了起来:“这还得了!说不定我们的钥匙他们已经拿去配了。我们要不在,他们可以随便进出啊。你呀你,我一不在,你就到外面自个快活!这下出事了吧!”老婆又数落起我来了。可我连跟她计较的心思都没了。谁叫自己这么粗心呢?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有什么不好的,难道要等到他们把我们家的东西搬空才好啊?真是的。你要不想换,我来换。”老婆的破嗓门喊得很响。我真担心被人听到。这时,门响了。我开了门,是小王。

    “有事吗?”我问。刚说完,我就只想掴自己下,废话,没事,敲你家门干嘛?记忆中,小王没事来敲门,一次也没有过。小王显得有些尴尬,吞吞吐吐地说:“就是我……我老婆,她……她要我来跟你们说个事。”见我老婆也在,小王说:“嫂子也在啊,那最好了。”

    老婆只好说:“要不,你进来说话?”“不了不了。”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呵,倒是他们先来说了,真个没想到。我和老婆面面相觑。“我老婆说,换了好,省得你们怀疑我们什么的。”话音未落,小王已转身,疾步进了屋子,身后传来“嘭”的一声,是关门声。

    我和老婆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地捂着嘴巴,笑了!可是晚上睡觉时,老婆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家的锁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家白白花钱去换新锁啊?

    第二天,我正在换锁,小王走出屋子,手拿一把新锁。我好生纳闷,隔墙有耳?问小王:“你家也要换锁?那锁不好好的吗?”

    你家这锁不也好好的吗?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

    我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小王急中生智,“不瞒你说,我老婆也曾把钥匙插在门上大半天,回家后才发现。”

    呵!两家四口齐声发出了和气平衡的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1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涌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物件,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坚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众人分散在几站才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

       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且如是者三。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着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推手,是不幸也是幸事。我相信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会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道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呆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下列材料不需要全部精读,建议先浏览(约2分钟),再读“成果交流”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跳读、圈划。

关于《流浪地球》观影的综合性活动

引子:今年春节,有部国产电影非常火,影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这部电影在学校里也引发热议。某中学九(1)班同学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分组先收集材料,接着采用模拟对话的形式梳理材料,最后阶段是成果交流。

Ⅰ材料收集(略)

Ⅱ材料梳理

(第一小组):对话主创

    编剧汪海林说,“创新”是流浪地球“火”起来的根本原因。假如地球末日来临,人类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科幻电影的主题。此前国外科幻大片的故事,人类大多选择放弃地球,搭乘飞船飞向外太空。而《流浪地球》第一次给故事设置了全新的背景,通过1万个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在空间站的引领下,人类带着流浪的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

    汪编剧说,《流浪地球》还有着创新的英雄形象设定。地球在流浪中,遭遇了即将与木星相撞解体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全球成立了联合指挥政府。最后关头,要推动撞针,集中发动机的火焰,去点燃木星,这是避免地球毁灭的唯一可能性。危难之时,由平民和专业军人组织的中国救援小分队,发起了对全球人的召唤。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拍摄时,演员们的戏服是特制的盔甲,沉重而且密闭不透气,这些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小组)对话观众

简约:昨天刚看完,没有一段爱情的桥段,竟然也能看哭,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太空科幻片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早就脱离了神话,但影视作品却总逃不开神话束缚,这一部电影突破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宇宙观,还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照,点赞点赞!

弯弯:看完后值得深思的一部科幻片!正如片中刘培强所说“没有人的文明是毫无意义的”……

Cathy&猫:原著的精彩是电影很难演绎的,理解他们的付出,但我还是会选择原著,反复在脑海回味,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

苹果虫:在电影中,我看到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翠:最爱大刘的小说,这次的《流浪地球》我已是二刷。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场面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梦想,这部小说和改编的电影都令我挺满意。

(第三小组):对话作家

同学小田(记者):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备受关注。不过,很多大改编的电影往往都难以忠实原著。如《流浪地球》原著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冷漠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而在电影里,主人公刘启心里一直思念着父亲刘培强,天上的刘培强也始终关心地球上的一家人。如果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和原著差异过大,您会在意吗?

刘慈欣:虽然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形式,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忠实原著。所以我不会在意电影剧情和小说差别大不大,但我会很在意改编的电影好不好看。如果一部叫做《三体》的电影制作精良、剧情精彩,但和《三体》小说的剧情天差地别,我也会欣然接受。

我觉得,小说改编电影应当遵循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完全忠于原著并不一定是好事。小田:之前有媒体报道,您并不太喜欢漫威系列科幻电影,请问,①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漫威的电影制作精良,特效很好,还有着几十年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IP基础。但它呈现出的东西给人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感,商业化的味道比较浓,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关于好的科幻电影具备哪些要素,我说不全面。个人认为它一定要有独创性、有深刻的思想,并用让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流浪地球》中,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很深的东西,比如像我们对家园、对故土的眷恋,中国哲学的生活方式等,都有所表现,这也是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

小田:《三体》中曾用一段诗歌描写先进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诗歌在硬科幻作品中并不常见,请问,②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这和《三体》中丝毫没有描写三体人的形象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很难用画面来表现超级文明,所以尽量写得比较文艺和抽象,很多经典科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对外星人的描写,就好比维纳斯的手臂,怎么装都不对,除非是类似《异形》当中那种几乎没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所以我选择诗歌的方式表现外星文明。

Ⅲ成果交流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