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六校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联合模拟考试试卷(一模)

下列材料不需要全部精读,建议先浏览(约2分钟),再读“成果交流”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跳读、圈划。

关于《流浪地球》观影的综合性活动

引子:今年春节,有部国产电影非常火,影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这部电影在学校里也引发热议。某中学九(1)班同学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分组先收集材料,接着采用模拟对话的形式梳理材料,最后阶段是成果交流。

Ⅰ材料收集(略)

Ⅱ材料梳理

(第一小组):对话主创

    编剧汪海林说,“创新”是流浪地球“火”起来的根本原因。假如地球末日来临,人类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科幻电影的主题。此前国外科幻大片的故事,人类大多选择放弃地球,搭乘飞船飞向外太空。而《流浪地球》第一次给故事设置了全新的背景,通过1万个行星发动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在空间站的引领下,人类带着流浪的地球一起寻找新家园。

    汪编剧说,《流浪地球》还有着创新的英雄形象设定。地球在流浪中,遭遇了即将与木星相撞解体的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全球成立了联合指挥政府。最后关头,要推动撞针,集中发动机的火焰,去点燃木星,这是避免地球毁灭的唯一可能性。危难之时,由平民和专业军人组织的中国救援小分队,发起了对全球人的召唤。

    为了真实显示这些前所未有的场景,节目组做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了10000多件道具,还制作了10万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发动机等等,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细节都非常精致。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拍摄时,演员们的戏服是特制的盔甲,沉重而且密闭不透气,这些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小组)对话观众

简约:昨天刚看完,没有一段爱情的桥段,竟然也能看哭,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太空科幻片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早就脱离了神话,但影视作品却总逃不开神话束缚,这一部电影突破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宇宙观,还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照,点赞点赞!

弯弯:看完后值得深思的一部科幻片!正如片中刘培强所说“没有人的文明是毫无意义的”……

Cathy&猫:原著的精彩是电影很难演绎的,理解他们的付出,但我还是会选择原著,反复在脑海回味,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

苹果虫:在电影中,我看到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翠:最爱大刘的小说,这次的《流浪地球》我已是二刷。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场面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梦想,这部小说和改编的电影都令我挺满意。

(第三小组):对话作家

同学小田(记者):首部用您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备受关注。不过,很多大改编的电影往往都难以忠实原著。如《流浪地球》原著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冷漠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存。而在电影里,主人公刘启心里一直思念着父亲刘培强,天上的刘培强也始终关心地球上的一家人。如果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和原著差异过大,您会在意吗?

刘慈欣:虽然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形式,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忠实原著。所以我不会在意电影剧情和小说差别大不大,但我会很在意改编的电影好不好看。如果一部叫做《三体》的电影制作精良、剧情精彩,但和《三体》小说的剧情天差地别,我也会欣然接受。

我觉得,小说改编电影应当遵循电影艺术本身的规律,完全忠于原著并不一定是好事。小田:之前有媒体报道,您并不太喜欢漫威系列科幻电影,请问,①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漫威的电影制作精良,特效很好,还有着几十年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IP基础。但它呈现出的东西给人一种流水线生产的模式感,商业化的味道比较浓,所以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关于好的科幻电影具备哪些要素,我说不全面。个人认为它一定要有独创性、有深刻的思想,并用让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流浪地球》中,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很深的东西,比如像我们对家园、对故土的眷恋,中国哲学的生活方式等,都有所表现,这也是电影成功的因素之一。

小田:《三体》中曾用一段诗歌描写先进的外星文明(歌者文明),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诗歌在硬科幻作品中并不常见,请问,②________________?

刘慈欣:这和《三体》中丝毫没有描写三体人的形象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很难用画面来表现超级文明,所以尽量写得比较文艺和抽象,很多经典科幻作品中都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对外星人的描写,就好比维纳斯的手臂,怎么装都不对,除非是类似《异形》当中那种几乎没有太多智慧的外星人。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外星人是不是有智慧。所以我选择诗歌的方式表现外星文明。

Ⅲ成果交流

(1)、语文老师:同学们,观看电影和查阅资料,说说那么下列哪一项不是《流浪地球》火爆的原因?(    )
A、“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主题是个伟大的创意。 B、影片中科技的理性和人类情感的感性处理恰当,还有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照。 C、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热爱科幻电影的人越来越多。 D、演员努力,节目组态度认真,可以说是良心拍摄。
(2)、同学小瑞:电影中刘培强说,“没有人的文明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我还是不太理解,谁能依据材料解释一下?
(3)、同学小田:请依据本人和刘慈欣先生的谈话内容,猜一猜我当时问了哪几个问题?请补全在横线上。
(4)、语文科代表:听说某个“科技狂”导演要将《海底两万里》拍成科幻大片,正向全球观众征求拍摄建议。请你结合这次综合性活动的所见所感,给导演写一封简短的信,提出你的建议。(180字左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一)长征路是什么路?严格说是没有路。在沟壑纵横、激流咆哮的漫漫征途中,是红军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军人,要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要忍受饥饿和伤病的折磨,要经受风霜雪雨和枪林弹雨。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准备牺牲。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支军队,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大仗、小仗、险仗、恶仗、遭遇战、伏击战……仗仗打得惨烈,战战生死攸关。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政党,要战胜教条主义桎梏,要经受党内路线斗争的考验,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危机,要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找出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毛泽东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路,是一座激励后人的镜子,是一面昭示后人的丰碑。


        (二)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十万百姓泪汪汪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床小花被
        六岁时,她被母亲过继到伯父伯母家。伯父当年闯关东,与伯母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而她的生身父亲早已去世,母亲拉扯着4个孩子不容易,思来想去,就把体质最弱的她,送出去了。
        在伯父伯母家,她过上了好日子,饭能吃饱,有新衣穿,长大后,她的伯母,也就是养母,坚持供她读到中专毕业。他们视她为己出。她也尽量做了一个好女儿:乖巧、听话,家务活抢着做。
        即使这样,她还是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的轻言细语,母亲在深夜里为她掖好被子,母亲粗糙的手轻轻抚过她的头……十二岁那年,她随养父母回山东过年。在老家温暖的大炕上,养母微笑着给她介绍,这是大姑,二姑,这是三婶,二婶……她随着养母的指点,懂事地叫着她们,每个人都看着她,愉快地回应。
        最后,养母指向一个女人,问,认识她吗?
        她想都没想,答,不认识。掉头跑开,到院子里,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疯玩起来。
        她永远记得,那个女人的笑在瞬间僵硬,眼里涌出湿湿的东西,却努力压抑着,不让它掉下来。那个女人是她的母亲,怀里抱着一床小花被。后来得知,那床小花被,是母亲省吃俭用积攒了数月的钱,买来棉花棉布,一针一线为她缝制的。而她在踏进屋里的第一步,就在众多面孔中,一眼认出母亲。小小的她,说不清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许是怨恨,许是怕养母不高兴吧。
        老家之行,她的表现让养母很满意,母亲做的小花被,养母慷慨地送给了她。夜晚,盖着松软的小花被,她把头蒙进被里,拼命嗅着,仿佛能闻到一种味道,那是母亲的手,轻轻抚过被子的味道。
        养母爱她,但脾气不怎么好,遇到不顺心的事会拿她出气,打骂也是常有的事。受了委屈,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顶嘴,或者大哭大闹,只默默地自己担着。晚上,钻进被窝,小花被的温暖覆盖着她,她的眼泪,一滴一滴渗进被子里。
        小花被一直陪伴着她。上了中专,要住校,养母为她准备了一床更新的被子,她表示还要带着小花被。然后她看到养母的脸上有了不悦。那天她去同学家玩,回来后发现小花被不见了,问养母,养母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她便不再问了。小花被从此失踪,她的心里,很是失落了一阵子。
  她的大半生在东北度过。为养父母养老送终后,她已经60多岁。而后又随着儿女,回到山东老家。
此时,她的生母已经80多岁,身体还不错,眼不花耳不聋。母女俩再度相聚,手拉着手,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历经磨难的她早已谅解了母亲。她给母亲讲自己的成长,讲种种见闻与经历,也讲到了那床小花被。
        老母亲用干枯的手抹着眼泪,说,闺女,娘还能为你再做一床小花被。第二天,母女俩手牵手,去了市场,买来新棉花和小花布。把花布洗净后,在阳光下晾干,然后娘俩坐在洁净的地板上,一针一线缝起小花被。
        如今,她夜夜盖着小花被,闻着,嗅着,不时用手摩挲一下,幸福得就像一个孩子。
        她是我的母亲。有时候我问,要不要换床被子。因为单位里发了很多太空被,又轻又软,柜子里有些放不下了。她摇头,急忙声明,我就喜欢这床小花被。
       我笑了,任由她拥着她的小花被。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母亲。夜晚,她的房间里传来均匀的呼吸,我想,花被之下,一定会有一个安稳的梦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阅读《中国刺绣》,完成各小题。

中国刺绣

    ①古诗有云:“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说的便是——中国刺绣。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中国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②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在我国的历史已有二三千年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刺绣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

    ③中国刺绣色彩淡雅、绣品精细的苏绣;“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湘绣:构图简练,虚实适宜,立体感强的蜀绣:技艺精湛,文理清晰,线条洒脱的粤绣……中国刺绣伴随中华文化舞动了数千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刺绣工艺与文化,发展成为庞大的“中国绣”家族。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刺绣类有30余项。

    ④中国刺绣有着精湛的工艺。例如双面绣《猫》,无论丛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眼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此后,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双面异色样绣。现在又研创的金丝羽毛绣,更是为刺绣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作为中国古老的国粹之一,针与线的交织中,彰显了传承古今的生命力。展示中国刺绣艺术,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传递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内涵与魅力,更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艺术精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