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训练

阅读理解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绪……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x(唱)(民)(歌)→→(说谜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A】“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犹太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邮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邮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伟业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河

梁衡

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②“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 , 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溢,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

③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④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它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⑤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⑥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

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⑦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诗。

⑧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

梁阁亭

①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乖孩子,安静、听话、不爱玩,喜欢一个人坐着,翻看连环画,一坐就是老半天。5岁时,父亲问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他把爸爸拉进了新华书店。只有80厘米高的他,在高高的书架前欢快跳跃,像一只轻盈的蜻蜓。《上下五千年》,突然这么一套历史书的名字跃入他的眼帘。一共是3本,他慢慢地取下来,递给爸爸。爸爸见他感兴趣,就买了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他。从此,这3本书,就成了他走进历史大门的启蒙教材。这套书他读了足足9遍。

②他把平时的零花钱放在一个储钱罐里,积少成多,然后换成自己喜欢的历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纲目三编》,他一一收入囊中。竖式的排版,繁体字,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无趣的历史书,却被他视做至宝,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③上高中后,当身边的人都忙着报考各类补习班、疲劳地应付各类竞赛考试的时候,他却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驾一叶扁舟,领略波涛,见识壮阔。他优哉游哉,乐在其中!高考前两个多月的一天,课堂上,他捧着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沉浸其中,老师当场没收了书并大声斥责他:“高考快来了,想不到你还有时间看这种闲书!”父母也把他的那些宝贝史书锁了起来。高考硝烟散尽,他走进一所大学,学习法律专业,这是当年的热门专业,却不是他内心的声音。

④在莫可名状的苦闷和单调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储蓄历史的地方——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球场上激情奔跑,于花前月下爱恋缠绵的时候,他都能安静地捧起一本本历史书,素淡若纯水,恬静若处子。冬日夜晚,一个人从图书馆往宿舍走,迎着寒风,四周俱静,他听见了自己呼气的声音、吱吱的踩雪声和怦怦的心跳。黑暗中,他觉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与自己同行,给他鼓舞,消融了冬日的寒冷和独行的寂寞。那一刻,静谧的深夜,他会心地笑了,喜悦如莲,一颗黑夜绽放、幽香四溢的莲花。

⑤大学毕业,他进入海关工作,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国家公务员。但下班以后,他依然会一个人徜徉在历史的长卷中,整整6年,2000多个夜晚,孤灯寒月,他在进行人生的一场静悄悄的储蓄。2006年3月10日,对于27岁的他来说,应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手里正翻着一本《明实录》,看着看着,他突然心里异常烦躁起来,看了几十年的历史书,怎么还是如此枯燥乏味?他听到发自内心惊雷般的声音:其实,你可以把历史写得很精彩、很好看!

⑥回到家,打开电脑,他喝醉酒一般,兴奋地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敲出了生平第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他知道,到了从攒了22年的“储钱罐”里取出“钱”来的时候了。这些“钱”,关乎历史、关乎人性、关乎灵魂。“当年明月”,这是他ID的名字,源自他最喜欢的古诗句“当年明月在,照得彩云归”。

⑦自此,这部名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并迅速受到追捧。每天晚上4到6个小时的写作中,他选择了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甚至要用洗澡来缓解压力,却呈现给读者最轻松诙谐、发人深思的精神“粮食”。他的文字冷静、幽默,写法悬疑多变、通俗易懂、独具一格。几个月过去,他的帖子点击率竟然高达300万次。首次出版,便销售一空。

⑧他的名字叫石悦。旷野上,当年明月踽踽独行;现实间,石悦平静淡如。“我是这本书的影子,要受到尊重,必须有灵魂。我现在每天仍读历史、写历史,提醒自己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接受采访,石悦一脸正色。

⑨是呀!人生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只要用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灵,给心灵储蓄,沉默的石头也会唱响悦耳的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