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制琴记》,完成下面小题。

制琴记

阿占

木匠胡三和琴行老板韩五决定一起制琴。那年,胡三五十知天命,韩五三十而立。

念头起自胡三四十九岁那年召开的首届国际小提琴节,胡三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给镇住了,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

胡三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有些谢顶、胡三出身木匠,手巧心细,喜欢琢磨。三十岁上就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

木匠倣琴,隔着山,但架不住胡三的执看与投入。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取料、晒料、刨料,打眼、锯榫头、组装,不分昼夜。吃起饭来也是心事重重,个把月瘦了整十斤:当做到他人生中第五把琴的时候,胡三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搭档,于是想起了开琴行的韩五。

与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瘦高个,戴眼镜,一张书生白面。韩五自小跟爱拉琴的祖父生活,耳濡目染,对音质音色特别敏感大学毕业以后,他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代理各种机械琴。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有时侍弄琴入了神,彻夜难停。没几年,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

大多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唯知音难逄,对胡三的提议,韩五欣然应允。

半年后,琴作坊开了张。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文一武,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

木匠出身的胡三,对木头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在他眼里,好的木头一旦成了一把好琴,那简直是灵魂的重生。用什么木头,韩五绝对听胡三的。受韩五影响,胡三也开始参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读书让胡三的工艺洁癖更严重。

胡三在做琴,韩五也在做琴。木匠与琴行老板在音乐里做琴,久而久之,他们在音乐中发现了另一个隐形的自己。

在木头的清香里,怯生寡言的韩五是放松的,甚至是亢奋的,他不停说话,说肖斯塔科维奇对恐惧与压抑的诉说,贝多芬穿过苦痛之门面对上帝召唤的谦卑,巴托克的孑世孤傲像极了巴塔哥尼亚的山峰……胡三接不上话,但他明显放慢了手上的速度。

糙野的胡三觉得自己成了艺术人!他发现自己居然是通音律的,他也迷上了一切好的声音.胡三打小爱吃黄姑鱼。初秋汛期,酒店老板跟船岀海,在海上听黄姑鱼产卵时“咕咕咕”的叫声像波浪一样连绵不绝,好听哟!第二天说给胡三听,胡三从此不舍得吃黄姑鱼了。

于是,他们对制琴的过程愈发苛刻,他们要做岀自己满意的、最好的琴。

琴作坊开到笫七年,小满一家来了,想买琴。小满从六岁开始学琴,毎天六七个小时,已经学了五年琴。琴没买,当然主要是买不起、小满让胡三韩五心疼。胡三说,小满,明天我给你带炸藕盒吃。小满说,伯伯如果能让我拉一下那些漂亮的琴,比什么好吃的都管用。胡三韩五立刻同意了。

小满拉了一首巴赫的《小步舞曲》,弓走得很直,节奏也不错,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懂得用感情去拉琴!胡三韩五被感动了,他们应诺小满,以后如果有比赛,可以从这里借好琴。

小满好久没来了。胡三韩五一边做琴,一边说起了小满。韩五说,主要想让小满来把做好的琴试一遍,演奏永远是所有乐器最好的保养方法……话没落地,小满进来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那一节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让胡三韩五不敢再说话。

我爸爸没了。下暴雨的那晚,他开着大货车从桥上翻了下去。妈妈为了让我学琴,把房子卖了,我们现在租房子住。妈妈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做钟点陪护,为了给我多挣点儿学琴的钱。

在死亡面前,胡三韩五的安慰有些苍白,他们自己都感觉乏力。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

小满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即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在拉这个曲子,妈妈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的时候,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的毛病也越来越多——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熬漆要长达半年,前前后后要30遍;他们还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甚至挑剔琴主……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但凭着这些矫情,胡三韩五的琴屡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胡三韩五觉得自己在制琴,也在不断重塑自己。

中秋节前,大名鼎鼎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下请帖。三番五次推脱无果,只好应了。林先生席间向胡三韩五敬酒,1θ把手作琴,送朋友,时间紧,价格翻番。胡三韩五几乎全程无话,胡三这档口接了句,做不了。

散了局,相伴着回程,一人站定了,抬头看着月亮,另一个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似有铮铮鳴响。

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小满,不由自主地说起了那孩子小满应该要参加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有删改)

(1)、小说讲述了胡三韩五制琴的故事。阅读小说,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

①半年前,胡三决定制琴,并邀请韩五合作,韩五欣然应允。

③第七年,胡三韩五让小满试琴,并在他父亲去世后鼓励他。

⑤中秋节前,胡三韩五拒绝林先生重金订琴要求,想起小满。

(2)、阅读小说,说说你对画线句中“隐形的自己”的理解。
(3)、生动的人物描写,人物之间的衬托,都是小说家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请从胡三韩五中任选一位,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从这两个角度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刻画得鲜活而生动的。
(4)、请你在文末的横线处写一句话,补全胡三韩五的对话,作为这篇小说的结尾,并简要说明这样补写的理由(不少于两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一课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那一次
                                                                                                     程 浩
       ①我的家乡,曾经流行过一种游戏。那时,吃一包干脆面,里面会赠送一张圆形硬卡。卡片上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有葫芦娃、孙悟空、奥特曼、圣斗士、黑猫警长、还有成龙,反正是电视上流行什么,上面就印什么。这些卡片可以用来相互斗卡,用自己的卡把对方的卡敲翻就算赢,获胜者就可以拥有对方的那张卡。这游戏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地调动起每个人的收藏欲望和竞争意识。我们一帮臭小子拼命地吃,吃得满嘴长泡,就是为了能存一摞卡片,然后一较高低。
       ②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套卡。我的卡片最多,大概有十几套,要用塑料桶才能装下。但是,住在我隔壁的一个小男孩,他叫小冰,跟我一样大,家庭条件很差。他只有一套卡,是一套灌篮高手。你要知道,灌篮高手算上赤木晴子,也最多只有九张而已。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嘲笑他,甚至带他一块玩。
       ③我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自卑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自卑的人不该是他,而是我们。小冰就是拿着那九张灌篮高手,几乎赢走了我们所有人的卡。他敲卡的技巧极其迅猛,完全是一次一个。我们当时全都惊呆了……
       ④后来我才知道,小冰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他用薄木片做了九张卡给小冰。上面的图案是小冰照着小商店的海报,自己拿水粉笔画的。呵呵,你想想,我们的卡片是纸质的,小冰的卡片是木质的,无论是分量还是材质,我们都是没有胜算的。
       ⑤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因为我没有一个当木匠的爸爸。后来,老妈出差,从北京给我带回来很多画着肌肉男的卡片。我当时觉得这人物真的丑,身材不如奥特曼有型,眼神不如黑猫警长有神,甚至连胳膊上的肱二头肌,都不如成龙的大鼻子看起来顺眼。直到几个月以后,看过表哥从录像厅借来的几盘录像带,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肌肉男都是有名字的,他们一个叫史泰龙,一个叫施瓦辛格。
       ⑥不过丑归丑,当我把卡片握在手里时,心脏还是猛然一跳。我知道自己这回终于可以战胜小冰了,因为那些卡片,是金属的。事情的结果和我预想的完全一样。我不光用这两个肌肉男翻了本,还替自己的狐朋狗友赢回了属于他们东西,还有那九张木质的灌篮高手,也倒在了施瓦辛格那副终结者的金属面孔之下。
       ⑦当时的我很仗义,有恩慢慢还,有仇立刻报。为了给大家出一口气,也为了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儿,把那九张灌篮高手扔进了火堆里。我们几个人围坐在火堆旁,看着樱木化道火红的头发在同样火红的火光里慢慢变黑、发焦,最后变成灰烬被风吹走。
        ⑧那一刻,我看见小冰用袖子抹着不想被人发现的眼泪。后来,小冰再也没跟我们一起玩过斗卡。时间一长,我们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直到有一天,小冰骑着一辆漂亮的山地车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他扭头看向我们这群手里拿着一堆破纸片的土鳖,脸上露出某种得意的笑。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笑什么,但是我们都一致觉得——这小子真是帅呆了!
       ⑨几天以后,我们都听说小冰的水粉画获得了市里举办的美术大赛儿童组的第一名,将来可以当做特长生进市重点中学。他爸高兴,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当作奖励。
       ⑩几米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有的人长在脚上,有的人长在手上,有的人长在头上,有的人长在心上。翅膀长在哪里,你的天赋就在哪里。”
       ⑪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但是说真的,没有人会在乎你。人们不会对你的缺陷念念不忘,人们只会在你最春风得意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哦?那家伙不是少两根手指吗?这也能办到,好厉害……”
       ⑫我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话,我想把它送给大家: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A: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存;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B: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学校就选择何种文体阅读进行讨论,请你帮助赏析小说。

少年的秋天

原上秋

①你不是想上学吗,跟我往城里运砖吧。

爹说这话的时候是微笑着的,让我看到一丝的希望。那时候,我们家正面临吃不饱饭的危机,五个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尽管学费政府有补贴,吃喝穿用,仍是个不小的数目。

③那一年我十三岁,小学刚毕业那天,考试成绩贴在大队部门口,名单上第二个就是我。我混在人群后面,一声不响地享受着这一时刻。我第二名的成绩没有让爹娘高兴多少,他们心里一直想着往后如何负担得起。弟弟妹妹都在上小学。按爹的想法,农村孩子上个小学就够了,有这些知识,足够应付锄头和镰刀。

④考试过后我们就放假了。我们的假期和种地有密切联系,它啥时候放,放多少天,都受农事指挥。我喜欢这样的安排,我想趁着假期打工挣点钱,去县里上初中。不这样的话,将面临辍学的危机。

⑤你真的想挣钱?爹问我。

⑥我想上学。我说。

⑦爹在我的头上不知轻重地拍一巴掌。然后说,你挣钱还得几年。

⑧走,拉砖去。爹把自己套在架子车上,吹着口哨出发了。我坐在车上,怀里抱着一个酱紫色的瓦罐和一个白瓷碗。瓦罐里是从三十多米深的水井里打上来的清水。远行的人别的可以不带,不能忘记带水。窑厂的负责人问我爹,送一车挣八块,干不干?爹看看我,我看着远处大杨树上的一群麻雀。爹吆喝我,下车吧。一趟八块钱,拉两趟就够我全年的学费了。这样的诱惑激发起我对劳动的渴望。

⑨从窑厂到县城有二十八里,都是土路。如果晴天,一辆马车就弄得尘土飞扬,雨天就更难走了,但它是去县城唯一能走车的路。爹把一条绳子套在肩膀上,朝两只手里吐口唾沫,朝我一笑,大声喊一声,走。车轮碾在凹凸不平的车辙上,发出嘎嘣嘎嘣的声响。

⑩我在生产队见过马车往地里送粪,是牲口拉套。赶马车的人手拿一根长鞭,用鞭梢指挥长套里的牲口用力或者转向,驾辕的牲口用一根笼头绳子控制着。爹撅着屁股用力的样子,让我想起驾辕的骡子。和生产队的拉粪车相比,他显得势单力薄。

⑪车是不能坐了,我挑着瓦罐和碗,跟在后面。二十八里路太过遥远,感觉两条腿怎么也走不到头。我身上的褂子湿了,风一吹,贴身的凉。实际上,爹身上的衣物早就湿透了,由于汗水源源不断,凭体温是暖不干的。

⑫歇会吧。爹一松懈,车子很听话地停在原地。我们就坐在路边的田埂上,捧着大碗喝水。爹擦着汗水问我,累不累?

⑬我没说累,也没说不累。我问这些砖是不是给我们盖学校?

⑭爹点头,估计是吧。

一群麻雀飞过头顶,落在身后的几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爹点上一支烟,笑着冲麻雀喊,是不是来找小虎玩,小虎今天没空,他要去给学校送砖,快点盖学校,还等着开学上学呢。

⑯我被爹的话逗笑,但我没和麻雀搭话。麻雀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样子。可我现在没有心情,等我有学上了,也可以像麻雀一样,飞来飞去的,大喊大叫。

⑰那天,我们赶到县城,太阳已经落山了。回转的时候,天空飘起了细雨。这是我第一次走到县城,雨雾中的城市灰蒙蒙的,既冷又乱。爹将八块钱装进衣兜,一路上按了又按。

⑱出县城的时候,他停下来,在路边买了两块烤红薯。他说,外面的东西真贵,就这,五毛钱。他递给我一块大的,笑着说,垫垫饥,咱们抓紧往回赶,你娘说不定在村口迎咱们呢。

⑲我的脚似乎有了泡,钻心地疼。爹让我上车,护好空空的瓦罐和瓷碗。回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上他没有吹口哨,也不说话。但呼呼的风在四周响起,像在助他。

⑳回到家,村庄已经沉睡。爹把湿漉漉的衣裳脱来,从口袋中摸出七块五毛钱。可能是贴身的原因,那钱干干的,没沾一点湿气。

㉑那卷纸票,在娘点起的油灯下,微微晃动,似乎在炫耀地说,你可以继续上学了。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学习研读单

任务一:梳理小说

探究

知识积累

梳理情节,补全左边图表。

①____

②____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最后得到解决的过程。

任务二:品读人物

探究

知识积累

A 关注反复

①爹说这话的时候是微笑着的,让我看到一丝的希望。

②爹把一条绳子套在肩膀上,朝两只手里吐口唾沫。朝我一笑,大声喊一声,走。

③爹点上一支烟,笑着冲麻雀喊。

④他递给我一块大的,笑着说,垫垫饥,咱们抓紧往回赶。

联系上下文,参考“知识积累”,分析反复出现的“笑”这一细节对于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

反复出现的典型细节对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起着无可替代的有效的强化作用。

B关注对比

①爹把自己套在架子车上,吹着口哨出发了。

②回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路上他没有吹口哨 , 也不说话。

C、 关注矛盾之处

我没说累,也没说不累。我问这些砖是不是给我们盖学校?

A联系上下文,参考“知识积累”,分析比较B处加点字背后的父亲的心理。

B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描述C处“我”此刻的心理。

请从A和B中任选一题回答。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任务三:聚焦环境

探究

知识积累

①一群麻雀飞过头顶,落在身后的几棵大树上,叽叽喳喳,很是热闹。

②麻雀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样子。

文中多处写到“麻雀”,请分别分析这两句描写麻雀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为小说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任务四:赏析结尾

探究

知识积累

那卷纸票,在娘点起的油灯下,微微晃动,似乎在炫耀地说,你可以继续上学了。


这篇小说的结尾别具特色,请参考“知识积累”,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好的结尾就是文字虽完了,而意义却没有尽。例如结尾给予人物评价的,却又含而不露;结尾充满温情的,让感情的脉络继续向前;结尾有一些暗示的,与文本形成呼应,余韵悠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