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红日初升,光芒万丈;月涌大江,悠远静谧;夏之原野,苍翠欲滴;雪后山川,纯洁无瑕。自然如同多彩的万花筒,时刻展示着美丽,也提醒人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护。

        ②“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洋溢着热爱自然的情怀,传递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世人深刻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天地间,我们应当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善待草木山川、鸟兽虫鱼,与自然和谐共处。

        ③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类自身。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早在《吕氏春秋·审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意思是说,庄稼,种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养它的是天。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顺天时,因地利的重要性。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人类的启智与发展也离不开自然。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④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能安放绵延不断的乡愁。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流水潺潺、大海浩荡,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如果没有深秋芦苇随风摇曳,又怎么能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果没有夜下江河浩荡开阔,又怎么能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如果没有高山峻岭巍峨矗立,又怎么能有“                          ,                         ”。难以想象,倘若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人类那些细腻的情感记忆,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

        ⑤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当在汲取教训中行进。“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人们从遭遇的环境灾难出发,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伦敦烟雾事件使得数千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危害延续数十年,日本的水俣病成为惨痛记忆……20世纪的一次次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集体反思,促进了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依然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仍有约百万种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自然的美,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的痛,我也要用心们体察。

        ⑥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会创造无限奇迹。                                         。

        ⑦哲人有言:“自然总是美的。”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我们就能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你所爱的自然,必将因你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从自然美景和习近平主席的致辞写起,引出关于呵护自然的论述。 B、第③段作者引用《吕氏春秋·审时》的话,论证了人类的启智与发展也离不开自然。 C、第④段作者从反面假设分析失去自然之美的难以想象,从而再次强调要用心呵护自然。 D、在文章结尾,作者再次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2)、依据语境,在文章第④段填上恰当的诗句:。(允许有不会拼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3)、请以现代文阅读(二)中第⑧段到第⑨段内容为材料,组织语言,给本篇文章第⑥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使行文完整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更表现出这两种本质的调和。
        ②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③但平时为什么我们提起一个人,就觉得他是阳刚,而提起另一个人,又觉得他是阴柔呢?这是因为各人心里的猛虎和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
        ④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人生兼有了这两种至高的境界,才算得真正完整的人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读书“索道于世”

    ①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

    ②十六年前,我从海军某雷达旅政治部调往一海岛雷达站任指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政治教育课讲好、讲生动,让大家有所收获。胸无点墨,何以感染他人?于是,伴着小岛的婆娑树影,听着隐约涛声,每晚在那盏微黄的灯光下,我循前人之迹、探历史之幽、思古今之变,在收获一份恬静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备足了养料。有了书香的浸润,所讲的课程,很快便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也扭转了大家对政治教育课的刻板印象。

    ③从那时起,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不管是穿军装还是着税服,读书慢慢成了自己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主色调。这样一份习惯,可谓受益终身。因为,自己在书香中,能体味到读书之美、读书之获、读书之乐。

    ④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确实,读一部好书,尤其读一部经典,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那些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思想光芒的经典,不仅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更能涵养心灵,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片洁净之所。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往往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从我自身的经验看,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让人撇去浮躁,收获宁静。等攻克后,掩卷沉思,往往仍有回甘。

    ⑤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如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有一条流行的“知识折旧律”说的是,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给手机充电。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又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要想克服本领恐慌,要想让自己有两把刷子,不读书、不学习,恐怕是不行的。书中或许不会给出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着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

    ⑥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从一个侧面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

    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阅读《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南充

①在南充仪陇的金城山上,古柏掩映、奇花衬托着一幅巨大的“德”字石刻,丰润沉厚,古朴苍劲。整个字的高和宽均为22米,立面达484平方米,显而易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字石刻,张扬着一种举世景仰的两“德”精神——从这里走出了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普通一兵”张思德。

②两“德”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道。以至仁为厚德,以至诚为厚道。

③张思德终其一生,忠诚厚实得像他烧炭的那一炉净火,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壮丽的人生,点凡成圣。而朱老总,领导南昌起义,创建红军,长征途中制止分裂、挽救革命……功勋卓著,威名赫赫,在战争时期是革命营垒中的磐石;革命成功后成为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敦厚长者,量大如海,容载万物。特别是厚道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稀缺品质,人们以“雷人”和“段子”为时尚,以尖酸刻薄处世防身,谋富不谋道、以不择手段出人头地为目标……于是就越加怀念以朱老总所代表的厚道——中国人性中最为明亮和温暖的一面。

④也正是以厚道为心,成全了丰盛的南充历史和文化。王充在《论衡》中说:“德弥盛者文弥缛(繁华昌盛、多姿多彩),德弥彰者人弥明。”由此南充曾被奉为“文都”,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巨匠,云集南充,河汉灿烂。随意例数一二,便可活活羡煞那些文化干旱、无名人可数,争将西门庆、潘金莲等认做先人的地区。

⑤南充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确立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到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使政治年度与自然的节律统一起来,让月份与季节合理地按一定的周期律动,并一直沿承至今。当汉武帝要给落下闳加官进爵时,他却坚辞不受,执意归隐故里,将满腹独步天下的天文历算知识,尽数传授给有志于此道的后生。君子之怀,遵厚道而弘大德,谋道不谋富。

⑥正是因得益于落下闳的这份淳厚与耿直,他家乡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都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周群还被称为“蜀中后圣”,而落下闵则被奉为“蜀中前圣”。两千多年来,落下因的《太初历》紧密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为了感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于2004年,将一颗国际永久性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⑦而中国人则尊称这位春节文化的创始者为“春节先圣”。不要高官厚禄的落下因,却无法拒绝后人给他戴上了两顶圣人的桂冠。

⑧在南充这块厚道的土地上,圣人确是太多了,无论来旅游,还是采风,都会产生一种文化朝圣的感觉。南充至今仍留有独具一格的“万卷楼”,那是陈寿的父亲专为供其读书而修建的,代表着南充还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读书时的陈寿即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的子游、子夏。后历时十余年写成《三国志》,世称“良史”,堪与太史公比肩,也跻身圣贤之列。

⑨还有《子虚赋》《上林赋》的作者,与卓文君一道创造了千古爱情佳话的司马相如,被誉为“赋圣”“辞宗”。

⑩天厚道,地厚道,水土厚道。积累厚道,则物自归之,犹如林深而鸟栖、水广而鱼游。以厚为富、以道为贵的南充文化,成就了两千多年的灿烂与辉煌。

(选自“全国散文名家南充行”系列文章专辑,选文有删改)

综合实践活动

成长之路,有得有失。小语从国乒的发展之路得到了启示,并整理了相关阅读材料。

【材料一】2019-2024年四届亚锦赛国乒战绩

【材料二】

近日,巴黎奥运会后的第一个国际赛事——第27届乒乓球亚锦赛落下帷幕。“女单全   部无缘四强”“国乒一天之内输了十场”等词条纷纷登上了热搜。网上不少发声一针见血——

“近几年来,国乒后备力量不足。本次亚锦赛,失去了老将压阵,小将们的表现不尽完美,暴露出女队后继无人的窘迫。”

“频繁的商业赛事占用了大量训练和休息时间,导致一些主力队员东奔西走连轴转,影响比赛状态和技战术水平。”

“一些狂热粉丝在网络上激烈对战,互相辱骂、诋毁、诽谤,乃至殃及他们的教练、队友,最终影响的一定是运动员本人和整个团队的状态。”

【材料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乒的受关注度在持续飙升,这与近年来的一些变化密不可分。

以前是“稳稳地赢”,现在成了“心跳游戏”。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乒乓之崛起就引人瞩目,并且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断书写传奇。然而,近些年来,国乒的绝对统治力似乎在逐渐丧失。曾经常见的大比分领先的“碾压式”胜利,已经较少再看到,不少观众直呼“看比赛必须常备氧气瓶”。

以前是“圈地自萌”,现在成了“热搜常客”。大部分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往往只是在一部分爱好者中间引发关注和讨论。但战绩辉煌的国乒自带流量,特别是每逢大赛来临,“全民乒乓”的氛围都会被推向一个高潮。一方面,更高的知名度能够助推一项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冲上热搜。这反过来也会成为教练组决策时的掣肘,甚而影响到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以前是“一枝独秀”,现在成了“群雄逐鹿”。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运动项目本身、对明星运动员技战术的研究越来越透彻,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人才流动,也有助于缩小水平间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国乒还是外协,老将还是小将,大家都挺拼的,世界范围内再出现“史上最佳运动员”也越来越难。当然,这并不是乒乓球项目独有的境遇。就像我们在其他运动项目上取得的每一次突破,也必然伴随着其他国家传统优势项目的“危机”,而这,正是竞技体育走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必经之路。

(节选自《浙江宣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