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老师窗前的灯光》,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窗前的灯光

韩少华

        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有时候连星光也不见。但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我也会立时感到温暖、振奋。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美国“救济物资”满天飞的时候,这种物资也被弄到了我当时就读的北京市虎坊桥小学里来。我曾在我的国语老师崔书府先生宿舍里,看见旧茶几底板上,放着一听美国奶粉,上面落满了灰尘。当时我望着形容削瘦的崔老师,不觉想到,他为什么不喝这奶粉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

        我深深鞠了一躬,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老师边打量我,边放下手里的笔,缓缓地问道:“这么晚了,不在家里复习功课,跑到学校里做什么来了?”

        我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跟……跟我的妈妈。”我怯生生地答道。

        老师看着我说,“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么?”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

         “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一边吃奶,一边学话,只要你日后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也就算是好孩子了……”这时候,不知我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勇气,竟抬眼直望着自己的老师,更斗胆抢过话来,问道:“那,那作文呢?”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有改动)

(1)、本文记叙了四十年前“我”与老师的一段往事。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心情

作文得了好成绩,却发现抄袭处无不加了红圈

见老师取出《寄小读者》

踏实,激动

失落,感动

(2)、本文以灯光为线索,多次对老师窗前的那盏油灯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

②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3)、这篇文章的原文还写了一件当晚发生的事,现把省略段落摘录如下,请你写出这些段落对刻画崔老师的形象有何作用。

        我双手接过作文簿,正要告辞,忽见一个人,不打招呼推门而入。他好像是那位新调来的“训育员”:平时总是金丝眼镜,毛哔叽中山服,面色更是红润光鲜;现在他披着件外衣,手里拿个搪瓷盖杯,对崔老师笑笑说:“开水,你这里……”

        “有。”崔老师起身,从茶几上拿起暖水瓶给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几底板上的美国奶粉,看了来人一眼,“这个,还要么?”

        “呃……那就不客气了。”

        等老师把那位不速之客打发得含笑而去后,我望着老师憔悴的面容,禁不住脱口问道:“您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喝?您看您……”

        老师默默地,没有就座,高高的身影印在身后那灰白的墙壁上,轮廓分明,凝然不动。只听他用低而弱的声音,缓缓地说道:“还是母亲的奶最养人……”

(4)、请结合具体语句,写出从崔老师教导作者写文章这件事上,你得到的写作上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善很柔软 但有力量
                                                                                                                       安黎
       ①两千年前,孟子把道德不够好的人统统称作禽兽。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人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的很小区别,究竟有哪些?孟子认为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失去这些品质,人就不是人了。恻隐之心,被孟子排在“四心”之首,足见它之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干净的。至于随着逐渐长大,人有可能撒谎,有可能作恶,有可能损人利己,那皆因人之心田,在尘世里遭遇了滚滚红尘的污染。
       ②恻隐之心潜藏于人的体内,久而久之,就转化为人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看见别人流泪,自己的眼圈就潮湿;看见别的生命在受伤流血,自己就肌肉抖颤,心灵抽搐。恻隐之心是人的本能,人的天性。人心是一团活着的血肉。血肉的属性决定了人心的敏感性与柔软性。柔软的人心,才能产生怜悯、同情、爱恨、快乐、沮丧等诸多情绪。其中,怜悯与同情,则是人精神世界里最为鲜亮的一抹翠绿。有了怜悯之心,有了同情之意,人才能趋向善良,才能忘却一己之得失,去帮助与救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旁人。无数的先贤谆谆告诫人要以仁义为立命之根,要以厚德为立身之本。佛祖教人以善,基督教人以爱,孔孟教人以仁……圣贤们表达的角度尽管各有侧重,但主体理念,却大致相同,那就是人活着,不单单要考虑自己,还要顾盼别人。在相互的依偎、关爱、帮扶里,人才不孤单,不寒冷,不绝望。关爱别人,也是关爱自己,轮到自己落难之际,无数只热手会纷纷向自己递来。
        ③人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善念驱动着善行,善行反哺着善念。有了善念,善行就变成了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表演式的作秀。以善目打量万物,以善心度量世界,以善举行走于人间,人才能变得宽厚博大。宽厚的人,博大的人,不但自身的生命有了厚度,而且生命的价值亦得到了彰显。
       ④行善,没有前提条件,也没有固定方式。给迷路者指一下路,给饥饿者递一个馒头,给遭灾的人捐一些被褥,甚至,给那些贫贱者以平等尊重的口吻,给那些落魄者失意者以鼓励的微笑等等,都是善行善举。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善举却没有高下。穷人捐赠的一元钱,和富翁施舍的一万元钱,在功德的意义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⑤善是火苗,需要呵护;只有呵护,才能燎原;善是种子,需要播撒;只有播撒,才能发芽,并绿满原野。一个人的善,可以引导更多人的善;对某一件事情的善待,可以繁衍出更多善事。善在表象上,它很柔软,但其实,它却最有力量。一个国家,若只有坚挺的枪炮,而无正义,这样的国家纵然可以让别国恐惧,但却无法让别国臣服。一个社会,若只讲究利益,而没有爱的传播,爱的弥漫,纵然堆满金山银山,也只是冰冷的荒原。
       ⑥三国时期的刘备曾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小善就成了大善。遍地皆善,善就会转化为一种土壤,成为一种气候,催促更多的善行善德破土而出。

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家书

       家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湖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一张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我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地说,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杯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讶子在大学里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 菊娘斜瞟了一眼:“当然回。把家里的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在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几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挑到围裙下,脸上漾出了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了九只崽。今年价好,涨到七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的讶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的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然好了,只是有点跛。”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兔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疼。叫你哥他在大学里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

       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喝边咂嘴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得了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人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又想起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来了救灾服。支书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们家一件半新的昵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祸,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看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有滋有味地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了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信收到,钱就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华良——渡江之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因听信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头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別,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儿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邵华良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柳丝长

①树木之中,我偏爱柳。

②喜欢某种事物,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说这柳树,何时何地,与其初相遇,怎么喜欢上的,我实在没有什么印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不会在诗文里,那是后来的事了,纸上的柳色,烟色朦胧,如梦。

③有时,记忆似乎亦如梦,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雾里看花。隐藏岁月深处的孩童,爬在家门前的老柳树上,环抱粗的树干,皲裂的树皮,沟沟壑壑的,黢黑,枝干五股八叉,盘结遒劲,一如枯墨写意,柳枝亦非柔弱的垂丝,而是翘起头来,向上生长,那时,在北方的乡村,好像少有垂柳的身影。

柳似乎比别的树木对季节的变化更敏感一点,春意隐含在寒风中的时候,柳便已觉察到了,开始泛青吐芽,嫩绿的柳枝在树上摇动着手臂,似在招呼着孩童,孩童们纷纷爬上树,折柳拧柳笛。

⑤儿时的乡村,似乎随处可遇柳树,家前院后,池塘路边,河畔堰头,春日,用柳笛吹出心底欢快,柳笛无腔,吹的是趣,悠悠的柳笛声中,水牛在河滩悠然地啃草,小孩子便成了牧童,此时,可以坐在牛背上,亦可以跟随牛的左右,看着牛伸出大舌头卷草,河水在缓缓地流淌着,倒映着披头散发的柳影。

⑥用细柔的柳枝编成柳帽,顶在头上,俏皮活泼,平添几分童趣。编柳帽,好像是无师自通,不知因何,我始终觉得,编柳帽是跟电影学的,或是受电影的启发,战斗片里,解放军都会戴一顶树枝编制的帽子,埋伏在草丛中,小孩子看着有趣,见事学事,至于,因何用柳枝做材料,那就有些说不清了,估计一来是柳树多,再者是柳枝柔软。

⑦柳树,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般的树木没有根是栽不活的,柳树却能落地生根,随没找来一截鲜柳枝条,把它剁成节,一祚多长,砸在田边地头,不用问,它自会生根发芽。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用柳枝插一圈篱笆,不经意间,就长成了大树,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我怀疑那宅边的柳树,或是他当年插的篱笆。新鲜光滑的柳木棍,栽到土地里,不久,便会吐芽冒枝,撑起一方浓荫。有时,柳树成材了,砍伐下来,为了不让树木干掉,就会把木材丢到水塘里,树干就会在水中发芽,暑日,在池塘里戏水,骑在长满绿枝条的树干上,以木为舟,似乎可以缘木求鱼了。

⑧初夏,柳树吐絮,纷纷扬扬,随风在地上打着滚,滚成一卷卷的白絮,捧在手上,漫无目的地抛向空中,乐此不疲,柳絮飘飞时,或让大人觉得心烦,对于小孩子来说,却充满了莫名的欢愉,那种轻柔、素洁、空蒙、梦幻,无疑是孩童心情的写照,柳絮如雪,似乎比雪花更飘逸,更洒脱,更有生机,更随心所欲。晋人谢安在一个纷扬的雪天,吟出一联“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笑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逤.韫是懂雪的,更懂柳絮。

⑨后来,走出家乡,来到江南,见到轻扬的垂柳,有几分陌生,又有几分欣喜,柳的家族中,又多了一名成员,莫名地联想到家乡有种名曰簸箕柳的柳,学名杞柳,乡人用以编制簸箕,故称簸箕柳,儿时,曾在簸箕柳林中玩捉迷藏。

⑩植柳可以遨蝉。蝉,天生喜欢柳,家乡人把蜕变的蝉虫唤作截柳龟,用小麦嚼成黏胶,用以黏知了,是少年时的一项玩乐。这种乐趣,可以说是柳赠与的。

⑪读书时,纸上的柳,更是摇曳生姿,在这里就不去说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放烟花

李娟

①阿克哈拉只有我们一家汉族人,所以汉族的旧历年似乎很多年都不曾正经地过过。但今年也不知为啥,第一次决定认认真真过个年。于是我从城里买了几个大大的烟花,想在大年三十也热闹一下。

②回想一下,长到这么大,还从来不曾放过炮仗烟花这些玩意儿。小的时候看邻居家孩子玩,并不特别向往。长大后,更没啥感觉了,反正我们家也从来不过年。再说了,花那么多钱买回来,点燃后“砰砰”几下就烟消云散、一地碎纸,实在不划算。

③吃过饭,还兴致勃勃看了春晚——很多年来这也是第一次。然而电视屏幕上的噪音与雪花点势均力敌,看这样的电视,除了视力外,还得运用非凡的想象力。看到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便出去踢了两脚天线锅。回来时发现情形更糟,索性关了电视,决定开始放烟花。

没有月亮,外面漆黑一团。但星空华丽,在世界上半部分兀自狂欢。星空的明亮与大地的黑暗断然分割。站在院门口,一点也看不到村子里的其他房屋。没有一点灯火。这时候村子里的人都睡下了吗?

⑤我妈打着手电筒照着我,看着我踩着墙角的柴禾垛把烟花小心放到黑乎乎的屋顶,插在积雪里。四周那么安静,生平第一次放烟花,心里有些害怕。我没穿外套,冻得直发抖,牙齿咬得紧紧的,却非常兴奋,还有些害怕,打燃火机后好半天才能瞄准导线。

⑥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不远处的荒野在烟花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更远的地方,沙漠的轮廓在夜色中脉动了两三下。

⑦时间非常短暂,我赶紧进房子去拉外婆。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拐一步一步挪出门,都已经结束了,只看到残落的星星点点碎花最后飞溅了两三下。尽管这样,她也很高兴,惊叹了好几声,然后赶紧躲回屋子。外面太冷。

⑧我开始点燃第二个烟花筒。这回是喷花,彩色的火花像喷泉一样滋啦啦地四面乱溅,还甩得噼里啪啦直响,特别热闹。我和妈妈并排站在雪地里仰着头,看着烟花什么也不顾地挥霍着有限的激情。这烟花之外,四面八方茫茫无际的荒野沙漠……我们是在戈壁腹心,在大地深处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若星星从高远的上方看到这情景,他一定会更加寂寞吧!

⑨又同上回一样,外婆好容易走到大门外,又只看到了点尾巴。于是我不许外婆回去,让她在雪地里等着,当着她的面点燃第三个烟花。

⑩这时,在火光中,才看清院墙外的黑暗中的高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了两三个人,正静静地仰头凝视着这幕绚烂的——对阿克哈拉来说根本就是“奇迹”般的情景。我认出其中一个女人是我们的邻居,她穿着破烂的长裙,裹着鲜艳的头巾,笔直单薄地站在那里,我在瞬间看到她宁静冷淡的大眼睛在烟花的照耀下是那样年轻。远处有一两幢房子的灯亮了,有人正披着衣服往这里走。

⑪但这一次同样很快就结束了。

⑫我只买了三个烟花。再也没有了。他们又站了一会儿,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了几句话,才安静地消失在黑暗中。

⑬谁知到了第二天,从荒野散步回来,遇见的人都会由衷地赞美一声:“昨天晚上,你们房子那里好漂亮啊!”

⑭真让人纳闷,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看到呢?

⑮甚至,连住在河对岸的老乡套着马爬犁子(马拉雪橇)来我们这里买东西时也这么说:“昨天晚上你们那里真漂亮啊!你们过年了吗?”别说,这还真是阿克哈拉第一次有人放烟花呢!

⑯明年我再也不买这种便宜货了,一定要买那种最高最大的,可以看好长时间的。一定要买好多好多,让所有人好好看个够。(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过年三记》,有删改)

【材料链接】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长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羊道》《遥远的向日葵地》等,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阿克哈拉,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一个小村子,居民主要为哈萨克人,他们有自己的宗教节日,汉族的春节并非他们的节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