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①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A它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就如同是孤寂的黑夜中点燃的一盏灯火。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②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这来到我天井中的第一朵鲜花,以其淡雅的馨香和宁静的妩媚,默默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春天来了,天空将又一次飘满缤纷的风筝和鸟鸣;春天来了。大地因此又一次盛满绿草和歌声。

    ③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B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④记得前些天,在火炉边计算着春来的日子时,窗上还涌动着阴森的寒流。记得昨夜的梦中,还有不断的风雪将我一次次喊醒。而更远的一些时候,当我看到这些在漫天风雪中瑟瑟颤抖的纤细枝条时,还曾情不自禁地为它们那美好而脆弱的生命担心不已。然而现在,春天却如此结实地来到了。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

    ⑤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动的变更啊!

    ⑥面对着那带露浅笑的小巧面孔,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

    ⑦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著名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⑧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而那峰顶,也只有经历期待和失望的磨砺,才会更加美丽迷人。

(1)、阅读全文,请将作者思想感情前后变化的过程补充完整。

担心不已————感动——

(2)、文章第4段划线句“这朵鲜花,也如此真实地到达春天,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中,作者为什么会说这朵鲜花“到达我的血液和灵魂了”?请仔细阅读文章第6段,用原文语句回答。

(3)、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A.它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就如同是孤寂的黑夜中点燃的一盏灯火。

B.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最后一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5)、阅读文章后,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解答问题。

挂在墙上的童年

刚交新春,寒气未尽,风筝却迫不及待地飞上了晴空。原野上时不时地扬起孩子们的笑声。风筝,令人不无眷顾地记起那早巳逝去的童年,可现在,我心中被它牵出的却是缕缕失落和愧悔。

孩子刚进入初中二年级,教师家访便告诫我:这是孩子成绩转变的斗争年级,关系到将来升学,家长.必须如何如何。我和妻子当然坚决照办,可学期完结,成效甚微。我很生气,也十分着急,立即对孩子约法三章:寒假不准玩;晚上不准看电视;下学期每科必须上85分。在我的责令下,孩子噙着泪水订出了学习计划。

除夕,我和妻忙着准备过年,无暇过问孩子的功课。不知什么时候,他乘我们不备悄悄溜出户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了。

一忽儿,他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跑回家来,手里高高擎着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爸爸,妈妈,你们看哪,多漂亮的蝴蝶!”孩子一脸得意忘形的神态。一见之下,我气往上冲,抢步上前,一把夺过风筝,就要撕个粉碎。孩子从未见我发这么大的火,半是惊吓,半是疼惜自己的风筝,“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妻心软了,赶忙夺下风筝,连连哄拍孩子道:“别哭!别哭!妈替你把风筝挂在墙上,以后再放吧。”孩子也一边拭泪一边走进卧室拿起书本。以后,他竟没再看风筝一眼,也没提起放风筝的事。我很欣赏孩子的自制力,妻也向我夸孩子有志气。

从此,我对孩子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一天,照惯例检查孩子作业,看到整整齐齐的书写,老师画上的道道红勾,我喜不自胜,连忙递给妻看。我俩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感到无限欣慰。看完数理化作业,再拿起作文本。突然一则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咦?《挂在墙上的童年》!童年能挂上墙么?不通!题目就不通,拿腔捏调的!怎么,还给了九十分?”

妻见我大惊小怪,忙放下手里的针线凑过来一起看。随着视线的扫描,看着看着,我的心渐渐抽紧。倏地,一滴热乎手的东西滴落在我的手上;妻哭了,从她的泪眼里,我分明觉察到几丝怨艾和谴责。

孩子在作文中记述了买风筝的那段往事。他并没有责怪自己的父亲,相反,还很能理解做父母的一片善心;负担过重,这是现实;竞争激烈,更是现实!因此,他说:“户外的春天不是我的,天上的风筝没有我的,我只能将自己的童年永远永远挂在墙上!”然而,在作文的结尾处,他仍旧忍不住发出了成年人式的叹惜:“唉,别了,我的童年!但愿比我年纪更小的千千万万弟弟妹妹们,不再将童年挂在墙上。”

此时我不由眼前叠印出孩子苍白瘦削的面容失神困倦的眼睛。他的早熟分明留下了被摧折的印痕!在此之前,我怎么一点也未察觉呢?无限愧悔,百感交集,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想买风筝而不可得,眼下,孩子买到了风筝却又不能放!这是怎样的错位和失调啊!

更使我不安的是,这之后,无论我暗示或直接动员孩子他都不愿放风筝。他的兴趣似乎完全变了,变为全身心倾注在对前途的拼搏和追求上。他成熟了?还是成熟得太早了?

“难道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只是我这做父亲的吗?”在深深愧悔中,我试图从情感的网罗解脱出来,但愈是挣扎,愈感惶惑。我想,像我一样陷入惶惑中的父亲们,能以这样的理由安然自释么?

唉!孩子的童年被我挂在了墙上而我的中年又被挂到了什么地方呢?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我抬起头来,无限惆怅地望着蓝天的风筝„„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实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爷爷的遗物
       爷爷去世三个多月了,他的房间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遗物也不曾清理。爸爸本来很忙,因为给爷爷治病和办理丧事,积压了许多工作得处理;妈妈要代表公司到外地出差,下个月才回来。只有我放假休息,是家里的闲人。爸爸说:“如果你喜欢,就帮着收拾收拾吧。”
       我跟爷爷的感情很好,他陪我玩、陪我做功课的时间比爸妈还要多。奶奶早几年去世,他很寂寞;我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朋友,根本没有想到抽时间陪他。现在想起来我很是抱歉。
       爷爷的东西其实相当整齐,我不知不觉地由收拾变成回味,因为许多东西都引起了我的回忆。
       他看报纸用的放大镜,是我的玩具之一。我把它放在太阳下聚焦,引燃一根根的火柴;又把昆虫的尸体放在焦点下,让它们化成一缕缕的青烟。
他有一根名叫“不求人”的竹制的长柄小手,用来搔背最是方便。爷爷搔背的时候总是闭上眼睛,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把爷爷的东西一件又一件地把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房间渐渐暗下来。我开了灯,开始看爷爷的相册。打开第一页,是爷爷满脸含笑抱着一个婴儿的照片,旁边有小字写着“摄于爱孙满月”。我认得这“爱孙”就是我。我婴儿时颇为难看,但爷爷不嫌,一早便呼我为“爱孙”了。
       放好相册的时候,我发现这大抽屉的一角放了一个小小的鞋盒。我打开来一看,里面是一双漂亮的红色小皮靴,适合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看看鞋底,完全没有穿过的痕迹——这是一双新鞋。
       爷爷为什么保存着这么一双小女孩的新皮靴呢?我拿在手里在灯下翻来覆去地看,却找不到答案。
爸爸下班回来了,我把小皮靴拿给他看,他也皱着眉头说:“奇怪。”
       我把小皮靴放回原来的地方。妈妈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和她到爷爷房间,从大抽屉里拿出那双小皮靴给她看。
       妈妈把小皮靴拿在手里,像我一样仔仔细细地看,她终于开口了:
      “那时你才五岁,却像女孩儿一样开始‘贪靓’,喜欢穿漂亮的裙子,一经过鞋店便舍不得走,看那些新款式的皮鞋。”
      “你生日那天,我才买了一双新鞋给你。没过几天,你却求我再买一双红色的小皮靴,我不答应。你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来,总要拉着接你放学的爷爷,硬要看鞋店里这双小皮靴。”
      “终于有一天,你爷爷买了这双小皮靴回来。他说曾经有一次进店去,让你试穿过,很合脚。他想当做是我买的,叫我送给你,让你更疼爱妈妈。”
      “可是我一口拒绝了。我说小孩子不能放纵,今天买了皮靴明天又要买别的什么,这会教坏孩子。你爷爷什么也没说便把小皮靴收回去,我还以为他拿去退货了,想不到他一直收藏着。”
       我从妈妈手里拿过那双小皮靴,紧紧揽在怀里,眼泪已经流得满脸都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①我国南方湘粤一带有一种毛竹,漫山遍野,质地平凡而拙朴,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里,确实很平庸,几乎察觉不到它在生长。在别的竹类争先恐后攀比高度时,毛竹似乎不动声色。但是,当第六个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在六个星期内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地甩在身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寻本溯源,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积月累,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五年的时间内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积微成著,蓄势后发,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柱擎天。

        ②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却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而正是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才能够坚强立于岩石之上,虽经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③毛竹在蓄势后的“魔法生长”,黄山松在风雨中的“气定神闲”,都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正是在无声中积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毛竹喷薄而出的奇迹,才有了黄山松悬崖峭壁上的从容。

        ④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定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也会实现自身的飞跃,成就辉煌的人生。

        ⑤十九世纪,一个美国男孩靠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雪茄烟为生,可是当旅客们谈起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时,他总会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梦想成为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交易商。为了这个梦想,他长大后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万根的K线一根根画到纸上,并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潜心地研究。后来他干脆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整整六年,他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的关系,终于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预测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于是,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五亿美元,创造的理论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就是威廉·江恩——世界证券行业尽人皆知的最重要的“波浪理论”的创始人。

        ⑥其实,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积聚力量,不断坚实人生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顺利地攀登上人生的新高度。

班级开展了以“旅行中的童梦”为主题的阅读活动,请阅读《羽毛》一文,完成以下任务。

羽  毛

曹文轩

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又被风吹到那边。

没有风的时候,一连许多天,它就孤单地待在杂草丛中,或是待在一堆落叶里。

这天,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路过它身旁,把它捡了起来,互相传着看了看,又把它扔到了地上,走了。

不一会儿,羽毛就听见女孩问男孩:“这根羽毛,是哪只鸟的呢?”

“是啊,我属于哪只鸟呢?”

从这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着自己。

一阵大风把它吹上了天空。

在天空飘动的感觉真好。

“如果我能属于一只鸟,会飞得更高啊!”

它多么地渴望天空,多么地渴望飞翔。

它落在了水边的一棵树上。

一只翠鸟站在树枝上,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水面。

羽毛怯生生地问翠鸟:“我是你的吗?”

翠鸟没有搭理它,却一头扎向水面,等它飞起来时,一条银色的小鱼,正在它的嘴里扭动着。

翠鸟重新飞回树枝,又歪着脑袋,静静地看着水面。

羽毛一次又一次地问翠鸟:【A】“我是你的吗?”

可是,翠鸟只顾忙着抓鱼,总不搭理它。

羽毛静静地等待着。

翠鸟终于不再忙碌,掉头看了看羽毛,说:“不是我的。”

一阵风吹来,把羽毛吹上了天空。

……

羽毛落在了一片草地上。

那时,正有一只蓝孔雀在开屏。

有许多人在观着——它实在太漂亮了!

好一会儿,孔雀才把彩屏渐渐收起。

人们散去。

羽毛问孔雀:【B】“我是你的吗?”

孔雀看了看羽毛说:“你也好意思问‘我是你的吗?’!你也不仔细看看,我的羽毛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羽毛!”

羽毛在草丛里不吭声了。

后来,羽毛问过许多鸟,它们的回答是一样的:“不是。”

这天,羽毛遇到了好心的云雀。

云雀说:“孩子,你虽然不属于我,但我可以带你飞上高空,满足你的一个愿望。我可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呀!”

云雀用嘴衔着羽毛,向云的上空一个劲地飞去。

穿越了茫茫的云海,云雀把羽毛带到了云层的上方。

云雀放下羽毛,然后与羽毛一起在天空飘动。

羽毛落在了一座山上。

岩石上,站着一只威猛的鹰。

羽毛毫无理由地觉得,它是属于这只鹰的。想到这一点,不知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有微风吹来,它有点颤抖起来。

“我是你的吗?”羽毛小声地问。

“什么?”鹰歪了一下脑袋问。

“我是你的吗?”羽毛声音大大地问。

鹰没有回答羽毛。它矮下身子,慢慢展开巨大的翅膀——

一只云雀正向这边飞来。

羽毛对鹰说:“我认识这只云雀。”

它的话还没有说完,只见鹰“嗖”地飞离岩石,然后像一支黑色的箭,向云雀射去。

羽毛听到了空中的一声尖叫,它甚至看到有一滴鲜红的血珠,亮晶晶地从空中滴落了下去。

“风呀,你赶紧来吧!赶紧来把我吹走吧!”羽毛在心里不住地呼唤着。

风来了,羽毛飞起,在峡谷中旋转,向山下的田野飘去。

天下起雨来。雨珠从羽毛上滑落,仿佛泪珠。

“我这辈子再也不想见到那只鹰!”

羽毛落在了田野上。

在草丛里,什么也不想,一就是好几天。

                                                (选自《月光里的九瓶》,有删改)

传记阅读

小组打算研究竺可桢人物传记纪录片的文字稿后,在全班播放纪录片并进行讲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百年巨匠·竺可桢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____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霜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这很有代表性。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就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____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20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文字稿,有删节)

【注释】①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何亚平、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