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在这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其缘于生命的干枯,生活的虚伪。虚伪就不艺术,就是“丑”。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缺乏本色,“伪君子”竭力遮盖本色。宋代朱晦庵有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本色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生活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大半人的一生都是不艺术的。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严肃认真,生活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比如王安石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改了十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与认真。所以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善于生活者不但能认真,而且还要能摆脱。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艺术家估定事物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这种本色的艺术生活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然魏晋风流名士,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生活中真正做到二者兼有,不是很多,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而我们一直在追求人生艺术化的路上。
选摘编于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