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4课 驿路梨花 同步练习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做一个终身读者
        ①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者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见识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向现行教育争自由,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救。
        ④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⑥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阅读《第四青春也是诗》,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年的夏天,我在高考这场大战中败得一塌糊涂,让所有曾对我寄予厚望的长辈都失望了。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②看着一个个同班同学都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而我却要收拾行李返回高中开启我的高四生活,我的心里万般失落。

    ③九月初,小城四处飘着枯黄的叶子,我抱着数学习题匆匆赶去高四的教学楼。在这所小有名气的高中里,复读生的教室却非常的简陋:几十张破旧的木桌子、木板凳,一块缺了棱角的黑板,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名人画像。

    ④“嘿!许小栀。你也复读了啊?”原来是高三时同班的伍彩云和我热情地打招呼。

    ⑤“嗯!你也在这里复读吗?”我好奇地问着彩云。

    ⑥“是啊,我还想再冲一冲!对了,你的‘死对头’老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彩云一副认真的表情让我瞬间想起老郑的点点滴滴。

    ⑦老郑是教历史的,凶而且瘦,喜欢在课上侃侃而谈,常能逗得我们发笑,讲到明清历史,低头看书的我眼前总能浮现老郑秃亮个脑门,后面甩着个长辫子的模样,颇有点绘画功底的我便趁他不注意,偷偷在历史书空白处画他的肖像,结果有次被他瞧见了,召来一顿狠骂,从此便被他盯上了,横竖看我不顺眼,总要检查我的作业,大小错误必定说上我半天。

    ⑧“我的天!老郑居然教复读班了,还是班主任!”我放下数学习题,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内心异常惊讶。

    ⑨高四的生活真正开始了,虽然不像高三那样沉闷无趣,但每天的时间都是急匆匆的,包括吃饭和上课。

    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是在不断重复做题这件事。记得那是复读班的第一次模拟测验,我的文综考了全班最低分,着急的我拿着试卷直奔老师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没有看到其他任课老师,只看到老郑一个人在那里批改作业,老郑看到眼睛通红的我,不紧不慢地递给我纸巾让我擦眼泪。想着自己高三时文综并不是特别差劲,可是复读之后分数却只退不进,我开始对高考不抱信心。

    ⑪“许小栀,这点小挫折就能让你流眼泪?可不像以前偷偷画我肖像的你啊!”只见老郑一边调侃我一边从笔筒里拿出红笔,然后给我讲解起历史试题。

    ⑫大半个晚自修过去了,老郑一题一题地给我详细分析,很认真地教给我做题的诀窍,小到理解题意,大到论述分析,整个过程,老郑的眼睛从未离开过试卷,此刻心头涌起暖意,昏暗的白炽灯下,蛾子成群地飞。

    ⑬其实,老郑以前对我挺凶的,但关键时刻还真是可爱极了。

    ⑭煎熬的复读生活也准备到了头。老郑在五月份的时候开了一个班会,班会的主题跟高考无关,跟娱乐有关。

    ⑮“我买了很多好吃的零食,谁要是敢上去展示才艺,就有机会获得‘老郑牌’零食一份。”只见老郑高兴地搬着一个大大的箱子放在了讲台上。

    ⑯“我!我!我!”袁大胖第一个冲了上去,然后唱了一首李克勤的《红日》。

    ⑰阵阵掌声响起,老郑从箱子里拿出了袁大胖最爱吃的旺仔小馒头并递给了他。我很好奇,从班会开始到结束,每一位上去表演的同学都拿到了自己心仪的小零食,这一点,老郑是怎么做到的?

    ⑱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成了一个谜。直到高考后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和班长一块回到学校的收发室拿各自的通知书的时候,班长无意间和我聊到老郑,聊到那次班会的零食,我才知道老郑的小心思,感动感激溢满心胸。老郑老郑,说你是我们的第二父母,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⑲这个盛夏,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恍然间,我想起了老郑,想起了我的复读生活,想起了老郑这一年为我们的付出。“谢谢你,老郑。谢谢你,让我的第四青春已然成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去的舌尖

蓝染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片子拍得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消失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品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台湾中部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肉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些鸡在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得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做的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样的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本上都是舌头在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更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的确,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有删改)

阅读卢树盈的《送你一把草》,完成下面小题。

    ①蛮塔村有一个低保户,扶贫干部过了一拨又一拨,就是没有人能够把他扶起来。这个低保户叫老郭,是一个老光棍。他就是懒,什么也不想干,就靠着低保金过日子。

    ②这天,市里来了一个扶贫干部,三十出头,穿着很嘻哈,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他进了老郭的小院,直皱眉头。里面杂乱脏,无处下脚。

    ③老郭看到扶贫干部后面跟着一个扛摄像机的人,马上就兴奋起来。以前的扶贫干部来,带着小鸡、小鸭、小鹅、小兔,都想让他勤劳致富。结果这些小动物养大,都进了老郭的嘴巴。这次得目标大点,要头小牛,不用喂养就可以宰杀了吃牛肉。

    ④扶贫干部让老郭叫自己“小伍”,并一口气答应了老郭的要求。巡视屋内屋外一番后,小伍对着摄像机夸下海口:一年让老郭脱贫,两年让他进小康,五年让他致富。这些话老郭听了无数遍,心想又是扶贫干部在作秀。

    ⑤几天后,小伍来了。身后没有记者,也没有小牛,他只拿着一把草。老郭有点失望,热情的脸马上变得冷若冰霜。小伍嬉皮笑脸地说:“郭大叔,你要养牛,先种草。如果你种上一亩蒲草,我送你一条发财牛。”看来这次的扶贫干部不简单。老郭哭笑不得地看着这把草,敷衍地点了下头,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啊。

    ⑥第二天,小伍就拉来蒲草苗。老郭本想偷懒,在自家的水田里随便种点蒲草,剩下的蒲草苗卖给别人。可小伍不走,跟着老郭种蒲草,晒得全身发黑。老郭不好意思偷懒,只能硬着头皮干。

    ⑦蒲草苗施足了肥料,在水田里疯长。可小伍到了九月才来,仍然不见小牛,只告诉老郭把草割了晒干,就把小牛送来。遇到这样较真的扶贫干部,老郭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收割蒲草。小伍仍没走,陪着他收割蒲草,等到晒干,装进屋子才离开。

    ⑧老郭得意地等小伍送来小牛,他想着喂完蒲草,就宰牛吃肉。结果却只等到了小伍的电话,他着急地让老郭帮他谈了几年的女朋友找一双植物染色、手工编织、花色好看的拖鞋。承诺只要女朋友满意就马上送牛来。

    ⑨老郭生气了,小伍这不是变相地问自己要贿赂吗?可一想到自己一屋子的蒲草等着喂牛,便压住了火。一想到蒲草,老郭突然眼前一亮,年轻的时候,他可是蒲草编织能手。干脆给小伍的女朋友编一双拖鞋,贿赂一下小伍。

    ⑩老郭赶紧挖了些红茜草,捣碎,加入明矾发酵后,得到了红色染料。再把蒲草放下去染红,晾干,就得到了红色蒲草。他花了一天时间,按照商店里最流行的样式,用蒲草编织了一双女式拖鞋。小伍接到老郭的电话,喜滋滋地来了,拿着拖鞋就急匆匆地走了。

    ⑪一个月过去了,小伍才过来,可仍不见牛的踪影。小伍笑嘻嘻地拿出一百元钱和一张禅语窗帘的照片,说拖鞋女朋友非常喜欢,并央求老郭为丈母娘编织照片上植物染色的窗帘,承诺只要丈母娘满意,马上送钱送牛来。

    ⑫这禅语窗帘,样式新颖,有五种颜色,还有花鸟,编起来肯定费心思。可想到既有牛又有钱,老郭只能埋头苦干,足足花了一个多月功夫才完成。小伍把这比照片还古朴耐看的窗帘放进车里,急匆匆的走了。

    ⑬小伍拿走窗帘后,居然一个月没有露面,电话也打不通。老郭想起自己一个月的心血,一气之下跑到镇长办公室举报。镇长说小伍去日本考察了,等他回来一定给老郭一个交待。

    ⑭这天,老郭正呆在家里郁闷,小伍挎着一个大包急匆匆赶来,将一叠钱拍在桌上,喜滋滋地说:“这是禅语窗帘的三千元钱!”说着又递过一张地毯照片,问老郭会不会编织蒲草地毯。老郭冷笑:“你太小瞧我了。我家祖上五代都是编织蒲草的,有独特的植物染色技术,秘不外传的编织手法。不过让我编,得先给订金。”小伍激动地从大包里拿出一万元钱递给老郭:“如果你编织得好,还会有很多订单。”

    ⑮老郭愣住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⑯“在我参加精准扶贫活动以前,详细地了解过你。你是民间艺人,有工匠精神。我早就结婚了,为了给你的蒲草编织物找销路,才骗你编出样品。我拿着样品跑遍大江南北,还去了日本。你的手工编织很受欢迎,这不还接到了地毯订单呢!”看着老郭惊愕的眼神,小伍继续兴奋地说:“郭大叔,为了不让你的编织技法失传,我还准备给你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们的蒲草编织业发扬光大……”

    ⑰老郭的眼眶湿润了。他告诉小伍,他只是一个蒲草编织的匠人,常常被人瞧不起。年轻时,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条件一般,说话可气人了,说老郭这种穷鬼,就是瞎子都不嫁给他。就这样,老郭自暴自弃,变得懒惰了,手艺也不想做了。

    ⑱小伍握着老郭的手,坚定地说:“郭大叔,不管别人怎么打击,人穷可不能志短啊!我这个小扶贫干部扶‘智’,更要扶‘志’!现在我已经交给你了一把草——咱凭手艺吃饭,靠勤劳致富!”

    ⑲看着小伍信任殷切的眼神,老郭狠狠地点点头,大踏步走向那间蒲草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36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