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3.9阿长与《山海经》同步测试

为什么鲁迅在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把题目拟为“长妈妈与《山海经》”不是更好些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 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 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 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 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 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 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 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 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 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 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 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 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 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 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是美丽的

    ①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

    ②事实是: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这恐怕与科学家有一定的关系吧,也许是他们沉浸于科学美中,自得其乐,忘记与大众分享了。但也有例外,李政道近年来频频撰文著书,极力宣传科学美。他曾经请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作画描绘物理学的内涵美,这引起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注目。②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为宇宙的瑰奇美景倾倒,决定利用业余时间传播科学美。威廉斯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更美丽?”威廉斯说得好!让我们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回旋曲折的DNA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美?……  

    ③威廉斯为科学美所启迪,开始写科学诗。《纽约时报》于2000年6月4日刊登了她的一组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

    碳是女孩之最爱/黄金确实很宝贵/但不会燃起你心中之火/也不会使火车长啸飞驰/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它来自太空的陨石/构成一切有机物质/在大气层中循环往复/钻石煤炭石油总有一天用完/能构成一切的将是碳纳米管/碳是女孩之最爱

    ④“钻石是女孩之最爱”是美国流行的谚语,威廉斯扩其意而用之,从碳元素的一种特殊结晶形态——钻石,推广到碳的各种形态。女孩爱钻石,无非是爱钻石首饰之光华夺目价值连城,用以炫耀自己雍容华贵的外表美。威廉斯以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较之原谚语,这是艺术的升华,意蕴更为丰富。

    ⑤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叠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之奇幻迷离、千变万化,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⑥科学迫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正的科学家都懂得: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顿悟和突破后的快感乃先睹为快——享受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⑦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镜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作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上下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拔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赔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电话

芦芙荭/文

    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

    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⑪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⑫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⑬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⑭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

    ⑮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⑯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缺了腿的唐三彩、泛黄的稿纸、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少有人看的小人书。这些奇怪的东西堆满了地下室,堆满了书房,堆满了姥爷家的每一个角落。

②“破烂儿”是姥姥对这些旧物的称呼,历经岁月的它们大多早已毫无用处,姥爷却总是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每当姥姥埋怨姥爷还留着这些东西时,姥爷总会笑笑,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把它们收拾到姥姥看不见的地方去。

③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表姐都住在姥爷家里。姥姥常年受失眠之苦,因此每天都要午睡,不许我们打扰。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为了安抚我们两个小鬼头,姥爷总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一个小纸箱,那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④纸箱打开,细细的灰尘飞出来,在阳光下旋转起舞,那些泛黄的、卷了页的小人书散发出一股略带霉味的油墨气息,惹得我直想打喷嚏。好动的表姐已不知跑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只留下我自己坐在床上,把姥爷的珍藏一本一本翻过……

⑤这些小人书都是20世纪特有的产物,是我妈和小姨她们小时候看过留下来的,《杨家将》《红岩》《武松打虎》……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讲一两个小时。我认真专注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阳光洒满了我的心房。

⑥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学业繁重,我要看的书也无穷无尽,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⑦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厚的两分钱看一本,薄的一分钱看一本。姥姥和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抱着一只烤红薯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

⑧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姥姥午休后我走进书房,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被无花果树叶滤得澄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扬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着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⑩闭上眼睛,我看到一个晴暖的秋日午后,姥爷带着他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坐在一条没有那么多汽车的街边,身边围着一群读着那些小人书的孩子。人群熙攘,却没有人扰动他们安静的世界。那时阳光正好,暖洋洋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

(选自《品读》2024年5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