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 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 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 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 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 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 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 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 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 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 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 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 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 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 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2)、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3)、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手艺的黄昏

    ①为了给厨房抽油烟机额外添加一块挡板,我在一个黄昏中想起了铁匠张。时隔五年,我重新走进了那条小街,满怀期望的找到铁匠张的铁匠铺。可是,从原先那个门里出来的却是位女子。我向她打听铁匠张的消息,她告诉我,铁匠张不久前走了,就是在这个春天走的。

    ②我带着沉重的心情从小屋退了出来。铁匠张走了:消失在这个春天。我心里蓦地有些失落。

    ③十几年前,江南小街的春天烟雨迷蒙,青青的石板路边是依依的垂柳。寂静中的叮叮当当,是小铁匠铺传来的铁与铁的敲击声,悦耳、质感。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就住在这里;铁匠张则一直在这里打铁,从满头黑发到两鬓苍苍。

    ④铁匠铺在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着,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腊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漫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着”,火——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

    ⑤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铁匠张的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红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到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绷紧着,迸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汗,炉火,风箱:红铁,青烟,黑脸;咳嗽,弹跳,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

    ⑥那时,我爱看铁匠张打铁,现在想来也觉得异常激动,觉得那是一种融入了铁匠张血液的、独有的激情和节奏。当他从小屋中走出,在阳光下仰着脸,就着一把巨大的紫砂壶咕噜咕噜往嘴里“灌溉”的时候,才能看清铁匠张——瘦小,一张比铁还黑的脸,荡漾着快乐。

    ⑦铁匠张终生未娶,他说铁是他的老婆。那时,小街上的居民,在听见叮当声有时会笑着说:“铁匠张又在打老婆啦!”

    ⑧现在铁匠张走了,我在春风里惆怅,这个春天成了铁匠张在城市里的最后一个春天,铁匠张的手艺消失在黄昏。

    ⑨我珍藏着一把铁匠张打的剪刀。虽没有流水线制作的光滑精致,但历经十几年仍锋利如初。剪刀表面有铁锤留下的浅浅的痕迹。这包含铁匠张的力与汗、技巧与情感、希望与梦想的剪刀-让人想见制作的每个细节都包藏着一个手艺人炽烈的热爱和简单的幸福。

    ⑩文明的曙光赶走了蒙昧的夜色,也消解了所有“笨拙”的手艺。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铁匠张们便终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是在每个飘着细雨的黄昏,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风箱、炉火,怀想起那张写满快乐的消瘦的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食、睡到自然醒、朋友的温暖祝福……这些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被称为“小确幸”。近年来,“小确幸”很受年轻人追捧,他们常常是在梦想遇挫之后,发热的头脑或者如火的热情开始降温,便开始慢慢学会享受“小确幸”。

    ②最初,“小确幸”是被各方肯定的。毕竟关注确切的幸福,意味着珍惜当下,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好高骛远,没什么不好。不过,最早流行“小确幸”的台湾,今年以来却传出不少批评的声音。有人认为,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咖啡店,没有远大的目标。如果年轻人耽于“小确幸”,不思进取,将损及台湾未来的竞争力。

    ③当然,担忧者都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先生。他们担心,理想遇挫的年轻人,是通过生活细节寻找自我存在感,从而迷上“小确幸”;他们担心,如果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失去朝气,安于现状,个人的“小确幸”将演变成社会之“大不幸”。而年轻人大都不认同老先生们,他们认为“小确幸”不过是闻到雨后草香的片刻欢愉,享受几秒整理干净衣服的惬意宁静,哪能产生那么大的毒副作用?

    ④这场对话不仅有隔着“代沟”的误解,也有对“小确幸”本身的误会。同样是开咖啡店,有的是消沉后的归隐,有的却可能充满朝气和创意。追根溯源,“小确幸”一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但享受生活中简单的快乐,却并非自村上始。数十年前,林语堂提倡闲适生活,便很有“小确幸”的味道。林语堂说,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一刻。他还喜欢边吃花生,边写作。这些经典镜头无疑都是“小确幸”。可是,这位文学大师却从不颓废,晚年也笔耕不辍,77岁高龄时还完成了一部《当代汉英词典》。“小确幸”本身没有所谓对与错,重点在于它装点的是什么样的人生。

    ⑤梁漱溟在《朝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态度。一是“逐求”,追求名利以及一切物质享受;二是“厌离”,厌离人世;三是“郑重”,“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按照这种区分,逐名求利的“小确幸”只能让人“颠倒迷离于苦乐之中”,与其他动物没有差别。如果处于“厌离”状态,理想遇挫,心灰意冷,“小确幸”则只是精神麻醉剂,以点滴小欢愉,忘记人生的无聊和痛苦,那么老先生们将不幸言中。但是,“小确幸”也可以是“郑重”的。“郑重”两字用得极好,既有认真珍视当下、抓住一切机会之意,也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之心。怀着一颗“郑重”的心享受“小确幸”,既自觉、踏实地去工作生活,又懂得体会日常的小幸福,开间咖啡店又何妨?

    ⑥倘能进入这样的人生状态,不仅青春无悔,遭遇的所有挫折也都是值得的了。

(选自2014年8月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魏得强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在生活中也是反对浪费的。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现代文阅读

永远的回程票

包利民

    ①年少的他离家出走。这是他思量再三,才做出的决定。由于成绩不好,又和别人打了一架,回家后被父母打了一顿,他便狠了狠心,揣了一百块钱,离开了家门。

    ②到最近的一个城市,从火车上下来,口袋里的钱少了大半。十五岁的他第一次独自出门,面对车水马龙,有一种不期然的恐惧。可是不能回头,他咬了咬牙,走进那一片陌生。买了一个面包一瓶水,填饱了肚子,便又买了张火车票,向下一个城市进发。他觉得还是离家太近,再远些,可能就不想家了。

    ③就这样辗转到了离家近千里的一个城市。而他也惊恐地发现,钱已用尽,就是想回去,也没有可能了。想自己找点活干,可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且未经历过世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在街上走着,终于决定,即使要饭也不回去。

    ④后来,饿得实在不行,就向一个小吃部走去,豁出去了,先吃饱,再面对无钱付账的残酷。他要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吃过后,却一下子决心失落,面对服务员的微笑,竟不敢说些什么,只是红了脸不知所措。那个服务员姐姐说:“小朋友没钱了吧,没关系,这碗面不收你钱了,早点回家吧!”

    ⑤意外的情况让他一下子呆住,只是不停地说着“谢谢”。晚上就睡在天桥下,幸好是夏天,没有寒冷之忧。再次饿得不行,决定再去行险吃霸王餐,他知道,自己不会每次都遇见好心人。可是也真是出乎意料,竟然真的是每次都遇到好心人,不是小吃部的老板心好,就是邻桌的客人善良。他觉得别人能看出来自己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不然他们怎么都会劝自己回家呢?

    ⑥最后终于决定回家,他站在天桥下大喊着“我要回家”,可是却没有路费。等他喊完,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竟意外地检到了二百块钱,这真是让他喜出望外!他安心地睡了一觉,准备明天一早就买票回家,第二天,他早早起来,激动地向火车站走去。可是到了售票厅,一摸口袋,那二百元钱竟不翼而飞!

    ⑦心一下子跌落进深渊里,他欲哭无泪,可是回家的渴望已被点燃,再难熄灭。最后他没办法,只好学那些以前常在车站见到的情景,小声地向来往的人乞求。可是人们根本不理他,在车站,这样的小骗子着实不少。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阿姨出现在他面前,仔细地询问了他的情况,面对慈祥的阿姨,他仿佛像面对母亲般,哭着说了自己的经历。那个阿姨帮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并给他买了许多车上吃的东西,并把他送上车,才向他挥手告别。

    ⑧坐在回去的车上,他想着遇见的那些好心人,心里感动不已,他决定,以后自己遇见需要帮助的人,一定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的手。

    ⑨到了家,父母竟然瘦了许多,丝毫没有责备的言语和表情,而他,也早已淡忘了当初的那份仇恨。是的,虽然只是短短七天的流浪,让他明白了家的温暖。他开始好好读书,再也不打架,并能帮助别人,身边的人都惊讶于他的转变。后来,他无意中听邻居说起,自己出走的那几天,父母竟也不在家,直到自己回来的前一天,父母才回来。他隐隐约约想到了什么,便去找父母问个明白。

    ⑩父母并没有隐瞒,告诉他,他前脚走后,他们就在后面跟着。那些饭馆小吃部的账,其实都是父母先他一步结算的,包括扔在天桥下的二百元钱。最后,父母对他说:“别怪爸爸妈妈狠心,如果不让你在外面呆够了,你也不会想回来,而且,让你经历一下那些也好,虽然我们一直在后面跟着你,可是,就算没有我们,世界上的好心人也是有许多的!”

    ⑪他并没有怪父母,而是更为了自己的无知冲动而悔恨。最后,他惊奇地对父母说:“给我买车票的那个阿姨也是你们安排的吧,她表演得真是太好了!”父母很奇怪,说:“我们不知道啊,给你留下二百元后,我们就连夜坐车先赶回来了!”

    ⑫他一下子明白,父母并不知道自己丢了钱的事,而那个阿姨也是一个真真正正帮助自己的人。他的心里涌起无尽的暖流,他一直保留着那张回程车票,父母说得很对,世界上的好心人,还是很多很多的。他知道,有父母的爱,有陌生人的热情帮助,不管自己走出多远,迷失多久,那些暖暖的情,就是他永远的回程票!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走遍故宫9371间房屋的人

    ①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bān奖。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

    ②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低潮。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他曾以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是他的“最后一站”,没想到最后一岗是来故宫“看门儿”。早在20世纪80年代,清华建筑系出身的单霁翔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不曾料到几十年后,自己竟成为故宫的“看门人”。

    ③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周高亮,花了5个月时间,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有门的都要推开看一看,光是鞋就磨坏了20多双。

    ④故宫馆址宏大,但70%的区域竖起了“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的牌子;故宫藏品多,但“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库房里,谁都看不见”;故宫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就只看看皇帝上朝、睡觉、结婚的地方,压根儿没把故宫当一座博物馆看待。

    ⑤6年前,故宫专供游客休息的座椅不足,游客只能坐在石头上、屋檐下、御花园的栏杆上。单霁翔一看急了:还能不能让大家有尊严地休息了?他增设了200把既和环境协调、又舒适结实的椅子。他还调整了男女洗手间的比例,使故宫排长队上厕所的现象成了历史。

    ⑥午门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3个门洞中,中间的那个专为接待贵宾车队所用,单霁翔觉得这“很不合理”,便打算把3个门洞都向游客开放,但有关部门反对。“那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居,这些曾经的帝王居所今天也都对公众开放,那些地方车队就不能开进去。”单霁翔据理力争。最终,故宫在2013年年初发布公告:故宫开放区内再不允许机动车驶入。

    ⑦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访故宫,单霁翔提前到了午门,发现安保人员已经就位,很明显是准备为车队开门的架势。单霁翔让人把午门关起来,安保人员立马跟他急了。单霁翔正色说:“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不能破坏!”车队来了,单霁翔站在午门前迎接,奥朗德下车,一路步行参观了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⑧后来有一次,故宫午门外,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大爷认出了单霁翔,提出要求:“我这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想走中间的门,当一次‘皇帝’。”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单霁翔却当真了:午门3个门洞第一次全部打开。“让游客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⑨随着一栋栋古建筑的修复,故宫的开放区从过去的30%增加到了2017年的80%。单霁翔希望两年以后,开放区能达到85.02%。“文物从来不是尘封的古董,要让故宫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单霁翔担任故宫“掌门人”期间,故宫博物院通过“花式卖萌”吸引眼球。印象中严肃的历史人物,雍正帝、鳌拜等集体卖萌;幽默搞笑的崇祯帝的生平故事,竟然是销售广告……故宫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悄悄地将中华文明的印章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⑩当日落西山的时候,望着故宫,单霁翔心底就漫出一种静静守护故宫的幸福。“我退休以后,想来故宫当一名志愿者,希望面试官到时候手下留情。”多年的努力,故宫不再是高傲威严的紫禁城,而是一座富于生活气息的博物馆。

(有删改)

【链接】黄永玉,中国画院院士,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也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

阅读理解

旧宅院中的老朋友

臧小平

①去年金秋十月,是父亲臧克家九十七岁寿辰。思忖多日,嘱托善解人意的女儿代表病中的我,细心挑选了一件精致的工艺品:一方窗檐下,两只小雀比肩而立,嘴儿微张,似在争先恐后地轻声诉说着什么;探出的小脑袋,一齐专注地凝视前方。大约他已会意我们母女的用心:请这两只期盼中的客人,为年近期颐的寿星,带来老朋友们的祝愿与思念。这些被父亲久久怀念着的老朋友,就是一群日日光临我家院落的小麻雀。

②整整四十个寒来暑往,人类大约都已备尝世事变更、人情淡漠的况味,但这群麻雀却一代代痴心不改地依恋着我家的小小庭院。每天清晨,它们叽叽喳喳的欢闹,便打破了院中的寂静。在这些小生灵的眼中,这朴素的旧宅院无疑是它们美好的天堂:这儿有翠竹摇曳,这儿有鲜花怒放,这儿有可供嬉戏的园地和依偎歌唱的枝头,这儿更有我的父亲珍爱呵护它们的一片深情。

③多少年来,不畏风霜雨雪,不论多忙多累,不管身体好坏,年迈体衰的父亲,每天必亲自按时为他的朋友们送食送水。一日三餐细心地掰碎从自己口中省下的馒头米饭,撒在鸟儿们容易发现的地方;再将天天更换的一碗清水,弯腰放在翠竹掩映的黑土地上。这些原先一见到人影便 “呼”地四散而飞的麻雀,渐渐地,遇人不再只是惊惶地闪进东屋窗前的竹丛而是打个转转像是害羞的小姑娘暂避片刻随即便依然故我地落在地上寻寻觅觅地蹦来蹦去。到后来,一到“开饭”时间,它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聚拢来,不等喂食的父亲走开,便迫不及待地从屋檐上、绿树间飞下来,饱餐一顿。

④鸟儿们与我们成了老朋友,可老朋友也有闯祸的时候。我的母亲喜爱养花,但是,馋嘴的麻雀却“好花共赏,人人爱护”——在一些好花的嫩芽与蓓蕾初绽之时,便毫不客气地将其啄食干净,真真是开了吃“鲜花宴”的先河。母亲看着心爱的花儿遭此浩劫,心疼无比;我们眼见到嘴的美食化为乌有,气愤填膺。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影响父亲的爱鸟之心。虽然,他也对老朋友的过失无奈地摇头,望着老伴儿精心培育、但如今却再也开不出好花的空空枝头,惋惜地叹气。唉,鸟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⑤多年以后,父亲多次重病住院。阳台上,常有麻雀飞来唱歌。每当此时父亲就会久久地深情地凝视着它们然后慢慢抬起头充满情感地对我们说:“是不是四合院中的老朋友又来看望我了?”

⑥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些极其普通的小麻雀,既无华美的外表,又无黄莺、百灵样的婉转歌喉;论身份地位,它们是鸟类家族中最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父亲何以对它们倾注了如此厚重的关爱与真情?后来,在我目睹和联想起父亲曾经对那么多的人和事,付出过那么多同样的真情与爱心,我懂得了。老人的这些行动,这份情感,是他人生本色的自然流露,来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整个世界的胸襟!

(选自《难得纯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