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母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例。

(5)、(附加题) 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

刘豫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益谦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而入,黏罕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yì)]埋葬。

 记叙文阅读

母爱像棉花盛开

①听说, 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 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 有人说母爱圣洁如 鲁冰花……然而, 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 我也一直 在寻找, 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 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 小时候, 家里 的经济并不宽裕, 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 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 , 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 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 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 她很普通, 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 ”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 尽管那 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 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 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 一 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 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 然而不幸的是, 她婚后不久 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 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 家务、 农活、 牲口、 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 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 在我心中, 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 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 日葵。 然而, 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 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 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 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 母亲。 那天, 见到母亲时, 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 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 在竞相开放, 洁白的神絮漫天飞舞, 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 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 她高兴地说: “快, 帮妈把地里的棉花 摘了, 明天就送去收购站, 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象样点儿的西装呢! ”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 早苍老的身影, 蓦然间, 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 ”开: 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 白的纯洁, 粉的淡雅, 但是为了孕 育棉花, 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 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 于 是叶蔫了, 枝枯了, 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 而这一次, 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 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 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 母爱像棉花盛开, 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 吐出棉, 纺成纱, 拧成慈母手中线, 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 2019 年 5 月《贺州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文学恩师

王信厚

①原《宁波文艺》副主编赵林泉的不幸病逝勾起我绵绵的追思,脑海中反反复复萦回着赵老师的形象,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他那不紧不慢带着浓厚山东口音的宁波话……赵老师是改变我命运的人,如果没有他,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老师是文联唯一的专职干部。当初受赵老师指导的业余作者有干部、工人、农民,还有就是像我这样的待业青年。那年代政治运动不断,文艺是重灾区,然而我们这个文学小圈子,由于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家却和谐相处,犹如世外桃源。赵老师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南下干部,在他身上有山东人的厚道耿直,又有南方人的细腻善感。他对作者的关心不仅仅是在创作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在做人上,他本人不仅仅是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③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风暴来了。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认识赵老师的。那时我初中毕业,因出身不好待业在家,喜欢文艺的我在文化馆办的油印刊物上投稿,得到了赵老师的帮助。其中一个小戏,他帮我修改并向当时唯一的省级文学刊物《东海》推荐(此小戏也得到苏立声老师的帮助),结果居然发表了,这使我创作信心大增。后来他又推荐我到市戏曲训练班当编剧,从此我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面对这张在赵林泉名字上打上大红叉的大字报,我又惊又怕。处事谨慎的赵老师难道不知道我的家庭出身?不可能,那时连发表一篇豆腐干文章也要填个人履历,可赵老师在我面前从来不提不问,当大字报上街后他见到我也绕道而走闭口不谈。更令人感动的是,文革后期他从“牛棚”里解放出来,我向他为我的出身而遭受牵累表示歉意时,他竟连连摆手,说是他的问题牵累了我,他要我相信党的政策,写出更多好作品。他自己打了多次入党报告,党组织也终于在1983年为他敞开了大门。

④其实,受赵老师帮助的远远不止我一个。去年,一位从外系统调入文化部门的领导,上任不久就约我去拜访赵老师,其实赵老师仅仅在他年轻时帮他修改发表过两篇作品,为什么时隔几十年还记得一位早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他说当初自己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赵老师热情待人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想去看看他。文革前,市郊有个姓励的青年因“言论不当”冒犯领导失学在家,是赵老师发现了他的文艺才能,帮助他编写演唱作品下乡演出,使他重新拾起希望。两年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从搞俱乐部开始,进步很快,如今已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军队高级干部。

⑤在与同事相处中,赵老师总是见利就让。在《宁波文艺》工作期间,他两次主动将工资提升名额让给同事。后来领导要将他从副主编提为主编,他考虑到可能要挫伤另一个副主编的积极性,又主动向领导要求取消对自己的任命。难怪当我将赵老师病逝的噩耗告诉如今已在外地成为著名学者的那位同事时,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像赵老师这样的好人,世上真不多啊!

⑥赵老师有大学文化程度,解放初曾任市机关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全有条件自己创作,可他却把全部精力扑在辅导培养业余作者身上,对大家的作品总是热情鼓励,悉心指导。在当时形势下,他将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巧妙结合,使一些业余作者既学到了写作本领,又免受了那时的极左思潮伤害。这些特殊的创作经历是当今一些文学青年所无法理解的。

⑦赵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业余作者,不论你地位高低、作品发表多少,他都能记得住你的名字及概况,即使是在他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的时候,也念念不忘。但他却希望大家忘了他,他是一个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不愿麻烦人的人,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甚至谢绝亲友去探望他。在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分钟,我赶到医院去与他告别,他儿子凑在他耳边说:“爸爸,王叔叔来看你了,你知道的话眨一下眼。”然而他竟眨不动了……

(选自《宁波日报》2021年09月09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