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名人传》

《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举一反三
阅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燃一个冬天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只羊其实怎样

杨瑞霞

    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而当一只羊真正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已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肉的形式,这样它便永远都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我们便永远都无从得知,一只羊想说些什么。而我家的这只羊,在我的思维定式尚未形成时走近了我,我没有那些现有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它所有的作为都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当然,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是如果错的是你,是你无缘无故地欺负了它,它不会善罢甘休,用现在的话说,它是一定要讨个说法的。记得有一次,我二哥牵着它去地里吃草,二哥当时的思维还沉浸在头天晚上看的电影《地雷战》里,他捡了一根棍子,叉开腿对羊做了一个日本鬼子劈刺刀的动作,同时喊了一声“八格亚鲁”。他太轻视了一只羊有可能对这个动作做出的反应。绵羊当时发了一下怔,不知它头天晚上是不是也和二哥一起看了那场电影,反正它当即判断出了这个动作所具有的侮辱性质,它把头一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二哥见它来势凶猛,吓得转身就跑,它在后面奋力直追,一直追出三四里地,最后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子在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然后非常夸张地招呼它。它不想辜负别人的好意,走了过去,等它弄明白发生的事情,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在离开的过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转身给了正在得意的那人一个教训,使他记住了捉弄一只羊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

    同样它的行为也导致了围观者的一片大惊小怪。是呀,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其实这只羊让人觉得它不像一只羊,不仅仅在于它有个性,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低沉的声音表达着一种焦虑。父亲出门一看,原来大风吹开了院门,家里刚买的半大山羊跑出了院子。是大绵羊的警觉使家里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另外还有它的聪明。它的聪明不但让幼时的我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今天,我还感觉到几分说异。有天中午,我妈有事出去,把羊关进了羊栏,还在羊栏的出口处挡了一块菜板:把我关进了屋里,然后锁上了院门。和羊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从不敢擅自到它跟前去,所以我一个下午没有出屋,后来大概羊和我一样等得不耐烦了,要不就是它想知道我一个人在屋里做些什么,只听哐啷一声,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放出来了。然后它直奔房门,用头一下下撞门。我知道它是过来找我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于是我撩起床单,钻到了床下。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了,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张望,忽然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的怪诞。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哭了起来。

    当初买这只羊,肯定是要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的,可它的种种不同凡响,让它一次次拖延了离家的时间,然而一只羊的最后结局总难摆脱,那是它的宿命。而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份。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原载《天涯》2001年04期,有删改)

文学类作品阅读

长在心中的大树

谭仲池

①我曾读过作家贺捷生大姐写的一篇散文《去看一裸大树》。她在文章中满怀深情地说:“父亲,你还记得吗?当你站在这棵大树下的时候,我也快要来到这世界。你看,我和你们与这片深沉又肥沃的土地,这棵死而复生的树,彼此命运相连,已经难舍难分了……”这棵大树在贺大姐心中的重要位置,于字里行间看得真真切切,让人感触至深。

②2022年11月的一天,我去张家界采访。突然想起那裸心仪的大树,便萌发去看这棵大树的念头。当天下午,我们便驱车去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看这棵贺大姐笔下的大树。③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澧水河岸。河岸长年生长着一排排枝叶茂盛的樟树。樟树的苍绿流进河里,河水变得柔软深幽,在微风吹拂下,荡漾着绿融融的光波。耸立在河岸的这棵古樟树,树龄已超过1200年。

④我怀着深深的恋和皮诚,跑向这棵大树。

⑤我跑进了遥远的古老溪口的萧瑟秋风和吊脚校的如水月光里,我跑进了风雨如磐、潮起潮落的壮阔和苍凉里,我跑进了血火升腾、马蹄声碎、曙光初照的黎明里,我跑进了东风万里、春潮澎湃、歌声飞扬的艳阳里,我跑进了崭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花海里。

⑥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我的身体贴向大树,我在用心用情

拥抱心中的这棵大树。我终于静下心来,在离树100米外的山丘坐下来,打开画夹。

⑦这时,在我的身边,悄悄地围来了不少老乡。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为这探大树画像。我画它经受的那些风霜雨雪、酷暑流火、雷鸣电闪赐予的沉重、悲苦、坚韧、挺立与壮烈;画它那一枝一叶的遒劲繁茂,躯干枯皮和根须的皲裂、伤痕和复活。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呵!我仿佛觉得它就是一条河、一座山、一杆旗、一部书!

⑧在我潜心画画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乡主动告诉我,2000年夏天,一次雷击点燃了古樟树枝,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浪。乡亲们跑来,不顾危险,全力扑火,才阻止了火势。可是大树还是烧焦了一半。未曾想到,两年后,这棵古樟奇迹般复活,变成现在一半枯蒌一半青翠的样子。听着老乡的诉说,我心里有酸楚,更有欣慰。眼前这棵树,告诉我们伟力和坚强的根源,也让我洞悉了天地的造化和大自然的奇美。

⑨我特别珍惜并记住了樟树村村民的纯洁情怀。是他们捡来石头,围了栅栏,给大树上红布,让前来瞻仰、看望大树的客人,感知这大树的千年沧桑与厚重的红色文化底。

⑩画着画着,我仿佛置身于贺龙手持两把菜刀,带领乡亲们闹革命的现场,也高举梭镖大刀,挤进队伍中去。我更清晰地看见贺龙、萧克等红军将士就在这裸大树下谈论天下大事。这时,有号角声声传来,有红旗引路,有步伐整齐的队伍走过身边,有如惊雷滚动,飓风掀起。我放下画笔,凝神细看、倾听,感到有一股浩然之气,直冲云霄。我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向树的四周凝望。我看见在离大树几百米处。那座典型的土家吊脚楼建筑,就像是一座钢浇铁铸的战斗堡垒站立在澧水河畔。我知道这座经历了100多年风雨洗礼、有近千平方米的老屋,就是当年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1934年,贺龙、萧克率领红二、红六军团,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革命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当时人口很少的溪口镇,一次就有7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

⑪想到这一切,我笔下勾画出的大树的根和干、枝和叶,自然就融入了大树的意志和信念。我用钢笔精心为大树描绘,描绘它胸中的向往和坚守,描绘大树的情和义、善和美。

⑫我明白了大树守望岁月青葱的一往情深,我看到了大树呼唤斑斓明天的梦想追寻。现在的溪口镇和樟树村山水绿了,村庄美了,乡亲富了,日子火了。这里的新楼在绿荫里绽放欢乐;这里的瓜果在山坡香;这里绿色生态,清新怡人,成了旅游打卡的大堂:这里的红色故事,润心铸魂,让人的精神受到洗礼;这里的四季,花开如云;这里的人们,带着大树的美好祝福,走向四面八方、天涯海角。

⑬我要跟着古樟树下的脚印,走近炮火硝烟的战场,去凝望龙手中的小烟斗,品味红旗漫卷过雄关的悲壮:我要从古樟深深的纹理里,拾回大树含情送别红军的朵朵泪花……

⑭此刻的我,止不住泪珠盈眶。我要对大树说:今天,我来到你的身边,用笔雕刻你精神的伟岸,感悟你的平凡、豁达和伟大,再一次倾听你的深情叮嘱和召唤。你是长在我心中的大树,永远为在新征程上阵厉前行的追梦者,撑开绿荫,遮挡风雪,播洒春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1月)

注:贺捷生,贺龙的女儿。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叶飘香时

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

③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会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在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之时。之后,再选上好的糯米。糯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在旁边,闪着亮光。

④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

⑤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锅中,密实而紧凑。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焖。一勾新月挂上树梢,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粽子终于新鲜出锅。那天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在院落,沁润在心里。

⑥粽叶飘香的日子,另一件值得巴望的就是吃鸭蛋。

⑦母亲选一个结实的瓦缸,先在里面装满了黄泥,然后加粗粒的盐和花椒,倒一点白酒,把它们搅匀。然后挑出最好的鸭蛋,把它们洗干净,在每一个蛋上小心地糊上一层层薄薄的黄泥后,整齐地放进缸里。腌鸭蛋,时间太早,等到端午会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咸色,不够入味。母亲把时间把握得正好,她腌的蛋咸淡适中,剥开,红黄油的淋漓,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⑧鸭蛋是和粽子一道煮的,需提前拿出来,不然时间长了会全部爆破。她把白净净或绿粉粉的鸭蛋用冷水浸一下,干了之后,在上面涂上红黄的颜料,然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络子里,给我们姐弟挂在胸前。这个小小的烙子是用彩色皮筋结的,专门用来装鸭蛋,大小正好。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胸前几乎都挂着一个鸭蛋,大家见面了,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谁的不被击破,就是胜者。

⑨家里的鸭蛋更多的是拿到街上卖,换一些油盐酱醋,挂在胸前的常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很小心,先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壳薄明晰,玲珑剔透,我们用它来装萤火虫。

⑩夜色降临,小伙伴们都出来了。在树丛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伸出手掌,轻轻捏入拳内,手心的亮光便闪烁不定。我们小心地从蛋壳破口将它送入里面,一个蛋壳可以装十几只。最后用蛋膜粘口水糊住蛋口,分明就是一盏小小的灯笼。我们提着它,穿行于村口巷尾、田野麦场,那一丝丝忽明忽暗的光,引得我们小小的心柔软而温暖。玩累了,放在枕边,看着看着,一起潜入了梦乡。

⑪童年像一场清远的梦,早已离我远去。如今的市场里各种粽子琳琅满目,招揽声不绝于耳。鸭蛋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常有着精美的包装。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 解伟

①接妈妈来城里居住已经一年多了。

②一大早,她把一周多时间捡来的废纸壳扎成捆,用手拖车拉到废品店里去卖了,回来正好被临上班的我碰见。她很开心,卖了23块。我说,妈,你看你脸上的汗,骇人八洒的。她看看我,大声问,你说的么事?我知道她的耳朵有些背,毕竟82了,毕竟是大伏天!我大声说:“汗!”并指指她的脸,她伸手一抹,笑着自顾自往回走。

③妈妈捡废品起初是背着我的。一个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太太跟儿子住进城里,哪个儿子会允许这样子呢?她知道也爱惜儿子的面子。

④有一天早晨我出门锻炼,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正在捡一只别人抛弃的纸箱子,她也忽然发现了我,一下子丢开了手里的东西,尬看着我,讪讪地笑,粗糙的右手不停地擦脸上的汗珠子,像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我也一下子懵了。在我的盯问下,她坦白自己是向其他随儿女进城的老嬷嬷学的,已有一个多月的经历,收获了百余元。她辩解说是想多出点汗。其实可出汗的方式很多,但我没有点破。也破天荒地没有多怪她,只叮嘱不要专门去捡,老了,腿脚不好,不安全。她如遇大赦,连连说,我就是走路碰到了就捡到,从来不专门地捡,就只是想出点汗。我笑笑,她也笑,如释重负地擦着汗。我不知道小脑萎缩有些记不住路的她是怎么完成将废纸箱变现金的一套程序的。

⑤我自小是个出汗的体质,动不动就一身汗,所以干点啥就给人很卖力的假象。经常被人劝着慢点,甚至吃饭也是如此,为此也极不好意思。唯有妈妈除了笑称我是个爱吃辣椒的幺哈巴(傻瓜)外,很少在出汗的时候劝我歇一会。她说出汗是在用力气,人身上的力气,去了又来的。还说“吃饭下力,做活蓄力,走路慢慢的(di),一辈子不得残疾。”因此,我小时候就把汗理解为力量。

⑥在我看来人的身上有两样东西是去了还要来的,一是指甲,二是头发。只要生命在,就会无限生长。如果还有一样的东西可与之匹配,那就是汗。汗伴着生命随时出来,汗与指甲和头发都是皮肤的子孙,但汗又有别于头发和指甲,绝不啃老,生于斯却不赖于斯。

⑦关于汗,爸爸说的话在他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说,当一个人身上搓不来泥,出不了汗,就离大限不远了。我清楚地记得,他卧床不起的日子里,确实没有汗,身上当然也搓不出泥来。我们扶他活动一下,他喘得地动山摇,却无一丝汗迹。我常常奇怪,他过去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会如此通透明了?小时候我是一定要找他问个究竟的。但成年后,他说过许多话,我多选择了忽略,或沉默,或听而不问。现在已经没有机会问了,好后悔!

⑧爸爸说,不光是人出汗,牲畜也出汗。小时候我曾观察过我家养的两种动物,很特别,出汗均从鼻子处体现。一是牛,一是狗,它们如果是健康的,鼻子就一直是汗津津的,如果干巴巴的,则是生病了。这两种人类最好的朋友,一种耐劳,一种忠诚,连出汗也是提醒。

⑨我还观察到,大地也出汗,在暴雨来临之前,地面湿晶晶的。小草也出汗,在迎接日出的清晨。汗生的地方生机无限。

⑩汗从来就是个好词,比如汗流泱背、汗牛充栋、汗马功劳,甚至汗颜也是个谦辞。汗血宝马则是无价之宝。

⑪人人都知道汗是成的,小时候偷偷尝过,现在经常被动尝到。就像妈妈说眼泪是成的一样,当它流到嘴巴里的时候,真的是的,而且比汗更成一些,咸得苦涩。

⑫据说汗和泪的化学成分差不多。妈妈说,舍得流汗的人就不会流更多的泪,这个话爸爸似乎也说过!

⑬我纳闷曾经读过的书已经记不起来多少了,但没有读过一天书的爸妈的话却时时萦绕于心。

    ⑭望着妈妈蹒跚渐去的背影和她透过衣衫的汗渍,我似乎消化了一些东西!

——选自2023-11-23《随州文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