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江安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粽叶飘香时

石榴花红了,栀子花白了,端午到了

②街上的摊点开始吆喝起各式各样的粽子。商场的大楼挂满了斑斓的条幅,营造着端午的氛围。我穿行于这节日的森林里,开始想念故乡的粽香。

③为包出最好的粽子,母亲会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去河边采芦叶和苇草。她起得很早,赶在太阳出来之前,赶在芦叶挂着晶莹的露水之时。之后,再选上好的糯米。糯米先要泡上一宿,然后堆在一个大铁盆里。青青的芦叶和苇草放在旁边,闪着亮光。

④母亲系上围裙,坐下来,左边是芦叶和苇草,右边放着糯米。她熟练地将两张芦叶交叠在一起,然后在右手握成一个斗形,左手抓半把糯米,轻轻地一松手,把米填进去。米全部填好了,她折过侧面的芦叶来封口。她的嘴里含着苇草的一端,用拇指拉紧另一端,顺着整个粽子一绕,一个鲜绿漂亮的三角粽就在她的手中诞生了,整个动作是那样的连贯和优美。

⑤天暗了下来,粽子全包完了,一个个饱满而结实。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她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个地放入锅中,密实而紧凑。白白的雾气开始氤氲起来,慢慢地飘出浓浓的芦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两个时辰后,撤掉柴火,让底火来焖。一勾新月挂上树梢,滑嫩芳润、清香醇厚的粽子终于新鲜出锅。那天晚上,村子里每家都在煮粽子,粽子的清香从每一个角落飘散出来,弥漫在院落,沁润在心里。

⑥粽叶飘香的日子,另一件值得巴望的就是吃鸭蛋。

⑦母亲选一个结实的瓦缸,先在里面装满了黄泥,然后加粗粒的盐和花椒,倒一点白酒,把它们搅匀。然后挑出最好的鸭蛋,把它们洗干净,在每一个蛋上小心地糊上一层层薄薄的黄泥后,整齐地放进缸里。腌鸭蛋,时间太早,等到端午会太咸;迟了未免又少了些咸色,不够入味。母亲把时间把握得正好,她腌的蛋咸淡适中,剥开,红黄油的淋漓,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⑧鸭蛋是和粽子一道煮的,需提前拿出来,不然时间长了会全部爆破。她把白净净或绿粉粉的鸭蛋用冷水浸一下,干了之后,在上面涂上红黄的颜料,然后装进一个小小的络子里,给我们姐弟挂在胸前。这个小小的烙子是用彩色皮筋结的,专门用来装鸭蛋,大小正好。村里的每一个孩子的胸前几乎都挂着一个鸭蛋,大家见面了,一个个捧着相互撞击,谁的不被击破,就是胜者。

⑨家里的鸭蛋更多的是拿到街上卖,换一些油盐酱醋,挂在胸前的常舍不得吃。吃的时候很小心,先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壳薄明晰,玲珑剔透,我们用它来装萤火虫。

⑩夜色降临,小伙伴们都出来了。在树丛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我们伸出手掌,轻轻捏入拳内,手心的亮光便闪烁不定。我们小心地从蛋壳破口将它送入里面,一个蛋壳可以装十几只。最后用蛋膜粘口水糊住蛋口,分明就是一盏小小的灯笼。我们提着它,穿行于村口巷尾、田野麦场,那一丝丝忽明忽暗的光,引得我们小小的心柔软而温暖。玩累了,放在枕边,看着看着,一起潜入了梦乡。

⑪童年像一场清远的梦,早已离我远去。如今的市场里各种粽子琳琅满目,招揽声不绝于耳。鸭蛋更是随处可见。它们常有着精美的包装。可无论是粽子还是鸭蛋,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1)、文章围绕“粽叶飘香时”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些事情,其中不包括(   )
A、母亲包粽子、煮粽子 B、母亲腌鸭蛋、煮鸭蛋 C、“我们”比谁的鸭蛋大 D、“我们”用鸭蛋壳装萤火虫
(2)、下列对文章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景物描写,选取富有季节特征的两种花,自然点出“端午到了”。 B、运用短句,语言质朴,简洁明了,快速切入文章的主要内容。 C、“红”和“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富有画面感。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琅琅上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第⑤段中写“看着眼前的粽子,母亲的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请你想象母亲此刻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4)、阅读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对这两处文章结尾加以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节选自《社戏》)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现代文,回答问题。
                                                                                                   男孩,别哭
       山前有溪,稍远有河,被山岭围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晴出雨归的劫数。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一生的命运,都得是这种结局。有什么办法呢?
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禾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馍,“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巧妙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印象最深的是10岁的那年秋天,独自一人担着柴禾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窒息的黑水。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禾里,要享受坐滑竿的感觉。柴禾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柴担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禾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   
      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气力也哭尽。父亲,我的亲亲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我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
     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深层次阅读赏析 ,回答相关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小题。

你的体重,它们决定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节食、锻炼、遗传基因。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就会越胖。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第四个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肠道微生物群落。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在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并存储脂肪,换言之,它们能够调节人的体重。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或苗条的关键。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茵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人体内的茵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中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厚壁类群和拟杆菌。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它们在向人体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研究人员用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享用”西式大餐后的小老鼠们往往体重增加: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而另一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拟杆菌较多,这些小老鼠大多体重下降。

    ⑥目前还不能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之间谁为因谁为果,但是上述研究的发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你的体质是否容易肥胖。实验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从而改变体重。以小老鼠为例,把长期食用低脂的小老鼠食谱变成高脂的西式饮食,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这些小老鼠肠道内的厚壁菌数量会大幅增加。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厚壁菌对肠道吸收的影响往往被科研人员所忽视。

    ⑦这个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最终对茵类进行标示,从而撰写出影响身体肥瘦类型的肠道菌类食谱。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所摄取的卡路里进行检测或控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当“敏感”成为一种时代病

网友热议:

    近几年,关于生存压力的话题又多起来,青少年如何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抗击敏感、坚持梦想,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们如是说:

    相见也怀念:青少年压力不小。现在物质条件是好了,但是随着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加剧,生存环境更拥挤,生存竞争更激烈。

    小多:这年时代看上去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我们年轻人在占有资源上处于劣势,易受挫,会有人焦虑、躁动、迷惘,甚至迷失,我们如何是好?

    万向轮:很多青少年热衷刷微博、看微信、发动态,每时每刻都在“晒”自己,有些人变得太过注重自我满足而很少关心他人的需求,于是变得自私脆弱。

(摘自财经网论坛)

心理漫画:

(摘自心理漫画《趣味人生25条定律》)

智慧小语:

    最好能好过蒋方舟吗?蒋方舟从小被誉为“天才少女”,7岁写作,9岁出书,12岁开专栏,18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刚毕业成为《新周刊》最年轻的副主编,但年少成名也让她开始在意外界的评价。她认识到,人总不能活在外界的声音和眼光里面。

    “太敏感是种病,它会毁了你的幸福。无痛不人生,关键是你是否痛得起,输得起。别人岂能为我定位?我就是我的坐标,这是抗敏感青年的范儿。”蒋方舟如是说。

    最差能差过吴秀波吗?在功成名就之前的20多年,吴秀波得过绝症,丢过铁饭碗,驻唱过酒吧,经营过餐厅、美容院、服装店,给人做经纪人……一路折腾,周遭的冷言酸讽自然少不了。但他一直相信:无路可退,便只能一往无前。他说:“其实最重要的是走路……我并不觉得直路走起来就幸福,弯路走起来就难过,每段路都有它特定的风景。”

    也许这是一个让人敏感的时代。当你面对人生和社会上某些极端或意外情况时,要保持年轻的进取的心态,做一个抗敏感青年。

(选自《意林》2014年第10期)

专家观点:

    心理治疗师林建雄博士认为,青少年压力大很正常,因为他们处于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即将面临着各种严苛的选择:升学、就业、换工……这种压力一般25岁以后会自然缓解。他给青少年提出几条建议:第一,着装整洁。衣服影响人的自我感觉方式。常沐浴、穿干净的衣服以及换个清新悦目的打扮能帮助你建立自信。第三,大声说话。有些人从不发言因为害怕说错话出丑。其实只要努力在每个讨论中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会更自信。

    德国施罗姆工程学院向压力过大的学生推出了一项“健步”行动——每周由健身教练带领学员到郊外练习快走。这项活动的倡导者、心理学博士威士尔利·葛林的研究表明,比一般步速走快25%可以让你感觉更加自信。

    英国谢菲尔德高中每学年都会定期开展“感恩日”活动。在每月一次的“感恩日”里,每位学生都会花一些时间列出需要感恩的所有事情,包括自己过去的成功、独有的技能、来自各方面的爱、积极的功力等。校方认为这样会让学生“为自己拥有这么多适合自己的事物而感到震惊,更会有动力朝成功迈一步”。

(摘自中国心理咨询网)

现代文阅读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通大学,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大黑板上写满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了!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个同样繁复的问题的,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校友回忆:“某个假日的早晨,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整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得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愚笨的人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走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