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旅鼠之谜》同步练习

文章《旅鼠之谜》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你能把它说清楚吗?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慈姑:淡淡的乡愁

鹿子

       异国,异乡,异地,异土。如果再每日吃面包沙拉,恐怕不出一个月,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跑回国的会过大半。所幸,在大西洋边这个名叫海兰公园的小城,华人超市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开张:美东、上海、香港、金门、大中华,还有韩国超市,互相竞争。

       无论在哪个中国人开的超市里,你都可以遇到中国南北的特产:慈姑、红藕、芋头、茭白、藤藤菜(空心菜)有些在国内都难以碰到的南方菜蔬,竟然红粉翠绿地躺在货架上。慈姑,七角一斤,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不太贵。每次孩子带我去买菜,只要见到,我总要挑一塑料袋,回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慈姑炖排骨汤、慈姑烧鱼丸汤,都是美味。

       慈姑,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长在水里,像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个圆头圆脑,带一个尖尾巴。把薄薄的一层外皮刮去,就露出丰腴雪白的身子。一剖两半,放在汤里,煮到发酥,吃起来微苦带甜,清香无比。大多时,汤里的慈姑捞光了,排骨犹存。可这样既便宜又美味的东西,如果不是小时候吃过,一般人是不会问津的,特别是小孩子,大多不敢尝,有的浅浅地咬一口,皱起小眉头,说:怪!

       儿子小时候在郑州的菜市场见到过,我大约买过。他到了新泽西,见到后,自然想起了童年,就买了几磅。我去探亲,在中国超市见到,简直喜出望外,买回去,煮在鱼丸汤里,还有点舍不得放开吃。那又面又酥又白又香的慈姑,让我回到了江南水乡的老家。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小孙女笑我:不苦吗?不苦,很甜很香。

       像小孙女这么大的时候,我随母亲从四川回到长江边的水乡。那里有慈姑、芋头、茭白这些水里生长的菜蔬。煮芋头蒸芋头红烧芋头,可以叫你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糖芋艿,是挑出来的圆圆的小芋头,把皮刮掉,煮熟,放上糖,再煮到汤汁浓稠。一口一个芋艿,又甜又滑,你简直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美味。慈姑,常常放在肉汤里炖,在鱼汤里就切成片。这种东西,往往是看着大人吃得香,小孩子才尝试着吃,一旦吃上,就不可收拾,愈吃愈爱。

       我在水乡读完初小,就坐船到上海,那时妈妈已经在工厂的小学校当老师,和另外两个女教师同住在一间狭窄的宿舍里,三张床一字排开。每当周末我从住校的中学回来,妈妈就要在大床边加上一块搁板,妈妈、弟弟和我挤在一张床上。而里面那位老师如果半夜要去厕所,就得从搁板边的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夹缝里,小心翼翼地通过。就是这样拮据的生活,妈妈也会到菜市场去买点肉骨头和慈姑,在一只煤油炉子上炖汤给我们解馋。我还记得那只煤油炉是搪瓷的,宝蓝色的,很好看。

       后来,妈妈在杨浦区纱厂的子弟小学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宽裕些,在一个阁楼上租了一间房子,好像可以在平台上生一只煤球炉子。记得是一只手可以拎起来的很小的桶形炉子。用纸蘸点煤油,生着了,赶快放上几块木片,红红的火舌变成蓝火苗,就可以放煤球了。煤球一压,一股股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冒完烟,煤球变得红通通的,才坐上锅炖汤。刮慈姑的活儿,总是我干。用一个边缘很薄的洋铁皮匙子来刮,既不会刮掉太厚的皮,又不会刮不净。我常常把慈姑的小尾巴刮掉,妈妈就会说:“不要把慈姑蒂蒂弄断了,煨在汤里很鲜的。”

       中国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总会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新泽西的中国人,大约南方的不在少数。要不,慈姑排骨汤、红藕排骨汤,这些只有南方人才独爱的靓汤,怎么会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出现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面粉增白剂的废存之争

       ①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小麦的糊粉层所含的类胡萝卜素要远比麦心胚乳内的含量高得多,导致色泽不佳。添加了增白剂后,可以氧化面粉中的类胡萝卜素,提高面粉的白度,使得面粉加工设备水平不再成为影响面粉色泽的唯一因素,因此可以使小麦在加工同一等级面粉方面相对提高了出粉率,这既能提高面粉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对增加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刚刚生产加工出来的面粉,需要经过“熟化”过程才能具备最佳口感。过氧化苯甲酰还是面粉加工的熟化剂,如果不添加过氧化苯甲酰,面粉的自然“熟化”过程可能需要增加十几天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②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已持续了20多年,一方是以卫生部为代表的“主存派”,一方是以国家粮食局为代表的“主废派”。“主存派”认为,迄今为止,医学研究没有证实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可以给人体造成明确的损害。“主废派”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毕竟属于化学品,若过量使用会影响人体健康。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禁止在糕点、饼干等食品中添加苯甲酸。过氧化苯甲酰在人体内的主要的代谢产物是苯甲酸,而糕点、饼干的主要原料正是面粉。

       ③研究表明,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增白效果在80mg/kg~100mg/kg以上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国家标准限定在60mg/kg。目前国内有面粉加工企业近4万家,在消费者以面粉的“白”作为其质量评判尺度时,致使不少小型面粉加工企业悄悄提高了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更有不良商人往增白剂里添加致命性更强的石灰粉来提高面粉的白度。虽然有人认为,增白剂是一只替罪羊。但即使是替罪羊,如果能去除,也是对食品安全加了一道保险。

       ④任何化学品的安全性都以剂量为前提,过氧化苯甲酰在一定剂量条件下,对人的皮肤、上呼吸道有确切的刺激性和致敏性。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以过氧化苯甲酰40毫克涂抹于小鼠皮肤后,存在促进恶性肿瘤发生的倾向。但是应当看到,迄今为止过氧化苯甲酰的任何危害效应,其接触剂量都远远超过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剂量。消费者选购面粉时,不应以颜色白作为评判优劣标准,选择颜色较黑的全麦面粉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形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如,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升,影响到网络交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选自《工人日报》2014年O5月26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界中的猎手

    ①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天经地义的,若是一株植物吃掉了一只老鼠,可就稀奇了。然而,自然界中真有一些植物能够挑战动物,数量还不少。目前发现的能够捕食动物的植物就有近千种,除大名鼎鼎的猪笼草外,还有捕蝇草、瓶子草等。不过,这些植物一般只捕食苍蝇、蚂蚁之类的小昆虫,所以它们都被称为食虫植物。---猪笼草

    ②食虫植物生活地区的土壤十分贫瘠,如果同普通植物一样,仅仅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氮、磷元素,就可能营养不良。这就迫使它们进化出了极富创意的生存策略,借助独一无二的捕虫本领开洋荤、打牙祭,以补充生存所必需的营养。

    ③但植物要战胜比它们敏捷得多的动物谈何容易,所以以静制动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设置陷阱。几乎所有的食虫植物都是用叶来设置陷阱的,由叶变态而成的陷阱非常精巧。猪笼草捕捉昆虫的器官是捕虫笼,也叫捕虫瓶、捕虫囊,像吊篮一样的笼子摇曳于纤长的茎秆之上,其设计之奇妙、造型之优美在植物界中绝无仅有。

    ④形成猪笼草捕虫瓶的叶,分叶柄、叶片和卷须三部分。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下半部稍膨大,瓶口上有盖子,就形成了捕虫瓶。里面有半瓶左右的液体,类似胃液,酸性很强而且含有消化酶。那么猪笼草是如何诱使小动物中招的呢?

    ⑤以前,人们认为猪笼草靠瓶口上艳丽的色彩和瓶盖上香甜的蜜汁引诱昆虫,然后趁机杀死并消化掉它们。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其一,猪笼草的瓶盖并不能通过敏捷的闭合来捕捉猎物。其二,瓶盖上的确有蜜汁,但蜜汁的分布不限于瓶盖,瓶口上也有分布。而且,尽管地上的昆虫离瓶口很远,猪笼草也有办法把哪里有最多最甜的蜜汁的秘密悄悄地告诉它们。猪笼草从茎秆开始就分泌少量蜜滴,一直断断续续地延伸到捕虫瓶,贪吃的小昆虫只要吃了第一滴蜜,就会随着那诱人的味道一步一步追踪到蜜汁最多的捕虫瓶的瓶口,最后自投罗网。

    ⑥瓶口有一层十分光滑的蜡质,沉醉于蜜汁的昆虫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瓶内。它们挣扎着想要爬出来,但瓶子的内壁有浓密的倒刺,顺着这些刺落下去时畅通无阻,而要逆着这些刺爬上来却比登天还难。对于善于飞行的昆虫来说,黏稠的蜜汁和消化液会让翅膀难以展开。此外,由于瓶盖阻挡了上部射入的光线,且有些猪笼草的瓶身上还有一些明亮的白斑,这就迷惑了落入瓶中的飞虫。它们误以为白斑就是瓶口,不断地尝试从那里飞走,直到最终筋疲力尽地落入消化液中。

    ⑦当然,也有昆虫深知安全第一的道理,例如聪明的蓝翅黄蜂,它们在瓶口舔食美味时非常谨慎,用几条长腿紧紧抓住捕虫瓶的外侧,看起来好像万无一失。可是,当它们酒足饭饱准备离开时,忽然如同醉了一般,一头扎进捕虫瓶中。原来,在猪笼草的蜜汁中,含有麻醉剂。猪笼草进化出如此完美的诱捕机制,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⑧猪笼草就是凭着这样的生存智慧冲破土壤的束缚,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当我们领悟了猪笼草的生存策略和智慧以后,我们就会对其肃然起敬,就不会因为喜爱其娇艳奇异的捕虫瓶而去进行野外采集,也不会去破坏或污染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能参透猪笼草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智慧,我们的际遇也许将迥然不同.

(选自 2016年第3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又到高考报名时。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纷纷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法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

    这一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在我国屡禁不演愈烈,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

新疆长期以来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据不全统计,今年新疆共有8.7万名考生报名,报名阶段就已初步查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的现状,使海南成为“高考移民”向往之地。数据显示,省外考生将户口迁入海南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来自24个省份,占全省考生总数的9.5%。

    高考移民出现了“两头流”的趋势: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当地学生与“高考移民”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甚至引发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稳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县三中100多名高三学生集体罢课、静坐,打出“公平竞争,反对高考移民”的横标,并选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玛纳斯县一中299名高三学生罢课。近年来,为遏制“高考移民”现象,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纷纷出台禁令,但效果并不理想。有关专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进一步提高“门槛”,严把报名关,杜绝腐败;一方面应着手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降低过大的高考分数线差异;改革现有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试招生的权力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