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新技术为新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专家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精通各种领域的“AI (人工智能)医生”会变为现实。用手机对准患病的皮肤拍照,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后,即可对患者患上的皮肤病进行诊断,这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已经研发出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未来医院还将建立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为群众就诊提供科学引导。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湘雅远程医疗平台“雅影肺管家”与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多名来自基层的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经过会诊的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留在了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手术,避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摘自新华网《“AI医生出道”一“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

材料二: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相比于昔日的教学模式,如今的课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如是说。这个判断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有关人士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AI+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其颠覆性的产生尚需时间。

(摘自工人日报《AI+教育悄然融合》 )

材料三: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体的地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将在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上带来重大变革。比如,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过去20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逐步提升。未来20年,智能终端会超越手机的范围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应用会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智能机器的服务内容会多样化。比如说智能音箱,基于语音交互技术,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能方便使用,消除了教字鸿沟。除了放音乐,它还能播视频、看直播、听故事、查菜谱。未来, 人工智能会维生新业态。交通、 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

(根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公开演讲整理编辑)

材料四: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自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临床医生诊断,人工智能诊断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另一方面还可进行远程会诊,为群众就医、医生诊断提供更多支持。 B、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应用将会促使传统教育形态发生改变,不过二者要实现深度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C、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方式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终端会更加多元,智能机器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D、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起事故,说明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发展,而事故的归责成为难题,说明人工智能的治理尚待完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患者可以借助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手机上进行医疗诊断,可见在不久的将来,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 B、人工智能渗透进教育行业无疑将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材料二举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 C、中国保持了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是个巨大挑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赞同“儿童分级阅读”。

    伴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家长为孩子购买童书或陪伴孩子阅读已经成为不少文化场所一道温暖的风景,但“究竟哪些书适合我的孩子”的确令家长很苦恼。

    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他今后恐怕不太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所以创造更多条件把最好的阅读融入最珍贵的童年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爱好,那么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童书分级”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通过精细化阅读,可以使孩子通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成长空间,有效避免“书不对路”对阅读积极性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吴学安《“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2017年11月1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家长为儿童选购书籍主要参考依据(多选)

①A:以孩子兴趣为主

②B:根据教育专家推荐

③C:购买经典图书

④D:老师推荐的图书

⑤E:购买畅销的书籍

⑥F:自己决定

⑦G:听从书店购书建议

⑧H:随意挑选

(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材料三:

    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性的话,年龄越小越适用。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太大了,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个月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知上的不同。如果不分级,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从阅读实践出发,7岁以后的阅读,视儿童在6岁前阅读习惯的建立与否,阅读水平开始逐渐拉开距离。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很多阅读专家反对分级阅读,觉得分级会限制大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摘编自保冬妮《建立科学合理的儿童分级阅读》,2017年9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在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在兴趣、语言、服装等方面的表现都与成人区别不大了。儿童之所以会有童年,重点是儿童和成人的媒介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媒介环境应该经过筛选和过滤。儿童分级阅读就是在塑造适合孩子的媒介环境。不过,目前国内对少儿图书分级阅读还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同。虽然有一些童书已经标明了“适合X岁儿童阅读”,但是,这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

(摘编自赵清源《分级阅读:别让“童年的消逝”成为必然》2017.11.1《中国青年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

    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熔岩地形,排水畅通。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都市快报》2017年9月23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未来5G应用有三大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物联网,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增强型移动宽带是为了发挥5G传输速率快与网络连接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人们对多媒体产品与服务等的接入需求与消费。通过这样的提升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佳的消费享受和体验。当前因传输速率和低时延性达不到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移动设备会借助5G提高性能。

    与增强型移动宽带不同,后两者所带来的应用场景才是未来创新产业业态、创造就业岗位和贡献大量经济价值的支点。5G通过支持高密度的终端接入,促使海量物联网应用。据IHSMarkit对农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等16个产业的评估测算,到2035年,5G在全球创造的潜在销售值将达到12.3万亿美元,占全球实际产出的4.6%。5G可实现精准分析、匹配海量数据,同时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低延时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这使得很多智能型应用场景得以顺利实现。以车联网为例,如果道路交通中所有设备之间能实现低时延的通信,那么汽车的安全距离就能缩短,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摘编自金雪涛《5G:引领社会新发展,打造经济新动能》)

    材料二:

    伴随着5G技术的逐渐落地应用,未来将会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马源。他认为,从2G到4G技术更迭历程看,都增强了网络能力,带动了速率提升。对比之下,5G拥有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架构,能力上可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与此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也在倍增,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萃取洞见。这些技术的叠加融合为传统产业在研发、生产等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可以为各行业提供高清视频、无人机、机器人等通用能力;一方面,与各行业具体场景结合起来,可产生海量新兴融合应用,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可以预期,5G将促进人类交互方式再次升级,为用户提供3D超高清视频、浸入式游戏等更加极致的业务体验;与医疗、汽车等行业融合渗透,很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管理、抄表、应急处置等行业结合起来,也将进一步改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马源《5G商用时代来临》)

    材料三:

    目前5G商用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仍有一些发展难题。从网络基础设施上看,关键网络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和网络支撑是5G技术商用的前提之一。因此,要继续深入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提升网络的整体质量。此外,在高频、中频、低频等频段上配置足够的频谱资源,对频谱重耕等问题做全方位的考量,才能合理化解用户担忧。其次,5G技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其万物互联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终端的不同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要求企业转变传统思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加主动、及时、智能地满足不同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另外,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监管大量的新兴业态。

(摘编自《5G时代,将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柴的记忆

兰善清

    柴烙印在灵魂深处,念今怀旧,日里梦里。

    游风景名胜,视野里不是茂林蕤草,而是可用来做饭烧火的柴草。那年在北京丰台,见野外一片酸枣刺,便不知不觉拾了几枝干枝。在神农架,见横于路边的枯枝,便顺手拾了,带进宾馆,同行者笑我放牛娃习气。今年到阿里山,衰朽的枯木又勾起了我心中柴的情愫……

    何以如此不下心头?只因柴燃起的炊烟曾多年萦绕我的饭碗,只因灶火里的艰辛日子潜入了我的下意识。

    我的故里是条山沟,扇形坡面,大部分是杂树荆丛,应该说砍柴没问题,可那年月开荒造地毁林,大型建设又伐走碗口粗的成材林,山秃了,柴与粮同样紧张。山坳里有限的柴山为集体所有,每年年底每家分得几百斤花栎柴、松枝,仅可烧一两个月,大量日子要靠割柴。我跑得动路就跟姐们放牛、割柴,半天割一小捆山草,用葛条作背带背回,姐们笑我割的柴不够烧盆洗脚水。有种柴叫红焰棒,水分大,三月俩月干不了,很少有人割,我割不够一捆时,割点充数。但当看到母亲在烧这柴时噗噗吹半天,熏得眼泪直流,呛得直咳,还误了做饭时间,我下次即使空手回也不要了。

    姐们相约到很远的大山割精良的山柴,青檀木、马槲梢、浮莲泡、黄椋树等指头粗细的好柴,一担可烧好几天。

    劳累之极时姐们也常抱怨母亲和嫂子烧柴太费,说她们不割柴不知割柴苦。其实,母亲和嫂子何尝不知节约?怎奈泥坯垒起的灶,不聚火不聚温,硕大铁锅,哪是几把柴解决得了的?一把一把塞进灶膛,一轰而燃,三下两下就烧了,锅里水还不泛泡,红薯还没有动静。

    山里人如此,山外人更操柴心。①冬季里常看到视线很远的对面山梁上,扯成线的人扛着尖担 , 清早进,擦黑出,挑着柴晃晃悠悠,远望每个人都抽象成一个横着的“王”字形剪影——立着的两捆柴和行立的人形成三竖,中间的尖担是横穿的一横。据说山外人烧柴节约得出奇,一个细细柴棍在灶内来回拨弄,烧到火灰散尽。②小如盆瓮的灶膛里捧进一小把点燃,风箱一拉,悠悠燃着,缓缓做出一两碗饭来,还能在灶台的煨水罐上煨出一罐热水洗脸。

    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中午在校自做一顿饭。在学校屋檐下垒个小泥灶,架口小锅。柴从家里带,若是半干的桐子树枝,一顿饭会弄几小时吃不到嘴。③阴雨天,屁股撅着吹火,噗嗤噗嗤吹得眼泪、鼻涕直流,屋檐雨直滴后裤腰。雨水、汗水和着烟熏的泪水,百般无状。

    高中时,半年进山担柴七次。单趟路程就五十里;去时还有劲儿,回来腿就酸软了,柴到肩上,两腿打晃,只能拖着腿,牛一样喘息着前行。

    参加工作之初,也曾靠烧柴度过一段日子。单位统一从山里购,按职工人数分,穿插烧煤,煤凭票供,比在农村烧柴的操心程度低多了。

    物换星移,为粮为柴而苦的日子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打住。

    起初,我走到乡下还纳闷,为什么到了冬天,老家对面山岭上不见了络绎成线进山割柴的人们?平原上的人们怎么不再带着干粮起早摸黑进山去?后来看到姐们家烧起了沼气,河边人家户户有了承包的柴山,大量的人进城务工了,柴已丰盛得烧不清,我们山沟家家也大堆小堆的干柴垒于山墙边,这才想起时代不同了,原来新的曙光照亮了锅灶,柴的难题已经完全不是问题。

    彻底不被困扰,是电炊具、液化气、天然气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拧开关火就燃起来,千担万担柴何以抵得了这一开就来的蓝莹莹的火苗?厨房革命也减掉了先前锅台案板间的手忙脚乱,不咋忙乎,该熟的就熟了,想吃的就能吃了……火不再由柴燃,饭不再一把把火煮半天,炒煮蒸炖转瞬间。

    古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之于民生,第一等要务。而就在这短短几十年里说解决就解决掉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当那种由钻木取来的燃了千年万年、生生不息的柴火,被非柴而生的蓝莹莹的火甚至电磁、微波取代时,我们是否感到万古以来“烟熏火燎”的历史开天辟地般刷新了?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9月01日)

【注释】尖担:挑柴用的长棍,竹木制成,两端尖,可插入柴束内。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观鸭说

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容与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①鼋龟醯鸡②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③,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君子为政,当斯民沦丧之后,烦之以法令,胁之以刑罚,诱之以智巧,荡之以淫华,本性日耗,生理日促,相与骈死而不知。一旦欲其改途易辙,驱之以道德,荡之以礼义,纳之以忠信,囿之以淳朴,靡不相顾骇愕,不信不安。及其久也,教成而化行,行安而俗美,追视昔日之所为与今日之所趋,安危利害相去什佰而千万,则虽械之使为恶,日挞之而欲其行诈,亦不可得矣。

    然则民之初生,鸭之育于盆者也。狃④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畜而充长也。

    乃复叹曰:因育鸭得育民,然则兹观也,鸭与也乎哉!述观鸭。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萃》,略有删节)

【注释】①蠛曚:一种小飞虫。②醯鸡:小飞虫。③蹄涔:蹄迹中的积水。④狃:贪。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