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普陀区2020年语文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宝和晓晓

    ①老孙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差不多时间结婚生子,都住同一个小区。

②孙辈相继出生,没差一个月,都是男孩儿。老孙乐得脸上开了花。他给孙子起名叫大宝。想让外孙叫二宝。女儿淡淡地说:“我家孩子不是宝,我们也不叫宝。”果真没叫宝,叫晓晓。

    ③老孙对女儿说,我们年纪都大了,没办法一块儿看俩孩子。你哥的孩子,我们得看着,你的,就自己想办法吧。女儿点点头,没说啥。刚开始婆婆从外地来帮忙照看孩子,等孩子上幼儿园,女儿和女婿就自己带着了。

④有一天,老孙带大宝到小区的中心广场,见几个孩子正趴在地上看着什么。大宝也要去看。老孙拉住他:“蚂蚁打架,有啥好看?”听到他们说话,晓晓抬起头看到他们,叫了一声“姥爷”,接着看地上。老孙说:“晓晓,地上脏。”晓晓说:“我们看蚂蚁搬虫子呢!”老孙嘟哝道:“闲的!”

⑤大宝小声问,爷爷,蚂蚁怎么把那么大的虫子搬进小窝里呀?老孙说,搬不进去。就是搬到窝门口,蚂蚁们都出来吃,把虫子吃完就得啦。大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哦。”

    ⑥上了学,大宝跟晓晓分在一个班。

⑦快到暑假的时候,大宝回来说,学校组织游学呢,有愿意去的报名。老孙问他,上哪儿啊?大宝说,景德镇。老孙白了一眼:“一个做瓷器的地方,有啥好游好学的。”他指着碗柜里的碗,还有茶几上的茶杯,说道:“就这些东西,左看右看能看出花儿来?”大宝没说啥。

    ⑧转天碰到女儿,老孙说,我看晓晓也挺听话的,不成暑假就放我们那儿吧。女儿说,我们都给他安排好了,游学,夏令营。老孙没再说啥。

    ⑨有一天,老孙吃完晚饭出去遛弯儿,看到一辆消防车在女儿家楼下呼啸着,心就一下子揪起来。正见两个消防员从楼里出来,后面跟着晓晓。

⑩老孙忙着问,怎么回事啊?晓晓说:“我做油焖大虾,火开得太旺,油也太热了,往里一倒虾,就着火了。”老孙急了:“现在怎么了?”晓晓说:“没事,我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是邻居阿姨报的警。”老孙训斥道:“你说你,这么小的孩子,油焖大虾,有啥好做?”晓晓说:“下回我关小点儿火,让油温低点儿就没事了。”

⑪初二那年寒假,晓晓要到南方去看他爷爷奶奶。大宝听说了,对老孙说:“我也想跟他一块儿去。”老孙一撇嘴:“那穷山沟有啥可去的,那边还没暖气,屋里没有外头暖和,跟冰窖似的。一出太阳,好多人都跑出来晒太阳呢。”大宝吓得一哆嗦,似乎真被冻到了。

    ⑫老孙找到女儿:你们真让她一个人回老家?女儿说:我们又没假,只能让她一个人回去。老孙说:我们给你看着他吧。晓晓倒笑了:“姥爷你可真逗。我都多大了,还用你们看着?爷爷奶奶想我了,我得去看看他们。都说江南风景好,我也得去欣赏欣赏啊。”

    ⑬转过年来就是中考,晓晓考上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老孙才听说,晓晓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了十几篇作文,还有一篇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二等奖,题目是《山里的年》。大宝连高中的分数线都没够上,只能在技校和复读中选一个。他爸妈气得要死,可他还抱着手机玩呢。

⑭老孙也是恨铁不成钢,叫过大宝来:“晓晓参加作文比赛获了奖,能加分啊,你怎么就不参加呢?参加了,兴许还能获个奖呢。”

⑮大宝百无聊赖地说:“那么点破事儿有啥好写的,多没意思啊!”

    ⑯老孙被噎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1)、第②段画线句,女儿说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2)、阅读第④-⑿段,完成下表。

(3)、结合语言表现力,分析第⑪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阅读第⒀-⒃段,结合全文说说故事结局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间的荷塘

钟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叠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叠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叠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儿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儿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嗉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儿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儿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唉!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儿的全身,此刻小男孩儿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儿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儿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儿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儿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儿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儿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儿,竞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正由于此,雨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不仅如此,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了。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有种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顾名思义,这两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⑥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⑦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⑧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⑨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⑩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⑪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⑫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⑬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⑭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⑮这是我的起点。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当布料还在织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它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固定的随员一一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关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街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在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又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拓展链接:

    《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并非安徒生的原创,而是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为《赤身裸体的国王》。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变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安徒生则将其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