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龙山学校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间的荷塘

钟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叠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叠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叠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1)、孩提时“我”在荷塘里玩耍,除了放纸船之外,还有等游戏。
(2)、这篇散文以荷塘为线索,按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给我们展现了风雨荷叶、=_三幅荷塘美景图。
(3)、第⑦段从哪两方面描写风雨荷叶的?画线的句子描写十分优美,请简要分析原因。
(4)、第⑧段写景详略得当,它重点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意义?
(5)、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举一反三
阅读《社戏》选段,回答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④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⑤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⑥“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⑦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亲爱的老椿树
        ①她总是沉默的,安静而持重,恬淡而从容,不发一言,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②她也高大、庄严,需仰视,才能看见她庞大的树冠,以及她重重叠叠、密密实实的枝叶。
         ③我说的是我童年的老椿树。她站立在我家小小的院子里,应该是我家里最安静、也最高大的一员了。她比我大了好多呢。她是我的朋友,我叫她亲爱的老椿树。
        ④父母是把她许给了我的。他们经常说,等我长大了,要把她伐掉,打成崭新的桌椅、漂亮的橱柜,给我,当嫁妆。父母说的时候,我还小,还不知道羞涩,只是记住了,她和我,有了另一种美好的关联。
         ⑤老椿树是我整个童年生活影像的安静的背景,美丽的旁证。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她的关注之中。我在她脚边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我在她身旁摔泥巴、捏泥人,我在她绿阴下读书、识字、写作业,我在她安详的庇护下剥玉米、看弟弟、听满嘴漏风的奶奶讲老掉牙的故事……我觉得,她幽绿的叶子就是一只只美丽亲切的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看着我的欢喜,也看着我的孤独;看着我的幸福,也看着我的忧伤。
         ⑥我打心里喜爱她,依恋她。我喜欢仰起小脸看她,喜欢从她密实的枝叶里偷窥太阳的踪迹。我偷窥时,那层层叠叠的叶儿影儿便都安静地印在了我的脸上。
         ⑦欢喜是有的。我是说,我的这棵亲爱的老椿树。当燕子在她的枝梢上小憩,喜鹊在她的枝桠上俏立,麻雀在她的枝叶里藏身……我觉得,我看到了她的欢喜,她的微笑。于是经常地,我喜欢抱住她,抱住她丰腴壮实的腰身,感受她轻轻的颤栗,那是幸福的颤栗。
        ⑧寂寞也是有的。当然,我还是说,我的这棵亲爱的老椿树。当我抱住她的时候,我仿佛也能感受得到,并且,我还感觉,她把她的寂寞,也轻轻传递给了我。
        ⑨无论是欢喜,还是寂寞,我乐意想象,它们都在我亲爱的老椿树那树干的年轮里最里面的一层,不为人知地、安静地生长着,只有我才觉察得到。
        ⑩月光下,我爱静静地依着门框或者搬一个小木凳坐着,看小院里一地的椿树树影,如花,似锦,真是像极了村里女子结婚缝制的锦绣的被面,很喜庆,很奢华,当然,也很美。如果有微风,那满地的树影便轻轻地动了起来,感觉整张锦绣便飘了起来,飘了起来,像老电影。多么美好而富有梦幻气息!我久久地陶醉其中。那时,还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可看的,似乎只有电影,老的黑白的电影,可是电影放映队一年来不了几次。但有一地的树影,也好。我满足地看着一地的树影,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童话。虫鸣声,从小院的各个角落里冒出来,此起彼伏。满地的树影是我的老黑白电影,虫鸣的合奏是老电影的配音,我的梦想在上演……
        ⑪后来,我们家又盖了大的敞亮的房屋,有了更大的院子,院子里也有了更多的树,枣树、梧桐树、香椿树、苹果树……只是没有了老椿树。老椿树守着老屋,我们住在新屋。
        ⑫后来,老椿树没有成为我的嫁妆。但她还是被伐掉了,被卖给了木材商人。卖掉老椿树所得的那一小叠纸币,凑足了我去外地上学的学费。我亲爱的老椿树,还是因为我而倒下了。
        ⑬再后来,老屋也没有了,小院也没有了。
        ⑭老椿树、老屋、小院,都只能被我,一一地安放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⑮哦,我亲爱的老椿树!(作者雨兰,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①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③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⑤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⑥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

       男孩:爷爷……

       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吃得津津有味)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

       老人: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画“木”)所以他叫枣儿!

       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

       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

       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

       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

       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疲倦

毕淑敏

    ①春天的花开得疲倦的时候,它们就悄然地撤离枝头,放弃了美丽,留下了小小的果实。当风疲倦的时候,它就停止了荡涤,让大地恢复平静。

    ②疲倦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生存状态,在我们的周围,随便看一眼吧,有多少垂头丧气的儿童,萎靡不振的青年,疲惫已极的中年,落落寡合的老年?……人们广泛而漠然地疲倦了。很多人已见怪不怪,以为疲倦是正常的了。

    ③有一次,我把一条旧呢裤送到街上的洗染店。师傅看了以后说,我会尽力洗熨的。但是,你的裤子,这一回穿得太久了,恐怕膝盖前面的鼓包是没法熨平了。它疲倦了。我吃惊地说,裤子——它居然也会疲倦?师傅说,是啊。不但呢子会疲倦,羊绒衫也会疲倦的,所以,穿过几天之后,你要脱下晾晾它,让毛衫有一个喘气的机会。皮鞋也会疲倦的,你要几双倒换着上脚,这样才可延长皮子的寿命……

    ④我半信半疑,心想,莫不是该师傅太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了,才这般体恤手下无生命的衣料?

    ⑤又一次,我在一家工厂,看到一种特别的合金,如同谄媚的叛臣,能折弯无数次,韧度不减。我说,天下无双了。总工程师摇摇头道:它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⑥我好奇,谁?

    ⑦总工程师说:就是它自己的疲劳。

    ⑧我讶然,金属也会疲劳啊?

    ⑨总工程师说:是啊。这种内伤,除了预防,无药可医。如果不在它的疲劳限度之前,让它休息,那么,它会突然断裂,引发灾难。

    ⑩那一瞬,我知道了疲倦的厉害。钢打铁铸的金属尚且如此,遑论肉胎凡身!疲倦发生的时候,如同一种会流淌的灰暗,在皮肤表面蔓延,使人整个地困顿和蜷缩起来。如果不加克服和调整,粘滞的不适,便如寒露一般,侵袭到身体的底层。我们了无热情,心灰意懒。我们不爱惜自己了,觉察不到自己的珍贵;我们不热爱他人了,因为他人是使我们厌烦的源头。

    ⑪在身体疲倦的背后,是精神率先疲倦了。我们丧失了好奇心,不再如饥似渴地求知,生活纳入尘封的模式。甚至婚姻,也会疲倦。它刻板地重复着,没有新意,没有发展。爱情的弹性老化了,像一只很久没有充气的球,表皮皲裂、塌陷着,摔到地上,噗噗地发出充满怨恨的声音,却再不会轻盈地跳起,奔跑着向前。

    ⑫疲倦到了极点的时候,人会完全感觉不到生命和生活的乐趣,所有的感官都在感受苦难,于是它们就保护性地不约而同地封闭了。我们便被闭锁在一个狭小的茧里,呼吸窘迫,四肢蜷曲,渐渐逼近窒息了。

    ⑬疲倦的可怕,还在于它的传染性。一个人疲倦了,他就变成一炷迷香,在人群中持久地散布着疲倦的细微颗粒。他低落地徘徊着,拖抑着整体的步伐。当我们的周围生活着一个疲倦的人,就像有一个饿着肚子的人,无声地要求着我们把自己精神的谷粒,拨一些到他的空碗中。不过,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才发觉不但没有使他振作起来,自身也莫名其妙地削弱了。

    ⑭身体的疲倦,转而加剧着精神的苦闷。变更太频繁了,信息太繁复了,刺激太猛烈了,扰动太浩大了,强度太凶,频率太高……即使是喜悦和财富,如果没有清醒的节制,铺天盖地而来,也会使我们在震惊之后深刻地疲倦。

    ⑮当疲倦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⑯看看大自然如何应对疲倦吧。春天的花开得疲倦的时候,它们就悄然地撤离枝头,放弃了美丽,留下了小小的果实。当风疲倦的时候,它就停止了荡涤,让大地恢复平静。

    ⑰人们应对疲倦的办法,没有自然界高明。不信,你看。当道路疲倦的时候,就塞车;当办公室疲倦的时候,就推诿和没有效率;当组织者疲倦的时候,就出现混乱和不公;当社会疲倦的时候,就冷漠和麻木……

    ⑱面对疲倦对我们的伤害,需要学习大自然,遵循规律,停下追逐的脚步,倾听身体的声音。疲倦是可以战胜的,疲倦是可以化险为夷的。疲倦考验着我们,折磨着我们。疲倦也锤炼着我们,升华着我们。

(《人民周刊》2016年第4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