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衡山路上的两个卖花少女
①我特别钟爱衡山路。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衡山路来漫步,抑或拍些照片装点我的摄影簿。衡山路是从“上海西南的一颗明珠”——徐家汇开始,到淮海中路结束的,所以说衡山路等于连接着上海两个最繁华又最高档的商业区。一些有钱又悠闲的上海女子,往往逛了徐家汇的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等著名商场后,就到衡山路漫步休息,最后再逛完淮海中路。大部分有文化层次的外地游客,则往往先到徐家汇看看徐光启的墓,因为上海人徐光启不仅是个科学家,还当过一代宰相,他的墓地就在徐家汇南边;再去游览一下徐家汇天主堂,因为它是上海保存至今最老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然后再到衡山路漫步。我呢,去过徐家汇天主堂,也看过徐光启的墓,但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却是衡山路。
②这天,我是到衡山路去拍夜景的。
③我正在领馆广场前物色着镜头,突然身后传来清脆甜蜜的叫卖声:“先生,买枝花吧?”我回头一看,是两位十五六岁的少女,正笑吟吟地看着我。她们一手抱着一捆玫瑰,一手将其中的一枝玫瑰递到我的面前。两位少女都长得很清秀,穿得也很清纯得体,头上却滑稽地戴着只有幼儿园小朋友才喜欢戴的鲜花头饰。她们起劲地向我推销着玫瑰:“你看,多新鲜的玫瑰,买一枝吧?”“不。”我笑笑,举了举手里的照相机,歉意地摇摇头说,“我是来拍照的。”
④她们也不勉强,笑了笑,又叫卖着转向了别处。她们一会儿在咖啡馆门口等候顾客,一会儿又穿梭在露天酒吧。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她们就像两簇游动的鲜花,把衡山路的夜色点缀得更加迷人。我突然有点后悔起来:为什么不拍拍她们呢?也许这是一张更有意思的照片呢!可这时,那两个卖花少女已经消失在夜里……
⑤于是我又开始拍我的夜景——
⑥我拍了挂满盆花的围墙,拍了路边的油画长廊,拍了浪漫雅致的露天酒吧,拍了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餐厅……
⑦正当我拍完豪华温馨的“星期五餐厅”的时候,突然发现坐在豪华餐厅里喝着饮料的两个少女竟是那么脸熟;再仔细一看,天哪,那两个悠悠喝着饮料的少女就是刚才向我推销玫瑰的卖花女,头上依然滑稽地戴着只有幼儿园小朋友才喜欢戴的鲜花头饰。
⑧这一发现,顿时就使我兴奋起来。我连忙走进去跟她们攀谈起来:“你们怎么像小孩似地戴着鲜花头饰?”“这样不是更加引人注目吗?”“你们的玫瑰花卖完了?”“卖完了”。“赚了多少钱?”“我赚了一百多。”“我赚了八十多”。两个少女争先恐后地向我报告着卖花的成果,就像学生向他们的老师报告自己的优秀成绩。我朝她们各自的桌面看了看,她们各点了一杯咖啡、一份冰淇淋和一些吃食。算一算价钱,按照“星期五餐厅”的高档收费,我估计,她们今天的卖花所得,已经所剩无几。
⑨我疑惑了,我问:“从报上获悉,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有个女中学生,靠课余卖花支撑起了一个发生了不幸而生活艰难的家。你们到衡山路卖花,难道也是为了贴补家用?……”“才不是呢!”那两个少女没听我说完就“咯咯咯”笑起来。也许是怕我误解了她们的卖花动机,笑完,她们竟tāotāo不绝地叙述起来:“卖花的目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纯粹是为了赚钱,而我们不是。我们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我们觉得衡山路很有味道,喜欢到这里来看看。但光是看看似乎缺少点深度,能够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才有意思呢?所以我们选择了卖花。我们到文化广场鲜花市场低价批发了一些玫瑰,然后到衡山路来高价出售,觉得非常有劲。我们一边卖花一边游览衡山路,赚了钱还可以找个有情调的地方消费消费。你看,这不是一举几得吗?” 她们说完,一口喝完咖啡,买单;然后出门拦了一辆出租车,潇洒地扬手而去……
⑩衡山路的夜景朦朦胧胧,神秘而迷人。看着出租车威风地远去,我不禁思绪万千: 现今的中学生真不简单,卖花还卖出了这么多名堂!但是不管怎么说,她们的出现,确实使神秘而迷人的衡山路变得愈加幽雅温馨,愈加美丽可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tāotāo不绝 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至第⑩段作者的心情经历了由__________→__________→疑惑→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3)、 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4)、第⑩段“这么多名堂”具体指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5)、对第⑩段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个唱的很清秀,穿得也很清纯的卖花少女与美丽的衡山路相得益彰。 B、两个重点中学学生的青春活泼、热情开朗衬托了衡山路的神秘迷人。 C、两个中学生对生 活有独特的理解,并用行动参与其中让衡山路更有味道。 D、哼上路的异国情调、神秘迷人让原本就清秀的两个少女更加美丽可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为人间谋天上事
                                                                                        ——从“嫦娥”三号的民用谈起
        ①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嫦娥三号工程凝聚了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是参研参试人员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的结果。在为嫦娥和玉兔叫好的同时,性急的公众想知道的是: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②事实上,在嫦娥携玉兔奔月之前,我们的生活中就已经有了它们若隐若现的倩影了!
      ③如今正是冬季,当你由寒冷的户外进入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时,会感受到阵阵怡人的暖意。而郭公庄站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的正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由该厂研制的两相流体回路就是嫦娥三号热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中央空调一样的作用,帮助嫦娥三号度过酷热的月昼和极寒的月夜。正是在航天热控技术的基础上,该厂形成了“神舟北极”高效集成冷冻站产品,与传统冷冻站相比,年均运行效率可提高20%到50%,占地面积至少节省1/3,现场建设周期缩短4/5,且维修运输方便,使用寿命延长,可大幅降低系统运行、维护难度和费用,充分体现建筑节能。目前,“神舟北极”已在二十多个省自治区市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范围也早已从轨道交通领域扩展到所有的民用建筑领域。
        ④已经民用的不仅有嫦娥的空调技术,还有嫦娥的动力技术。
        ⑤“嫦娥三号”被长征火箭顺利推上太空,其中就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提供的各种类型几十台发动机的贡献。这些高科技含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经过成果转化后,已深入你我身边。
        ⑥治理雾霾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煤化工、炼油厂及天然气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硫,火电厂、水泥窑炉等排出的烟气含有硝,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航天六院利用发动机燃烧技术,研制出硫回收、脱硝的成套工艺技术及装备,有效地控制了硫磺、硝等有害物质向大气排放。六院还利用燃烧技术研制出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让火力发电中煤炭焚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不但不再污染土壤和大气,还能变为氧化铝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⑦火箭发动机核心装置是涡轮泵,六院利用涡轮泵技术研制出的森警式消防泵,只要一个人背着就可以高效率灭火,小巧、轻便,能及时防止森林小火酿成大灾。
        ⑧从发动机燃料中提取出来的比久,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矮化植株、抑制枝叶的疯长,让更多的营养用到花、果上,使花生、土豆长得更大。应用到花卉上,也使花朵更加繁盛美丽。
       ⑨发动机研制中的仿真技术,已被用来开发出智能供水泵站监控技术,能够监控自来水的流质、流量,及时诊断自来水的供应系统,及时发现二次污染、爆管等故障,控制前端,防止自来水污染与浪费,让百姓生活更正常、方便。
       ⑩利用火箭发动机上的流体控制技术,已研制出气垫悬浮运输系统,在汽车、飞机制造的组装过程中,发挥了重型产品搬运的作用,提高了组装的效率和精度。
       ⑪以上案例只是嫦娥三号技术用于民间的九牛一毛。青天有月来几时,无限风光在太空。中国,加油!
                                                                                                                                                          (选自2014年1月8日《经济日报》,有删改。作者余慧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半封介绍信

刘洪林

ㅤㅤ①村主任坐在屋里给社员们记工分,有人进来找他,还递上一页介绍信说:“村主任,我叫宋长河,是咱们东胜村的人,今年退伍回乡,这是我的介绍信。”村主任接过介绍信,看见上面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内容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东胜村委会;今有我部伤残军人宋长河退伍返乡,请妥善安置。”落款是一个部队的番号,上面还盖着通红的大印。他连忙抬头仔细打量宋长河,只见他五官端正,两腿没有毛病,只有左袖管耷拉着。村主任问清楚他的情况,先给他安排住处:“你父母都去世了,你姐姐也出嫁了,村西头还有两间空房子,你就先住在那里吧。”

ㅤㅤ②东胜村是个小村子,宋长河安顿下来后,也跟社员们一样来上工,村主任照顾他:“你就一只手,干不了重活,就负责赶牛车吧。”

ㅤㅤ③宋长河仅凭一只手,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村里人没见宋长河有过愁事儿,他整天乐呵呵地赶着牛车,不是往牲口圈里垫土,就是从牲口圈里往外拉粪,要么就去拉柴火、运杂货。村主任让他只管赶车,派个老孙头跟他搭档,负责装车和却车。宋长河是个很勤快的人,常用一只手留着老孙头一起干活。一个残疾人,一个老头儿,一头老黄牛,整天忙个不停,很快就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放学的孩子们在路上遇见他们,都爱爬到牛车上去嬉笑打闹,宋长河从来不呵斥他们。淘气的孩子一边扯住他的空袖子拧来拧去,一边歪着脑袋问他:“你就剩下一只手,还能打枪吗?”他把手里的鞭杆子抬起来,一边向远处瞄准一边说:“能打!我能赶车,就能打枪!”闲下来的时候,他经常独自坐在河堤上,双默地望着河里的流水,眼神一会儿明亮,一会儿又模糊不清了。

ㅤㅤ④村里的孩子们又淘气又贪玩,越是危险的游戏他们玩得越来越过瘾。村西头有个废弃的砖窑,旁边还有个木柴垛,足有五米多高,都是村里修剪树木时,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粗细不等的木棍堆起来的,专门留给豆腐坊的马师傅烧火做豆腐。宋长河隔三岔五就赶着牛车给马师傅拉木柴,负责装车的老孙头,总是从木柴垛的中间往外抽木柴,抽来抽去就把木柴垛掏出个大窟隆。这天,宋长河又赶着牛车去拉木柴,看见一群孩子分成两伙儿在砖窑上玩“攻城”游戏。一群孩子把砖窑当城堡守着,另一群孩子手持各种自制的“武器”攻打城堡,但久攻不下。有个稍大点的孩子想出个好主意:“咱们爬上木柴垛,从上面往里扔土疙瘩。”孩子们早就玩疯了,他们爬上木柴垛,在上面蹦跳着扔土疙瘩,宋长河赶紧提醒他们:“快下来,上面危险!”玩疯了的孩子们根本不听招呼。尽管木柴横七竖八地叉在一起,垛顶上还堆了几十厘米的粗树枝,那也禁不住孩子们这样蹦跳,很快木柴垛就被蹦塌了。一旁的宋长河一个箭步跑过去,单手使劲托住木柴垛。老孙头赶紧把他们从上面接下来。塌到半截的木柴垛死死压住宋长河。体力不支的他抽不开身,没坚持多久,轰隆一声就被重重地压在里面。

ㅤㅤ⑤尖尖的树枝扎进宋长河的胳膊、后背和腰上,有一根还扎进肺里。村主任闻讯赶过来,连忙吩咐人套马车送他去县医院。宋长河拦住他,指着墙角的木箱子喘着粗气说:“村主任,你打开木箱子,里面有个小包裹,等我不行了、把我和它一起埋了吧。”村主任从箱子里拿出那个小包裹,疑惑地打开,里面包着一个信封和九枚军功章。村主任看见信封上写着“介绍信”三个字,那字迹似曾相识,顿时就愣住了。除了宋长河之前给他的那页介绍信外,信封里面竟然还有一页,上面写着:

ㅤㅤ⑥宋长河同志于1942年参加抗日联军,历任排长、副连长和连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九次战功,因伤愈后不愿意给组织上添麻烦,坚决申请退伍返乡……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6月27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铁凝

①2007年1月29日晚,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保姆开门后,杨绛先生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盐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②杨绛先生起居十分有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信仰。

③1978年6月15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④2013年春节前,我和我家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2014年4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是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事隔一年多了,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105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⑤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椴树花开

    ①在长白山区,每当仲夏时节,碧绿如海的天然混交林间,会飘来一团团洁白的“云朵”。那“云朵”形态各异,连绵成片。从空中望去,宛如绿海中涌起的一簇簇浪花。

     ②“椴树花开哟一片片白/养蜂的哥哥进山来/肩挑蜂箱颤悠悠/踏香寻蜜云天外……”歌声从远方山巅一座瞭望塔中飞出,携着缕缕芬芳,在浩瀚林海中悠悠飞翔。唱歌的人是护林员老逢(páng)。几十年了,每到此时他就唱这首歌,像是在传递一种信号,告诉人们:椴树花开了。

    ③老逢学会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出头。当年林业局文工团来林场演出,有位女演员演唱了这首歌,他听着好听,就跟人家要了词曲。再请学校的音乐老师教他,只用三个晚上就学会了。

    ④老逢的工作岗位就在山巅上那座高高的防火瞭望塔上。一副望远镜,一部报话机,一本工作日志。几十年斗转星移,他就在这里默默守望。每当他站在塔上,俯瞰脚下碧波荡漾的万顷林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歌曲。歌声让他排遣孤独寂寞,那些记忆随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⑤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在林场小工队,是一名采伐油锯手。一天,场长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当防火护林员。说老护林员要退休了,得找个接替他的人。这个工作有三点必须做到:一要责任心强;二要耐得住寂寞;三是每天上下班得走二十多公里山路。他听了,一口答应,很快就到了新岗位。

    ⑥起初,他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意思。每天站在瞭望塔上,朝迎旭日,晚送夕阳,近观草木青翠,远望山峦叠嶂,时见瘴狍出没,偶闻鹿鸣呦呦。可时间一久,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枯燥寂寞渐渐袭来,让人难忍。这时他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不简单,才明白,场里那些跟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来这个岗位。

    ⑦就在老逢来当护林员的第二年,也是在椴树花开的时候,一天下班往家走的路上,他看见一对夫妻在小火车道旁忙着搬运放置蜂箱。一个人在山上寂寞久了,见着人就想主动搭讪。

    ⑧“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⑨“江苏。”

    ⑩“为了赶椴树花季?”

    ⑪“可不是吗?就这么二十多天,一耽误就是一年。”

    ⑫老逢上下班都从这里路过,从此每天都跟他们聊上几句。日子久了,便成了朋友。得知那男的姓佟,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让奶奶带着。

    ⑬老逢常从家里带点自产的蔬菜送给他们。他们也会把舍不得吃的家乡土特产送给老逢。一来二去,彼此的交往越来越深。

    ⑭老逢问老佟:“南方一年四季,什么时候都有花开,你为啥非要千里迢迢跑到东北来,赶这茬椴树花呢?”

    ⑮老佟说:“因为长白山的椴树蜜稀少,珍贵,营养价值高,值钱。”

    ⑯“可江苏到这几千公里,火车汽车倒来倒去,收入够得上折腾吗?”

    ⑰“够得上。不然,我们就不来了。”

    ⑱那些年,老佟夫妇像候鸟一样如期而来。来时给老逢捎些稀罕的土特产:返时老逢送他们些自己采的蘑菇、松子。

    ⑲可是,随着天然林的不断砍伐减少,老佟夫妇有些年没来了。问其原因,说是椴树少了。树少花就少,花少蜜就少,不够折腾了。这让老逢很难过。不只是因为老朋友不能如期见面,更为椴树的逐年减少而焦虑。他清楚,椴树是稀有树种,在森林生态中价值独特。

    ⑳后来,有好消息传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次生林迅速成长,椴树渐渐又繁茂起来。每逢仲夏,盛开的椴树花又如同朵朵白云,在苍翠的绿海间随风飘荡。

    ㉑在老逢临退休的前三年,还是在椴树花开的时节,老佟回来了。这次他没带媳妇,是儿子开着拉蜂箱的卡车陪他来的。老逢问,椴树蜜市场行情怎么样?老佟说,好着呢。最纯的椴树蜜出口一斤能卖五十多元,真正的好货供不应求。

    ㉒老逢退休了,他在防火护林员的岗位上干了三十四年,所分管的片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他心爱的山林。

    ㉓老逢退休时,老佟对他说,只要有椴树开花,我就会再来。来看你,看你曾经保护过的这片山林,咱老哥俩一同去采集最纯最好的椴树蜜……

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

海男

    城里的中老年人都喜欢晒太阳,是啊,露天庭院中都有藤蔓下的一把把旧藤椅,父亲用过的那把旧藤椅还在院子里。有时候,一把藤椅的寿命超过了人本身的年轮。弹指间,父亲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了。从前,父亲总喜欢将一把藤椅移到单位的院子里,他摊开报纸,那时间父亲正值中年。他身穿灰色的确良衬衣,慢慢地将报纸摊开在膝头。他手里拿着一支蓝色圆珠笔,凡被父亲看过的报纸,都会留下圆珠笔画过的痕迹。

    坐在藤椅上看报的父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随同时光飞逝,那把藤椅被母亲迁往了省城,最后迁往了我的小书房,我坐在藤椅上读书写作,仿佛父亲并没有离世:我又听见了父亲在滇西小县城将藤椅移动的声音,他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让藤椅寻找到阳光,那冬日午后的阳光,父亲从包里掏出一盒火柴,用手指划火柴棍时,阳光也过来了。

    晒着太阳的中老年人们,看上去平静而满足。我更喜欢衣物从晾晒杆上铺平拉直的时刻,一生中总会搬迁几次住宅,我最注重的是晒衣杆……从少女时代我就跟随母亲将手洗衣物晒在铁丝上,那时候,铁丝拴在两棵树之间,就是稳定的晒衣绳子了。

    每次晒过太阳后的衣服,从铁丝上收回到怀中时,母亲便忍不住低头,这最初是母亲的习惯,那时候,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到母亲的双肩头,但看见母亲将衣服收到怀中低下头时,感觉到母亲在嗅什么?好奇心上升,母亲看着我们说道,太阳晒过的衣服有一种太阳的味道,哦,太阳也有味道吗?太阳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母亲将衣物交给我,又去收床单了。

    晒着太阳看报纸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这就是命运吧,母亲九十多岁了,她比父亲整整多活了三十多年。

    母亲抗拒各种拐杖,而我们却总是会在旅途中给她带来拐杖。有一天,那是在哀牢山中部,我们刚走完了一座原始森林,身心已很疲惫,我刚把一根在路上随便找到的松木拐杖放下,说真的,树林里有许多天然的手杖,只须稍为修整,就可以撑在手中了。如果不是拐杖的故事,我早就忘却了这段人生。A人,总是边走边看,以此让自己能活出自己的风范。母亲大约是在八十九岁的那一年用上拐杖的,她之前的拒绝消失了,因为这一年她的腿突然就虚弱了。B其实,人生多数时间,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无常和虚弱,这才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在哀牢山的中部,当我们几个人走出身后的原始森林时,我突然看见了一根奇异的手杖,那是一根黑色的檀香木手杖,相隔几米,我就闻到了黑檀香木的奇香。我想把它带给母亲,因为母亲年岁已高,之前,尽管母亲拒绝手杖,但我知道,这根手杖带回去,母亲会有用处的。果然,几天以后,我将留有我手纹的黑檀木手杖带到母亲身边时,她没有再拒绝,面对岁月,她已经开始妥协,并试着开始撑起了手杖,她说,有了手杖就不害怕头晕了。

    母亲撑着手杖的岁月开始了,她一生都喜欢太阳。从青年到中年时代,母亲每天都奔向太阳,尽管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照耀着通向乡村的小路。作为农艺师的母亲春夏秋冬都戴着一顶箴竹编织的宽边帽子,既可以遮挡夏季的烈日和暴雨,也可以挡住高原上最强烈的紫外光线。母亲在光热和雨季不断交织变化的乡野间走尽了最好的年华。

    当母亲晒着太阳时,她又像父亲一样开始看报纸。母亲的眼睛不戴老花镜,竟然在九十多岁以后,仍然能读晚报,这是一个让我欣美的现象。当我一次次地从晾衣架上收回被太阳晒干的衣服时,总会想起幼童时代,母亲在两棵树之间拴起来的那根铁丝。母亲每次收衣服时,都会低下头嗅一嗅衣物上留下的阳光。

    太阳掠过了母亲的白发和脸上的表情,总觉得母亲越来越安静,在安静中她像一个孩子 , 最近,母亲有时会混淆很多事情,包括我们的名字,也会遗忘。是的,C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要让身心变得轻盈些,所以上苍让我们有遗忘的能力

    感恩,在这个越来越被高科技所笼罩着的时代,我还能看见九十多岁的母亲仍在阅读晚报,父亲的习惯被母亲延续下去。母亲已经习惯了早餐以后,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晒着初生的太阳读报纸。母亲的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件人生大事。只要母亲活着,我就能每天看天气预报,如果晴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苹果般的祥和的日子。从母亲的身体中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美意,母亲的身体温暖,对于我来说,就是人间的温度。

(2024年10月2日《新民晚报》)

阅读理解

活界碑

①将军来了,刚脱下军装的将军又匆匆踏上了征程。

②这是新疆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下;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二十多年前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③面前的人让将军吃惊不已,没想到他会如此老相,看上去跟自己一样老。面色黑褐,石般质地,满是皱纹如刀刻,从不打理的白发分明是一束燃烧的火,日夜不熄。腰身略显佝偻,但步伐仍旧矫健,精神抖擞,面对将军,格外地兴致勃勃。

④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有他陌生的事物。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

⑤居住的屋,石块垒砌,不大,但牢固,坚不可摧。屋有些年份了,一次次发黑,又一次次刷白,在荒原上格外醒目。荒凉已属于过去,如今有绿草荫荫,似一张略显破损的绿毯向四方铺陈。环屋而立的是树,一排排,一行行,个个精干,像严阵以待的士兵。

⑥最夺目的是屋门正前方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没有停歇地飘扬。旗杆是一棵削枝去叶的树干,下接大地,上顶蓝天,不够光滑,不够笔直,但绝对直立向上。何止是旗杆,还是卓越的指挥官,四面八方的树木草茎随时听从号令,向她看齐。

⑦有草了,在原先风卷砂土扬的荒原上,虽不茂盛稠密,毕竟是有了斑斑驳驳。男人指着那些草说,种的,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我有的是时间是干劲,它耗不过我。有树了,稀稀拉拉,像针,插在地上,偶尔会成排。男人说,种树更难。水,我舍不得喝,一口口喂给它。搬石头围成圈,天天守着它,它不敢不活,不活就对不起我了。

⑧将军有新的发现,这里或那里,同样是树是草,长在那一块范围的是一个国旗的形状,另一块是党徽的形状,又一块是八一的形状。平原广阔平坦,土黄草青树绿,站在远处高处瞩目,异常醒目。以将军一生的经历,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也时时可见,可此时的注目,自然而然叠加到根深蒂固的荒凉背景上,心潮涌动,不能自抑。男人不在意,只是嘿嘿地乐,说,反正是植草,是栽树,不如一物多用。让那边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咱中国的地盘,不但我在守,一草一木都在守。

⑨眼前是边境线了,将军看到了界碑。界碑只有一块,可沿着界碑,是一排长长的石头堆出来的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但相互咬合穿插,像无数个人相互握手拥抱,肩腰搂缠,汇聚成强大的壁垒,生根兀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这里最多的是土,仅仅是土,鸡蛋大的鹅卵石都不易发现。男人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花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心思,又是什么样的毅力、斗志和干劲?

⑩它们跟界碑一样,比我尽责多了。男人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关键时候还得靠我。二十来年,劝返制止临界人员上千吧,不多,一年不过五十次,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说到这,男人的自豪又上来了,还有自信。

⑪男人领着将军攀上一个高处,方圆几十公里尽在眼前。石墙、树木、草丛,早已置换了曾经的荒凉,处处生机,无限生机。男人的大手从左指到右,转了一圈,骄傲地对将军说,我官不比你小啊,它们都是我的兵,祖国的兵,白天晚上都在站岗放哨,戍守边疆。当年建制撤销解散,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没愧对您吧?

⑫将军忍不住了,闭了半天的嘴一声干咳,喊出了立正的口令。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将军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的珠光,说,你站好,我给你敬个礼。

⑬这一个军礼,沉重庄严。男人的回礼是颤抖的,礼毕,哽咽着说,我不能陪您终老了,我要在这守下去,死后的骨灰也埋在这些树根下,让树继续长,再壮些直些,陪它们一起往下守。

⑭将军说道:“____”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