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半封介绍信

刘洪林

ㅤㅤ①村主任坐在屋里给社员们记工分,有人进来找他,还递上一页介绍信说:“村主任,我叫宋长河,是咱们东胜村的人,今年退伍回乡,这是我的介绍信。”村主任接过介绍信,看见上面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内容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东胜村委会;今有我部伤残军人宋长河退伍返乡,请妥善安置。”落款是一个部队的番号,上面还盖着通红的大印。他连忙抬头仔细打量宋长河,只见他五官端正,两腿没有毛病,只有左袖管耷拉着。村主任问清楚他的情况,先给他安排住处:“你父母都去世了,你姐姐也出嫁了,村西头还有两间空房子,你就先住在那里吧。”

ㅤㅤ②东胜村是个小村子,宋长河安顿下来后,也跟社员们一样来上工,村主任照顾他:“你就一只手,干不了重活,就负责赶牛车吧。”

ㅤㅤ③宋长河仅凭一只手,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村里人没见宋长河有过愁事儿,他整天乐呵呵地赶着牛车,不是往牲口圈里垫土,就是从牲口圈里往外拉粪,要么就去拉柴火、运杂货。村主任让他只管赶车,派个老孙头跟他搭档,负责装车和却车。宋长河是个很勤快的人,常用一只手留着老孙头一起干活。一个残疾人,一个老头儿,一头老黄牛,整天忙个不停,很快就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放学的孩子们在路上遇见他们,都爱爬到牛车上去嬉笑打闹,宋长河从来不呵斥他们。淘气的孩子一边扯住他的空袖子拧来拧去,一边歪着脑袋问他:“你就剩下一只手,还能打枪吗?”他把手里的鞭杆子抬起来,一边向远处瞄准一边说:“能打!我能赶车,就能打枪!”闲下来的时候,他经常独自坐在河堤上,双默地望着河里的流水,眼神一会儿明亮,一会儿又模糊不清了。

ㅤㅤ④村里的孩子们又淘气又贪玩,越是危险的游戏他们玩得越来越过瘾。村西头有个废弃的砖窑,旁边还有个木柴垛,足有五米多高,都是村里修剪树木时,把砍下来的树枝截成粗细不等的木棍堆起来的,专门留给豆腐坊的马师傅烧火做豆腐。宋长河隔三岔五就赶着牛车给马师傅拉木柴,负责装车的老孙头,总是从木柴垛的中间往外抽木柴,抽来抽去就把木柴垛掏出个大窟隆。这天,宋长河又赶着牛车去拉木柴,看见一群孩子分成两伙儿在砖窑上玩“攻城”游戏。一群孩子把砖窑当城堡守着,另一群孩子手持各种自制的“武器”攻打城堡,但久攻不下。有个稍大点的孩子想出个好主意:“咱们爬上木柴垛,从上面往里扔土疙瘩。”孩子们早就玩疯了,他们爬上木柴垛,在上面蹦跳着扔土疙瘩,宋长河赶紧提醒他们:“快下来,上面危险!”玩疯了的孩子们根本不听招呼。尽管木柴横七竖八地叉在一起,垛顶上还堆了几十厘米的粗树枝,那也禁不住孩子们这样蹦跳,很快木柴垛就被蹦塌了。一旁的宋长河一个箭步跑过去,单手使劲托住木柴垛。老孙头赶紧把他们从上面接下来。塌到半截的木柴垛死死压住宋长河。体力不支的他抽不开身,没坚持多久,轰隆一声就被重重地压在里面。

ㅤㅤ⑤尖尖的树枝扎进宋长河的胳膊、后背和腰上,有一根还扎进肺里。村主任闻讯赶过来,连忙吩咐人套马车送他去县医院。宋长河拦住他,指着墙角的木箱子喘着粗气说:“村主任,你打开木箱子,里面有个小包裹,等我不行了、把我和它一起埋了吧。”村主任从箱子里拿出那个小包裹,疑惑地打开,里面包着一个信封和九枚军功章。村主任看见信封上写着“介绍信”三个字,那字迹似曾相识,顿时就愣住了。除了宋长河之前给他的那页介绍信外,信封里面竟然还有一页,上面写着:

ㅤㅤ⑥宋长河同志于1942年参加抗日联军,历任排长、副连长和连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九次战功,因伤愈后不愿意给组织上添麻烦,坚决申请退伍返乡……

(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6月27日,有删改)

(1)、梳理故事情节,概括宋长河的主要经历,完成横线处的内容。

ㅤㅤ宋长河退伍回乡后,持介绍信找东胜村村主任报到;→①;→宋长河伤重,嘱咐村主任将包裹与自己起埋葬;→②

(2)、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

①宋长河仅凭一只手,就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赏析加点词语)

②他把手里的鞭杆子抬起来,一边向远处瞄准一边说:“能打!我能赶车,就能打枪!”(赏析句子)

(3)、宋长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半封介绍信”为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介绍信”也是文章的线索。 B、一个残疾人宋长河,一个老头儿老孙,一头老黄牛,小说抓住人与物的特征,传达出他们的形与神。 C、画波浪线句子表现了宋长河既因自己能活下来而庆幸,又因自己断了一只手而悲伤的矛盾心理。 D、村主任发现信封里面竟然还有另外一半介绍信,情节既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让人回味无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父 亲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会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嗣:“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我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忑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神

毕必成

       ①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刘大川。”“年龄?”“24岁。”“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睛。”

       ②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所,悄悄说:“沃克医生,5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③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是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地喋喋不休!”

       ④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

       ⑤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⑥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⑦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头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⑧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72刀。”

      ⑨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⑩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

      ⑪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儿,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①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悟空挺身在旁,且不朝礼,但侧耳以听金星启奏。金星奏道:“臣领圣旨,已宣妖仙到了。”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众仙卿叫声:“谢恩!”猴王却才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宣文选武选仙卿,看那处少甚官职,着孙悟空去除授。旁边转过武曲星君,启奏道:“天宫里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传旨道:“就除他做个‘弼马温’罢。”众臣叫谢恩,他也只朝上唱个大喏。玉帝又差木德星官送他去御马监到任。

       ……

       ②不觉的半月有余。一朝闲暇,众监官都安排酒席,一则与他接风,一则与他贺喜。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尫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众天丁知他受了仙箓,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③须臾,按落云头,回至花果山上,只见那四健将与各洞妖王,在那里操演兵卒。这猴王厉声高叫道“小的们,老孙来了!”一群猴都来叩头,迎接进洞天深处,请猴王高登宝位,一壁厢办酒接风,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众猴道:“来得好,来得好!大王在这福地洞天之处为王,多少尊重快乐,怎么肯去与他做马夫?”教:“小的们!快办酒来,与大王释闷。”

       ④正饮酒欢会间,有人来报道:“大王,门外有两个独角鬼王,要见大王。”猴王道:“教他进来。”那鬼王整衣跑入洞中,倒身下拜。美猴王问他:“你见我何干?”鬼王道:“久闻大王招贤,无由得见;今见大王授了天箓,得意荣归,特献赭黄袍一件,与大王称庆。肯不弃鄙贱,收纳小人,亦得效犬马之劳。”猴王大喜,将赭黄袍穿起,众等欣然排班朝拜,即将鬼王封为前部总督先锋。鬼王谢恩毕,复启道:“大王在天许久,所授何职?”猴王道:“玉帝轻贤,封我做个什么‘弼马温’!”鬼王听言,又奏道:“大王有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猴王闻说,欢喜不胜,连道几个“好!好!好!”教四健将:“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自此以后,只称我为齐天大圣,不许再称大王。亦可传与各洞妖王,一体知悉。”此不在话下。

(节选自《西游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