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潜浮
        ①小说稿子写出来以后,我找到的第一个读者就是舰队司令。倒不是拍马屁,手头这部反映潜艇部队的东西,得以写成,这位中将确实帮了不少忙,有他说句话,体验生活、采访乃至创作便都遇上了绿灯。其实,他并不是对我情有独钟,钟情的是他钻了二十多年的潜艇。  
        ②中将破例在家里给了我一个小时,谈他连夜看完稿子后的看法。昨晚他翻了大半夜的身。老伴在一边表示了对我的不满,于是我非常感动,连忙掏出了笔记本。  
        ③临到谈话结束,司令顺手又翻了翻稿子,再合上,看一眼而后不经意地问:就用这个标题?我点了点头。对这个题目我是非常得意的——《沉浮的国土》,拿这个来比我们的潜艇,最贴切不过了。 我提个建议,能不能把这个沉字改成潜字?司令依旧是随意说说。 
        ④我没有吱声,想了一会儿,说:我觉得还是用沉字好。
        ⑤ 潜字也不错,让人一下子看出写潜艇的。‛
        ⑥我沉默着。大概是见我没有点头,他又说:我这只是参考意见,还是你们作家定吧。 
        ⑦我也赶紧说:我回去一定认真考虑首长的指示。 
        ⑧不是指示,是意见,仅供参考。司令更正道。
        ⑨话虽这样说,回去后我还是费心思琢磨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沉字比潜字好。首先潜浮不符合一般读者的语言习惯,拗口。用‚沉‛字感觉上比较凝重,不仅表现了潜艇的运行状态,也喻示了新中国潜艇事业的坎坷历程。换了潜,是可以很快让人明白写的是潜艇生活,但这恰恰是小说题目的大忌,没有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自然失去了应有的诱惑力。而且文学味和作品气势也要受到影响。   
        ⑩我把自己的意见给出版社的编辑说了,他也有同感,还说:要是真依他改了,没准书的征订数要下降。看来,只能用原来的题目。可是,司令那儿怎么交代呢。编辑笑了:你也真是个实在人,你以为他那么大一个司令整天闲着没事,老是惦着你这个题目呢?他那样说,不过是表示一下对创作的关心,再则,也显示一下他在这方面不是外行罢了,这种事兄弟见得多了。你放心好了,他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文学上就比你差远了。 
        ⑪于是我有些脸红,觉得自己过于自作多情了。是呀,一个舰队那么多兵那么多舰艇,每天有多少事他都忙不过来,哪里还会有空惦记着我这本书的题目?退一万步,即使他果真还记得,不改也没什么了不得,他不是说仅供参考吗?原来还想多让几个人看看提提意见,算了吧。就这样,稿子进了印刷厂。 
        ⑫大概是半个月之后,编辑突然来电话,说小说的题目变了,沉字改成了潜字。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原来,司令亲自给出版社的头头打了一个电话,就是为题目上的那个沉字。他依旧是提出了那个参考意见。可是社里却不敢不认真地‚参考‛,马上通知改变书名。 
        ⑬我不由倒吸一口凉气,没想到这老头子会在这件事上较上劲,何苦呢?这么大的首长,这样干未免有些太那个了吧?终于我明白了:他开了口,我却不尊重他的意见,事情虽小,却确实有个面子问题。只是他这样做…… 
        ⑭我也是个有个性的人,自此再也没去找他。书出来了以后,也没给他送。当然,出版社自然会给他寄的。看着这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我心里总像塞了什么似的。 
        ⑮半年后,一位潜艇艇长到北京出差,顺便来看看我。他说那本书他们都看了,都反映说不错。还说,他们的老首长,舰队司令都说这个作家怎么不见了,连书也不送一本来。首长惦着你,你有机会到舰队去看看他。他说。 
        ⑯他这么一讲,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就把改题目的事讲了出来。  
        ⑰当然是用潜了。你知道不知道,自从一次潜艇触礁下沉后,潜艇兵都不再说沉字,就像舰艇兵吃鱼时不说翻过来、航空兵不说一路顺风一样。舰长说。   
        ⑱我一愣,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幸好没用那个沉字!  
        ⑲他怎么不跟我讲明呢?‛
        ⑳你也不想想,这些忌讳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那么大的首长,怎么能说呢?‛ 

(1)、 请概括相关内容,填在划线处
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司令提出将题目中的“沉”改为 “潜” ——→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编辑与我有同感,打消了我的顾虑 —— →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司令的做法使我心里很不舒服 —  →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 《沉浮的国土》这个题目的“文学味”(第⑨段画线词)具体体现在哪里?

(3)、 将第⑪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4)、 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第⒅段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___的心理?
②听了第⒇段艇长的话,“我”又会想些什么?

(5)、对于司令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司令性格固执,对潜艇和海军,情有独钟。 B、司令执着较真,体察官兵心声,令人尊敬。 C、司令爱憎分明,维护海军声誉,树立威信。 D、司令和蔼可亲,能够宽容他人,深受爱戴。
(6)、司令想为自己的后半生写一部自传,确定的书名是《游泳》。能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司令说“游泳”二字是有出处的,出自《岳阳楼记》中的“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

②请你为司令的自传《游泳》再加一个副标题。
③司令在自传中打算详细写一写那次潜艇触礁下沉的事,引来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不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种认为应该写,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现代文阅读。

“张骞优选”和“郑和海淘”

①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100多人从甘肃,向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出发。没过几年,他便带着团队再度出访,随身携带的还有无数丝绸铜器。

②张骞的两次出访,让西域各国直至中亚腹地都了解了大汉王朝的存在,沿线各国百姓也基于这两次出访,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商贸交流。19世纪末,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地理学家为这条基于张骞探访而打开的商贸交易通道取名“丝绸之路”,这便是“张骞优选”的来源。

③时间线往后再拨1000多年,来到1405年,明成祖让郑和率领240艘庞大海船和2.4万多名海员,走海路对其他国进行拜访。

④郑和领命出访各国,自然不是贩卖蔬菜,他的目标是建立友好邦交,让尽可能多的国家认识遥远东方了不得的大明王朝。

⑤16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来到广州。他们带着做生意的目的,将从各大陆新收集的瓜果蔬菜、金银财宝与本地港口商人进行交换。随后的几百年,荷兰、英国、德国、美国的船只陆续到达。因为他们的“生活驻扎”,中国土地上第一次种上了花生、土豆、红薯、番茄、辣椒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的食物。这些食物一开始只是满足他们自己的日常口腹需求,但渐渐地,中国人也看到了这些食物的价值,并伴随着迁徙传播开来……“郑和海淘”由此而来。

⑥显然,张骞和郑和并不是海淘代购菜贩子,他们甚至很可能没有参与过食物优中选精的选品过程,只是在自己跋山涉水的漫长旅途中,创造了一种中西方物种交换的可能。但历史上是否有人为我们的餐桌做过甄选?

⑦应该是有的。

⑧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用味蕾为喜欢的生活方式投票。

⑨比起阿拉伯人最爱的椰枣和地中海人喜欢的莳萝,被德国人带到山东的苹果、番茄,以及由荷兰人带到中国的土豆等作物,则在短短300年里火速占领全中国人的餐桌,成为再看不出原产地的“本土食材”。

⑩你或许发现了,甄选出能够持续稳定进入我们餐桌食材的,既不是张骞,也不是郑和,而是与土地相依相伴五千年的中国老百姓。任何食物,只要被中国老百姓的嘴巴认可,大部分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⑪来自北美的蓝莓,a____,营养丰富,便携,还不脏手,于是我国用了不到20年,成为世界上蓝莓种植面积以及产量最大的国家;来自墨西哥的牛油果b____,脂肪丰富,可“荤”可素,于是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本土牛油果产量超过12万吨,配合秘鲁进口的牛油果,这种几年前大家还不熟悉的水果,已经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东南亚的榴莲c____,仿佛天然乳酪,于是2020年起,在我国海南岛三亚地区已经开启大面积榴莲推广种植,预估不出十年,本土榴莲产量品质就可以媲美越南、马来西亚……

⑫公元前139年出发的那天,张骞大概没想到自己开启的竟是这样一场持续两千多年的饮食交流。中华大地赋予中国人的味蕾经验,不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冲撞、撕扯、擦出火花。从芝麻、大蒜,到榴莲、牛油果,中国人的味蕾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扩充。只要给中国人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大概率能把世界放上餐桌。

(刊载于《意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洒满阳光的晒谷场

洪忠佩

①稻田收割谢幕,便迎来了晒场的开场。

②等母亲用筐箩把稻谷担到晒场时,晒场上已经很热闹了。通常,像担谷这些重体力的事,在村里都是男人做。可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这些活儿就只能落在母亲肩上。

③割禾抢时,晒谷抢天。此刻,村里人一个个在晒场上忙得不亦乐乎。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也不闲着,扛扫帚,扛谷耙。

④一床一床的晒篁①铺展开来,如划了线般整齐。晒篁是篾片编织的,铺开的面积有两块露天电影幕布拼接起来大小。家家户户将筐箩里的稻谷倒在晒蕈上,用谷耙呼啦呼啦地耙开耙匀,整个晒场在阳光下,似是淌金一样。母亲站在晒篁边,一手攥住筒箩②的箩沿,一手使劲拍着箩底,生怕还有稻谷粘在筒箩之中。

⑤晒场在土墩上,地势高于平地。晒场上没有遮挡,即便有草帽遮住头顶上的阳光,也挡不住无处不在的燥热。倚在风车边,我忙不迭地把筐箩倒过来,底朝天,再叠上两只,这样就有了短暂的阴凉处。

⑥午后阳光明晃晃地刺眼。偏偏母亲在这个时候要我和她一起去晒场耙谷翻晒。我晒蒿了,想悄悄溜走,结果被母亲拦住。她抚着我的头说∶ "眼下农忙,你去看看村里哪个小孩不帮父母搭把手?"

⑦看到母亲满头大汗,我没有作声。

⑧尽管民谚说,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但母亲还是交代我用谷耙去翻晒,上午、中午、下午各一次。至于稻谷是否晒得干燥,全凭母亲的经验。接近傍晚时,母亲会从晒箅里抓一小撮稻谷,放在掌心搓一搓,接着拿起一粒放进嘴里,"咔嚓"一声把谷粒咬碎,只见她满意地笑道∶"晒干了,饱满着呢。"

⑨呼呼呼,风车迎风转动。母亲身材瘦小,需要跳起脚尖,才能把链箩里的稻谷倒进风车的漏斗里。风车过滤掉混在稻谷中的稗子与杂质。母亲捶着腰说∶"今年接春接得好,冷浆田里收成好。忙点累点算什么,有收有晒就是好日子。""

⑩蓉色里,炊烟在鳞瓦的屋顶上升起,母亲还要忙着把晒干的稻谷归仓。

⑪这一夜,母亲再辛苦也要炒上一锅谷花。随着灶里的柴火燃起,铁锅的温度升了上来,母亲用木铲铲些稻谷倒在锅里爆炒,像变戏法似的,就有了一锅爆谷花。然后,用竹筛筛去谷壳,加上一勺红著糖,抑或蜂蜜,那种香甜足以让一家老少暖心。

⑫翌日清晨,雾霭在山间缘绕,村里鸡犬相闻,又是一天村庄生活的开始。母亲比啁啾的乌儿还早。她在菜园里已经摘了一篮豆角,说是趁天气晴好赶着去焯水晒。

⑬一个晒场,盛放着一个村庄。在山里村庄,晒场宽阔、平整。一年四季,轮番晒出的,不仅是稻谷,还有油茶籽、豆角、辣椒、黄豆……夜晚,偶尔也有露天电影和戏班登场。乡亲在晒场上一边看戏一边聊天……

⑭一晃,过去好些年了。那些年,田野与晒场不仅磨砺了我的肩膀和耐力,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一那一家一户的炊烟,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⑮梯田中的有机稻谷,金灿灿的,又将迎来一年的丰收季。我仿佛闻到了田野收割的气息,以及稻谷与阳光的味道。刹那间,家乡田野与晒场上经年的往事奔涌而来。母亲笑着说∶"九成开镰,十成进仓。有梦想,就有奔头。"农家田地上的事物,收藏的都是满满的阳光。

(文章有删减)

注∶①晒篁∶农户用于凉晒农产品的竹席。②筐箩∶用竹篾或柳条类枝干编成的一种盛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