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⑴疲倦的时候,往往习惯地想看书,可是如果倦透了,那就大多数书都看不进去,这时候我有最后一招,拿出一本雷杜德的《玫瑰图谱》。立即,恍若走进了一座玫瑰园,心旷神怡,百虑全销。
        ⑵这一天,不知道第几次手捧《玫瑰图谱》,突然想,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其实很好。比如这位法国画家雷杜德,他一生就是画花,尤其是玫瑰。任凭法国大革命、政权更迭,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管画他的玫瑰,整整二十年,以一种“将强烈的审美加入严格的学术和科学中的独特绘画风格”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成就了《玫瑰图谱》。他本人因此被称作“花卉画中的拉斐尔”、“玫瑰大师”、“玫瑰绘画之父”,这本图谱被誉称为“最优雅的学术,最美丽的研究”、“玫瑰圣经”,在此后的180年里,以各种语言和版本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新的版本芬芳降临人世……雷杜德,他只做了一件事:画玫瑰,但他的玫瑰成了巅峰,无人逾越,甚至不敢生这样的念头。
        ⑶一生做好一件事,真的很了不起。这样在单一、狭小的领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突然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简·奥斯汀。就是那个写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总是关心一家子的女孩子如何出嫁的简·奥斯汀。有人嘲笑她所写的都是小地方的小事情,都是茶杯里的风波,但是,在她那些绝不广阔的世界里所发生的感情事件、择偶标准、生活趣味,那些鲜活的主人公们,是多么有趣、迷人,其中展现的情感世界,和尘俗人间时而搏击时而妥协,更是何等丰富和跌宕起伏。最后的大团圆又是多么善解人意、抚慰人心。
        ⑷简·奥斯汀的作品经久不衰,喜欢简·奥斯汀的人遍布全世界,以至于美国有一部故事片就叫《奥斯汀书会》,说一群她的粉丝成立一个专门讨论她的作品的书会,到了今年还有一部新片叫做《成为简·奥斯汀》。奥斯汀一生写了6部长篇,写的全是男婚女嫁,她就这样一路写了下来,丝毫无意于“突破”或者“转型”。但她的作品被当作了“婚恋圣经”,成为毫无争议的经典,流传至今。
        ⑸一生只好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多么好,多么值得。如此专一,如此宁静,如此恒久,如此完满。
        ⑹如今的许多人,最好身怀十八门技艺,然后同时挖几口井,头顶三四个职务或者身兼五六个身份。如果可以,恨不得将自己大卸八块,分别扔进不同专业的领地里去占个地盘,等而下之的也要卖给不同的老板。还恨不得会土遁术、分身术、离魂术,好同时出现在几个城市,同时干几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是丰富,还是仓促,芜杂,混乱?杂乱无章,心无定所,轰轰烈烈一场乱忙,最后往往所获有限甚至导致身心崩溃。如果是生存所迫倒也可悯,但似乎更多的是出于流行性的浮躁和自身的贪欲和妄念,那就可忧甚至可惊了。
        ⑺在这样的时代和氛围里,格外怀念一种纯粹:自知,自制,心无旁骛,一生只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源源不断。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观点?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文中引述人们对雷杜德和简·奥斯汀的作品的评价,一是“玫瑰圣经”,一是“婚恋圣经”,请细读文章⑵⑷自然段,解释“圣经”的含义?

(3)、本文在转载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标题,分别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和“因为纯粹,所以美”,根据文体特点,你觉得哪个标题更好?请简述理由。

(4)、人生是否应该“只做一件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请结合以下材料中的一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4分)
①作家池莉说: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②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①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②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这些节目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③见字如面,睹物相思。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④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⑤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与草化敌为友》,完成下列各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 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 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⑫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 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⑬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⑭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 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⑮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⑯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答案】

(2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邂逅石榴花作家驿站

王永波

ㅤㅤ①家乡淮安的盐河之畔,碧波轻漾。静谧的午后,我与故友坐于盐河边斑驳石凳之上,电吹管吹奏的旋律悠扬,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帷幕,唤醒沉睡的记忆。就在这时,我不经意间抬头,视线所及之处,尽是那热烈绽放的石榴花,它们似乎如同古代诗人笔下的佳人,穿越千年的风尘,静静地在此等候着我们与她的邂逅。

ㅤㅤ②我细细端详着每一株石榴花,她以一种不加掩饰的傲骨之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形若灯笼,又似佳人轻解罗裳,每一瓣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花瓣层层叠叠,宛如古代仕女细致折叠的扇面,既精致又不失大气。又似是古代仕女手中半遮面的团扇,既含蓄又奔放。每一朵花都真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红得热烈,却又不失温婉,恰似一树珊瑚映日红,繁星点点绣罗衣。

ㅤㅤ③石榴花的色彩,应该说是夏日里最炽烈的诗篇。那红,不是轻描淡写的桃红,亦非深沉内敛的酒红,而是如火如荼、直击人心的石榴红。这红,犹如“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生机勃勃,仿佛是大自然中最绚丽的一抹,宣告着盛夏的到来,让人不禁想起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ㅤㅤ④石榴花的味道,虽不及果实的酸甜诱人,却自有一番清雅的芬芳,不似玫瑰那般浓烈,也不像茉莉那样清淡,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如同老友重逢时那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温馨而又熟悉。微风吹过,隐约间仿佛能捕捉到一丝丝青涩与芬芳,那是大自然对春日告别的呢喃,也是对夏日来临的预告。这香气,似乎在诉说着“花香不在多,一缕足矣”的人生哲理,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淡然。

ㅤㅤ⑤石榴花不仅美在形、色、味,更贵在其生长与用途之中蕴含的生命哲学。你看她不择地而生,无论是贫瘠的山野还是繁华的市井,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在盐河水的滋养下的石榴花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正如古人云:“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ㅤㅤ⑥石榴花凋谢后,结出的果实更是甘甜多汁,象征着历经风雨后的甜美收获。就连现代,石榴花的形象也频繁出现在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勇敢追求生活的热烈与多彩。

ㅤㅤ⑦此刻,与故友对坐,电吹管的旋律与榴花的绚烂交织,望着这一树繁花我不禁思考,石榴花何尝不是人生的缩影?她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坚韧不拔,绽放自我,即便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要努力盛开,因为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岁月辜负。正如石榴花终会结果,人生中的每一次坚持与付出,也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季节。正如古诗所言:“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ㅤㅤ⑧榴花照水疑是火,岁月如歌共徜徉。在盐河之畔的这场偶遇,不仅仅是与石榴花的邂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与自省。电吹管的乐音将渐渐远去,但石榴花的美丽与她所启示我们的人生哲理,却如同盐河之水,悠悠流淌在心间,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

(选自《作家驿站》

2024.

6.6,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郑振铎

①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

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④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⑤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⑥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⑦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⑧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⑨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⑩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⑪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⑫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⑬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⑭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⑮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⑯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⑱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⑲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⑳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㉑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㉒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㉓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