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语文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飞吧,海鸥》同步练习

课外阅读

大母鸡

       我酷爱养鸡,家里养了六只母鸡,其中一只大母鸡又大又肥,全身披着黄羽毛,头上有一顶红色的小冠子,真神气。

       大母鸡吃刁横又霸道。有一次,我拿了一把米来喂它们,大母鸡首先在我面前咕咕地叫,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快来喂我吧!真把我饿死了。”我对它说:“就你(tān niàn)吃!”我把米放进食槽里,大母鸡就张开它的大翅膀扑向食槽,还专门找大颗的米吃,其他的母鸡吃得咕咕直叫,只好吃它刨出来的碎米,有一只黄母鸡不服气,就悄悄地来到食槽,和大母鸡抢着吃,刚抢一口,头部就被大母鸡狠狠地啄了一下,吓得那只黄母鸡赶紧躲到一边去了。其他母鸡再也不敢抢食槽里的食了,只得乖乖地吃大母鸡刨出来的碎米。

       大母鸡还喜欢打(dǔn dùn)。它打盹时还很讲究,先用(zhuǎ zhǎo)子“刷、刷”地在地上(bā pá)个坑,然后就蹲下来眯上眼睛,把头插进它那大(chì cì)膀下一动也不动,你走过去,它也不怕,还是打自己的盹。

       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只大母鸡,因为它每天下一个蛋,比其他鸡下得多。它下蛋时先吃得饱饱的,然后就安安稳稳地卧在窝里,忽然它浑身哆嗦起来,顿时它的羽毛竖了起来,样子忐忑不安,不一会儿,它就站起来。我走近一看,鸡窝里已经有一个蛋了,一拿起来,热乎乎的,我把蛋取走后,赶紧抓一把米喂它。大母鸡一边吃一边“咯咯”地叫,好象在说:“我下蛋了!我下蛋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忐忑不安

②酷爱

(2)、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tān niàn)吃      打(dǔn dùn)     (zhuǎ zhǎo)子

(bā pá)个坑        (chì cì)膀

(3)、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  , 表达了“我”对大母鸡的  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墙上的咖啡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附近威尼斯海滩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在我们旁边那张桌子上坐下。

    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墙上。他们喝了两杯咖啡,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在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一杯咖啡”。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

    几天后,我们又有机会去这家咖啡店,当我们正在享受咖啡时,进来一个人。来者的衣着与这家咖啡店的档次和气氛都极不协调。一看就是个穷人,他座下来,看看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一杯咖啡。

    那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到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摘下一张纸,

    扔进了纸篓。此时,真相大白,当地居民对穷人的尊重让我们感动。

    咖啡_______不是社会的基本需求,_______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享受任何美好的东西时,也许我们都应该想到别人,有些人_______也喜欢这样的东西,_______无力支付。

    再说说那位服务生,他在为那个穷人服务时一直都面带笑容。而那个穷人,他进来时无需不顾尊严,讨要一杯咖啡,他只需看看墙上。

    那面墙传递温暖,维护尊严,感受爱。我记住了那面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比头高

    常记起,父亲发脾气的样子:眼睛直直地瞪着你,高声数落。在我顶嘴拒不认错的时候,他甚至会粗鲁地攥紧老拳,连眉毛都竖起来,样子可怕极了。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面对盛怒的父亲,我伤心又沮丧。我默不作声,心里却在说:不要再像管小孩一样管我!

    那时对生活、对工作都有许多自以为得意的想法。我讨厌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父亲给我的“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这类的评价chī之以鼻。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家人,我拥有许多听众,我的同学、同事和新交的朋友都愿意听我演讲。我眉飞色舞地对家人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演讲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艺术,拥有听众就拥有成功。”父亲朝我一瞥:“这么说,你的知音可多了?”我更加得意起来:“那还用说,当然啦!”我热情地等着父亲更热烈的赞扬。

    可是我想错了,我抬头看见坐在对面的父亲正一脸怒气地盯着我,眉头拧起来,脸绷得紧紧的,筷子放到一边,我感到惊愕,避开父亲的目光,自言自语地轻声说:“我哪儿说错了吗?”

    “你以为你很对?”父亲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你对个屁!”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不,我是对的。不对的是你这么粗鲁,这么简单,这么不理解人,你真让我受够了!”

    “闭嘴!”父亲的手似乎有些颤抖,他腾地站起来,挥着胳膊大声命令我,“把手举起来!”

    我无法理解他,觉得他非常可笑。家里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母亲也附和着叫我把手举起来。我再也咽不下这口气,拔腿走出房间。

    父亲在我身后大喊:“给我回来!”

    可我没有听,我想以出去迫使他明白他自己的过错。

    然而,①没等我跨出门,就被父亲一把抓住了,他紧紧地握着我的胳膊,使劲让我转身。我看见父亲已经鬓发花白,愤怒使他的脸涨得紫红紫红的。我从对峙中软了下来,让他把我拽回餐桌旁。

    他把我按到椅子上坐下,口气严厉地说:“叫你举手,不服气!你把手举起来,②我要你好好看看手比头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干总是第一重要的。不管你想的有多好,讲的有多好,你都要干,要动手干!夸夸其谈只能一事无成,你难道想做那样的人?”父亲一口气说下来,我看到他眼中泪光闪动……

    手比头高!③父亲的这一席话如同掠过平面的疾风,一下子开启了我的心智。

    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浮躁和浅薄。望着父亲因激动而泪光盈盈的眼,我感受到了他急切而深沉的期盼。④我浑身一热,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对父亲说:“父亲,错怪您了,其实我不知道错怪了您多少回!”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这样的中国人

    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出身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的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感到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荣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咳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徵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徵因。

    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申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徵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课内阅读。

带刺的朋友

    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我非常惊讶,赶忙贴到墙根,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是猫,还是别的什么?”我暗暗地猜测着。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辟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刺猬吗?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阅读理解

古井

    ①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两口井的井沿是一样的,用一块青石凿穿而成,呈正六角形,下部略大,其中一面刻有几行阴文,记载某年某月所掘。井台呈方形,条石铺成,向一边微微倾斜,这低的一面,人不常走的边上,便生起一片片绿黑色的厚苔藓。

    ②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井壁是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砌成的,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着。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时,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有一次我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只觉阴森森的气息袭上来,身边升起凉飕飕的寒气,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感,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③高地的古井井台上有个石盆,盆壁是那么粗糙,而盆里面光光滑滑的。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下午,还有比我们更小的稚童,脱得光溜溜的,挤坐在石盆里,叫母亲吊起井水冲到他们身上,个个快活地拍打着水花,高兴得大喊大叫。

    ④平地的古井水面高,大人俯身井沿伸手便能用勺子舀起水来。

    ⑤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上洗衣,手冻得通红,却说不冷。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拿个小吊桶,结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头脸上冲下来,那样冲凉嬉戏。

    ⑥后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把村子周围的树林砍光了,改成了庄稼地。有一年夏天大早,村里人连续汲了几天井水,不但用于人吃,还用于浇地,两口古井终于见底。到第二天水位才回复一点。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⑦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这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吗?井壁卵石上还包着厚厚的碧绿的苔藓吗?还滴答着晶亮的水滴吗?井里的一小圈天水还能映照人的头脸吗?还有在石盆边洗衣的妇女和在石盆里戏水的稚童吗?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我还能看到这两口古井吗?那时,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