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竹》同步练习

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地面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大量工作需要航天员走出密封座舱,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空是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还有微流星体伤害,必须身着舱外活动航天服以保证生命安全,但也不能立即走出密封座舱,因为还要吸纯氧排氮。由于氧气助燃,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密封座舱中一般不用纯氧,而用以氧、氮为主的混合气体。这样,航天员体内便存在大量的氮。这些氮不像氧和二氧化碳那样会与血红蛋白和缓冲物质起化学作用,而是物理地溶解在血液和脂肪组织中。目前,密封座舱中一般采用与地面相同的1个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而舱外活动航天服一般采用210毫米汞柱压力。这样,穿上航天服后,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3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老高,一步能跨出老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 , 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gāng)风(罡风,指强烈的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撅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气。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病毒出能源,成本更低廉

    ①长久以来。人们提到“病毒”二宇难免心生恐惧,在“非典”、“甲流”等致命病毒袭击人类以后,人们更是扣临大敌般的谈病毒而色变。但是,你会想到病毒也能为人类造福吗?美国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利用 M13病毒提取氢能源的设想。

    ②目前,能源公司获得氢燃料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分解水、裂解石油和煤、分解植

物等。但是最环保而且最可持续的方法还是电解水。然而,这也需要有能源分解水获得氢燃料。用传统能源(如石油、火电)来生产,这些能源本身会释放污染物,它们所生产和氢能源就不能算是绿色清洁能源。因此,获得氢能源的最好方法是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分解水。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分解水,然而,太阳能电池木瓜本身造价很高。因此,科学家正在想办法降低氢能源的造价。美国研究人员提出的这种新的设想,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③研究人员是依据植物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制造促进自身生长所需能源的原理来进行氢能源提取的。他们首先从一种细菌中提取名为M13的病毒(这种病毒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然后对这种病毒进行了基因改造,再让它吸附一个催化剂分子氧化铱和一个吸光物质锌卟嘛。吸光物质源源不断地将阳光沿着病毒传递,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病毒充当了太阳能的传输通道,可以把太阳能从吸光物盾传输到催化剂。在催化剂和太阳能的共同作用下,水就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耙氢气进行液化和压缩,就变成了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

    ④比起太阳能电池板分解氢气,用病毒制造氢气的效率提高了4倍。然而,研究人员涉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氢能生产之后。传输太阳能的病毒“通道”从线状变成了团状,就像是一团乱麻,自然不能很好传输太阳能了,氢能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研究人员又想了很多办法来克服这个难题,最终将这些病毒变成凝胶状态封入一个胶囊内。这样,它们就能够保持原有的状态,从而维持了氢能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⑤目前,从水中分离的氢被分成质子和电子。矸究人员正在进行第二步攻关,将这些质子和电子变成氢原子或者氢分子。该研究团队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用来做催化剂的铱昂贵而稀少。他们希望找到更常见、更便宜的特质来替代铱。

    ⑥有关专家袁示,氢能源最终大规模生产可能要靠生物方法,而利用病毒生产氢气是氢能源领域内的重大吉展。我们相信,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一个洁净的氢能湖时代即将到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过年

素心如玉

今天是大年三十。

②夜色如洇染的墨,由淡而浓,一寸一寸地吞噬着光的影子,用墨色装点着整座城市。对面的楼群渐次亮起了灯光,伴随着零零碎碎的爆竹声,黑色的夜空绽开了大片大片五彩的烟花。

③小小的出租屋内,肖云静静地站在窗前,默默地望着绚烂的夜空,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浓浓的失落。

④毕业半年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工作,带给她太多的压力。尽管带她的师父对她很好,同事也都很友善,但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肖云还是感觉各种不适应,无法融入这个陌生的城市。每当夜静之时,她无数次地想起那个生她养她的熟悉的小山村,想自己的父亲母亲、同学朋友。

⑤为了今年的回家过年,她准备了好长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就买好了带给父母的礼物,又和带她的师父打好了招呼,订好了车票,处理好了一切的人事往来。谁知,就在这时,沉寂大半年的新冠病毒突然大面积爆发,疫情再度严重。

⑥她和母亲通了电话,得知家乡的疫情更严重,好多人已经感染,街上几乎看不到人。“云,要不……今年你就别回来了吧……不安全。我和你爸挺好的,家里什么都不缺。”听到母亲的这句话,她的心一点一点地沉下去了。她知道母亲说得对,在这敏感的时期,聚集就意味着传染,既怕被人传染,也怕传染了别人。但她还是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 母亲怎么能不想让她回去?

⑦窗外,盛放的烟花还在持续,热闹着黑色的夜空。屋内,骤然响起的微信铃声拉回了肖云黯然失落的心。点开视频,母亲的笑脸占满了整张手机屏幕,但随即,又挤进了父亲略显苍老的面庞。

⑧“云啊,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啊?”屏幕上,母亲和父亲抢夺着手机的使用权,满是关心的问候,就这么铺满了整间屋子。

⑨“妈,挺好的,你不用担心啊。我……我正在看节目呢。”对母亲的不满刹那间消失殆尽,肖云的眼眶有一瞬的热,眼泪就想挤出来;母亲并没有不管自己,母亲的关心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都能溢出来。

⑩“哦,那就好,那就好……你一个人在外面,别不舍得花钱,该吃就吃,该玩就玩,钱不够了说一声,妈有钱……”

⑪ “知道了妈,我挺好的,真挺好的。这几天加班,单位发三倍的工资呢……”肖云努力让自己笑得灿烂,就像平时在家中面对母亲时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⑫“妈,你们还没吃饭吧,你去忙吧,忙完了咱再视频啊。”

⑬“好好,我去煮饺子啊,该放鞭炮了。云啊,我开着语音,你今年不回来,妈在这边给你过年……哦,你别忘了吃饺子啊。”饺子下锅鞭炮响,这是父母一直保持的习惯,也是独属于年夜饭的仪式。肖云以前总是不理解一个简单的年夜饭,为什么就不能随心随性一些,偏要搞那些繁琐的仪式。但这一刻,她有点明白了。

⑭隔着手机屏幕,对面的声音嘈杂起来,过了一会儿,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劈里啪啦地炸了好久,肖云知道,这是父亲最喜欢的大地红,在远方那个熟悉的院子里,此时一定是通红的一片。父亲说过,这满院的鞭炮纸是不能清扫的,得留到正月初一,取的就是“红红火火”这个意思。

⑮这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肖云的嘴角弯了起来,心中的孤独失落散了许多。她站起身,将桌上那盘早已凉掉的饺子重新热了一下,她知道,放完了鞭炮,父母该吃饺子了,她得陪他们一块吃。果然,手机屏幕动了,画面转换成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一个个如小元宝一般,白生生的,看着都让人流口水。母亲的大嗓门也跟着传了过来:“饺子饺子,团团圆圆,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来,吃饺子,咱一块吃啊。”

⑯肖云夹起一个饺子。超市买来的饺子皮厚,馅料的味道也一般,但她却觉得这次吃到嘴里的饺子格外鲜美。

⑰聊天语音一直开着,肖云可以清晰地听到一屏之隔的父母任何一点细微的声音。饭后照例是看春晚,毋亲照例对春晚没有多大兴趣,一会泡茶,一会拿瓜子,嘴里絮絮叨叨跟她说这说那,一如她在家时一般。父亲照例嫌母亲吵,时不时地和母亲逗嘴,并不时向她告状,也如她在家时一般。肖云破天荒地对喜欢的明星没了兴趣,全部精神集中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

⑱时间在这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悄然滑过。过年的仪式还没完,午夜十二点,父母还要祭祖。父母每年除夕的祭祖是很虔诚的,在供桌上摆放丰盛的饭菜,点燃香烛,然后放鞭炮,跪拜。肖云小时候,也曾和父母一同跪拜的,后来读的书多了,见解也多了,便见不得父母摆供桌点香烛跪拜的行为,斥之为封建迷信。在有一年守岁和父母吵翻后,父母也不再勉强她随着跪拜,她也曾因此得意过很长时间,觉得自己战胜了封建迷信。

⑲可此时,肖云心中充满了期待。除夕祭祖,除了表达对祖先的心意,感恩他们的庇佑,何尝不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自己当年,分明是践踏了父母的一腔思亲孝亲的情怀啊。

⑳她静静地等着,等着那神圣时刻的到来。今夜,她会献上自己最虔诚的跪拜。

(选自2023年1月13日《江山文学网·微型小说频道》,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