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2019-2020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D卷)

课外阅读。

芭 蕉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的茎高达三四米,不分枝,丛生。芭蕉叶大,呈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芭蕉叶的表面呈深绿色,有着对称而又细密、匀称的纹路,光滑得如同打了一层蜡,叶背呈浅绿色,略有粗糙感。入夏,芭蕉的叶丛中便会抽出淡黄色的大花。

    芭蕉的生命力很强。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古以来,芭蕉就以孤独忧愁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她借芭蕉这一意象,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

    芭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捣烂涂抹患处,对消除肿毒有很好的疗效。芭蕉的用途可真大呀!

    我欣赏芭蕉那颀长秀美的身姿,欣赏它那素淡可爱的黄花,更佩服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春天的意味正浓。          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2)、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句。
(3)、这篇短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芭蕉。
(4)、为了强化读者对芭蕉的认识,作者还引用了著名女词人的词句,使全文显得内容丰富。
(5)、作者为什么会欣赏芭蕉?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6)、芭蕉成为古人笔下咏诵的对象,你还知道哪种植物也曾经成为古人的情感寄托?请写出两句与它相关的诗句跟大家分享吧!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和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

    “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应该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

    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阅读理解。

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秋天的长白山,被称为全色的殿堂,可有人问当地的一位老人,今天的长白山和过去的有什么区别吗?老人反问道:“现在的秋天,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吗?”

    198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南坡和西坡遭遇15号台风的自然干扰,导致近一万公顷原始森林的活立木发生大面积倒伏,跨越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林、针叶混交林和岳样林三个森林垂直分布景观带。当时有一种观点,说是100多万立方来的木材,在风倒区不捡出来它要着火,着火谁负责?自那以后,长白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达轰鸣,那片风倒木一根也不剩地被捡走了。

    大山里的野生动物也有它们的生活习性,面对噪音污染,它们用无言和离去表达了抗议。在人们把风倒木捡出大山的几年中,拖拉机、推土机和几千个伐木工人全进去了,土壤结构、幼树幼苗、整个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那么一大片林子光秃秃地再也没有长出一棵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白山的马鹿还有500多头。后来被旅游景点命名为“地下森林”的森林里修了栈道,马鹿在森林中迁徙的路线被阻隔,到2005年再做统计时,长白山森林里马鹿的数量已不到50头。

    从2000年到2005年,曾经有6年的时间里,打松子成了长白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棵棵高大的红松被个人承包。森林里不但有树,也有松鼠和其他很多动物,松子就是它们的食物。如果这些动物的粮食都被我们人类吃了、打了,野生动物靠什么生存?松子也是松树的孩子,松子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树种自身并不能落地生根,它们要靠松鼠把种子吃了排出便,松子才能破壳才能生根成长。松鼠在森林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可是,当人们视松子为发财的来源时,拖拉机、推土机都进了林子。地上捡不够,树上打还不够,为了彻底和快捷,树连枝带头被砍了下来。以往每年9月马鹿生产的时候,它们的动静热闹极了。可当人、车在松子成热的季节也走进林子后,小马鹿的啼哭就听不见了。

    大山里的老人说,现在的长白山还有很多大山,但已经没有了森林,有的只是林子。林子里只有树,森林里却还应该有很多动物的叫声。

自然馈赠话石油

石油妙用无穷

    ①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是重要的燃料来源与工业原料。它有多少用途呢?

    ②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叫作原油。原油一般不能直接使用。人们掌握加工原油的办法,认识石油的秘密,经历了三个阶段。

    ③最初,人们只是用来点灯。在公元三、四世纪,我国玉门一带的人民就已用石油来点灯。直到1745年,人们才懂得用加热分馏的方法,从石油中制取煤油。由于人们开采石油仅仅局限于提炼煤油供照明用,因此那时石油产量很有限。在提炼煤油时,首先得到的是汽油。但汽油不能点灯,见火就猛烈燃烧,人们还不知道它的用途,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废物”成桶成桶地倒进海里。

    ④直到1885年汽车出现,汽油才一下子由废变宝,成为宝贵的液体燃料。随着汽车、螺旋桨飞机、坦克、汽艇、摩托车的大量出现,汽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大量开采石油,从中提取汽油,作为液体燃料。同时,人们还从石油中提取柴油,作为柴油机的燃料,用来开动轮船、拖拉机、内燃机等。后来,人们发明了喷气式飞机,它用航空煤油作为燃料,使煤油也从灯油“改行”成为液体燃料。这样,人们对石油的利用进入了第二阶段——作液体燃料。开采与提炼石油成了重要而又庞大的新兴工业。此外,人们还从石油中提取各种润滑油;石油经过脱蜡制得的石蜡,可用来制造蜡烛、蜡笔、蜡纸等蜡制品;至于炼油后剩下来的固体残渣——沥青,则大量用来铺筑油马路和制造油毛毡。石油的用途越来越多了。

    ⑤在化学工业取得迅速发展以后,人们发现石油中大约含有五百多种化合物。于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对石油进行综合利用,进一步变无用为有用,变少用为多用,石油的利用也进入了第三阶段———作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这种化学工业,称为“石油化学工业”。

    ⑥石油经过化学加工,可以提炼乙烯、丙烯、丁烯等各种化工原料,以及农药、洗衣粉、炸药、糖精、染料、香料等许多重要产品。有人认为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化工产品约有3000种,也有人说5000种,还有人说10000种。究竟是多少,现在无法精确统计,而且这数字每天都在增加之中。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聚宝盆的话,那么石油就是聚宝盆!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对石油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石油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作者:叶永烈   选文有改动 

荷花之谜

盛夏荷花,娇艳盛放。它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花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非也。经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

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械”。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晚间,花瓣关闭,待在温暖的花朵里的昆虫欢悦得很;第二天清晨,荷风送香,身上沾满了花粉的昆虫立即可以起飞,不必先晒太阳(许多昆虫的起飞需要30℃以上的胸廓温度),从而可避免成为敌人的猎物。

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这颗莲子和其他6颗莲子一起是从中国古代一个枯竭的荷塘里被发现的。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是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于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选自《生物奇趣》)

材料三

圣甲虫(节选)

——法布尔

圣甲虫用牙齿挖掘,又用强壮的前腿分拣,不一会儿便搜集了许多有用的材料。接着,它便把有价值的东西统统压到身子下面,用四条细细的后腿不停地搓动,使所有材料黏在一起形成圆圆的小球。劳碌的圣甲虫就这样持续地工作着,食物团眼看大了起来,一开始像个小胡桃,继而又堆得有苹果那么大。我曾见到过有贪吃的小家伙,把球堆到足足有拳头那么大。

完成食物球并不是圣甲虫唯一的工作,这些小虫们总是要①____劳碌,把刚刚完成的杰作运送到合适的地方。于是一趟不那么惬(qiè)意的旅程就此开始了。圣甲虫运送小球的方式很②____。首先,它趴在小球上,用后腿紧紧地抓住球面,接着小心翼翼地使自己的头朝向地面,用两条粗壮的前臂支撑在地面上,开始缓缓地行走。与其说是输送食物,这种倒立行走倒更像是一种滑稽的表演。头朝地,看不到前方的圣甲虫凭着感觉缓缓前行,所以它常常会误入歧(qí)途,踏上险峻得几乎无法攀爬的斜坡,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可圣甲虫的天性中似乎就有着倔强的因子,因此,它从没有任何回避或放弃的念头。它推着沉重的球,小心翼翼地登上陡峭的斜坡。即使是小小的砾石或枯老的草根也能绊住圣甲虫,使它失去重心,与沉重的球一同滚下斜坡。可屡次失败的圣甲虫越战越勇,十次,二十次,无论怎样艰辛,它总是耐着性子,果断地重新来过。许多时候它终究是能够成功地逾越所有的障碍,偶尔会有仅仅凭借自身力量无论如何也无法克服的障碍,小圣甲虫才会迫不得已绕道而行。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