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同,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各文段,回答问题
                                                                                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①那是我人生中苦不堪言的一年,高考落榜的痛苦,让我心灰意冷。我辜负了家人对我的期望,那些日子,我溺在负疚的潮水里,不能自拔。我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却得不到一点回报。
      ②为了让我散心,父亲特意请了假,让我陪他去钓鱼。我还不知道父亲会钓鱼呢,我们来到郊区,看到广阔无边的原野,看到一簇簇野花尽情地绽放,舞动着城市里没有的妖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让大自然的清新暂时吹散我心头的阴翳。
      ③钓鱼的地方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苹果。但那棵果树很高,那些高高在上的苹果,令我只有仰望的份儿。
      ④看我蹲在那里望身后的苹果树,父亲知道我是馋那树上的苹果了。就递给我一根树枝,对我说,蹲着是永远吃不到苹果的,为什么不站起来去试试?
      ⑤我犹豫了一下,但终究还是站了起来,走到那棵树下,拿那根树枝使劲地去够树上的苹果。费了半天劲,终于被我够下来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我捧着它,兴奋地向父亲跑去。
      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父亲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但首先是,你要站直了,只有挺起了腰身,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
      ⑦父亲的话,让我顿开茅塞。是啊,活着,人生就会有种种不容易,正是因为这份不容易,阳光才显得格外耀眼,绿叶才衬得格外鲜嫩。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⑧偶尔会有阴天,或者大雨滂沱。但太阳终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脸。一个合格的人,要像那棵顽强的向日葵那样,不能因为太阳的短暂缺席,就低下仰望的头颅。
      ⑨我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和父亲说了想重读一年的打算,在心底发誓,来年的这个时候,一定会让自己人生的树上,结出一颗闪光耀眼的苹果。
       ⑩ “这才是我的儿子。”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那天,我们父子俩谈了很多,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⑾霞光满天,我们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城,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父亲一条鱼都没有钓到。我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不会吧,你钓鱼的技术不会这么差吧?看回家妈妈怎么笑话你!”
      ⑿父亲挠挠头,不好意思起来。“其实我压根就不会钓鱼,就是想找个借口和你谈谈心。这套渔具是我跟同事借的,也就是来装装样子。你看,早上匆忙,连鱼饵都没带。”
      ⒀我大声地笑着,“爸爸,你告诉了我,要站直了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我也告诉你,要挂上鱼饵才能钓到鱼!”
      ⒁“没关系,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父亲也忍不住大声爽朗地笑着。
      ⒂在晚霞的照耀下,这个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笨蛋老爸”,竟是如此可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养一畦露水

许冬林

       ①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②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入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濛,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③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便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④那时候过暑假,晚上不爱在家里睡觉,而是在平房顶上露宿。堂姐堂哥堂弟,唧唧喳喳的一大群,自带凉席,都来我家的平房顶上睡觉。我们简直成了原始部落,月光为帐,星星为灯,感觉自己就那么睡在天地之间,也像草叶子上的一滴露水。到后半夜,露水重重地下来,裹身的毯子又凉又软,翻个身,贴着堂姐的后背,听她说断断续续的梦话,窃窃想笑。星星在耳边,垂垂欲落,虫声蛙声都已歇了,四下阒寂。满世界,只剩下露水的清凉气息在流散、漫溢。露水里睡着,露水里醒来。清晨下房顶,常看见邻家的瓦楞上结着蛛网,蛛网上也悬挂着露珠,亮晶晶的,在晨风里摇摇欲坠。

       ⑤暑假一过,初秋早晨上学,穿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也是一路蹚着露水去学校。到学校,一双小脚泡得好白,又白又凉,嫩藕一般,脚丫里有草屑和碎小的野花。那时候,常提着凉鞋上学,到了学校后,才下到学校前的池塘边,洗掉脚上的草屑和野花,将一双被露水洗得格外好看的小脚插进凉鞋里。有时不舍得插:是露水让一个乡下小姑娘拥有了一双不为外人知晓的好看的脚。

       ⑥成年之后,庸庸碌碌,在家和单位之间来回折返,过着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式生活。有一日,读《枕草子》里写露水的几句,才想起自己似乎好多年没看见露水了。忙时只顾着抬头往前赶路,快!快!闲时只想饱饱地睡会儿懒觉,起床时,草木上的露水已经遁形。以至以为:露水,是只下在童年的!

       ⑦当然不是。露水一直在下,下在童年,下在乡村,下在有闲情闲趣的人那里。

       ⑧《枕草子》里写露水的笔墨多而有情趣,最爱玩味的是:“我注意到皇后御前的草长得挺高又茂密,遂建议:‘怎么任它长得这么高呀,不会叫人来芟除吗?’没想到,却听见宰相的声音答说:‘故意留着,让它们沾上露,好让皇后娘娘赏览的。’真有意思。”读到这里,我恍然觉得游离多年的一片小魂儿给招回来了。养花种草,不是目的,是为了给一个闲淡的女人去看清晨的露。烽火戏诸侯,裂帛博取美人笑,都不及人家种草来养露水的风雅。

       ⑨我读着《枕草子》,不觉痴想起来。痴想有一天……

       ⑩养一畦露水,在露水里养一个清凉的自己。生命短暂渺小,唯求澄澈晶莹,无尘无染。让美好持续,一如少年时。

(选自《深圳商报》2013年11月5日  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品味生命

曲艳

       ①在绿叶与绿叶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流逝的脚步;在欢笑与欢笑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愉悦的笑靥;在颓废与颓废之间,你可以听到生命由衰的叹息,就这样,生命不断地从我们的指间,我们眼前,我们耳边匆匆溜走!

       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品味生命。

       ③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它的容积是事先确定好了的,容器里无意义的东西多了,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

       ④生命是一条路,这条路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砖石铺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一路闪光。生命在于有一个充实而完美的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有辉煌的结局。

       ⑤生命是五线谱,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有志者,即使在黄昏中,心灵也会洋溢着希望的晨曲。

       ⑥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在天水之间,航行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会经历暴风雨的洗礼,会迎接朝阳彩霞的拥抱。

       ⑦生命,根本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没有这战斗,就不会有胜利!

       ⑧生命最苛刻之处,在于它会死亡。只要有死亡,再长久的生命也显得短暂,辉煌尽头终归是永恒的黑暗。我们每天享受生命,却又每天丧失它。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只好追求它的高度。一切伟大的创造,实际上都暗含着祈祷生命永恒的意图,一切伟大的创造在生命意义上也是呈现出矛盾状态:忠于生命又想战胜生命。

       ⑨扬帆于生命之河,难免会遇到暗礁;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静静地聆听,静静地品味生命之舟行驶过每一个港湾所发生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甜有苦。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某种微妙的情绪,而生命之舟也惟乎渐行渐远,风帆更加鼓满,只是作为船长的我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好航行的方向,勇敢地冲向大洋彼岸,到达另一个新的起点。

       ⑩还记得冰心老人说过:“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我已经满足了。”

       ⑥把握生命,品读生命,珍爱生命吧!

阅读回答问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因

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迅疾,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③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④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时,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⑤车到了老姆登村,对面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是那样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一位游客来自北京,老伴去世后,他没有独守孤影,而是四处旅游。“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今天就直奔怒江来了。”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我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⑥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⑦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她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赶马人。

⑧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条公路,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短暂的迷茫和一时的失落在所难免。但很快,她就决定要与通了公路的家乡一起展现魅力,她开启了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⑨到了丙中洛,李导带领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⑩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2月23日,有删改)

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各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评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