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说“屏”》同步练习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屏面髹漆,一面红漆地上满绘浅绿色油彩,中心绘一谷纹圆璧,周围绘几何形方连纹,边缘髹黑漆地,朱绘菱形图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宣  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 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 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侧、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忏然一动。竞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捧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一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冀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瞪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味道

郭红英

    排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奶奶,买了一大堆东西。收银员有点凌乱——毕竟是个新手,再说这个零食铺不像正规超市那样井井有条。她嘴里念叨着17,18,“是不是一共18件物品?你们看一下,还有没有?”

    “对的,没有了!”一个奶奶马上应声道。

    “不对!阿姨,我这里还有一瓶。”忽然一个小小的但很响亮的声音从下面传来。

    随即我从两个奶奶肩膀中间的空隙里,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举着手里的一瓶饮料递上柜台。

    奶奶在小女孩的耳朵上用力捏了下,并朝另一个奶奶看去,她们对视一眼,相视无奈苦笑。

    小女孩不满地叫起来:“你干嘛要捏我?好痛!”

    那个捏耳朵的奶奶回头朝我看看,小心里露着点尴尬。收银员迅速朝她们瞟一眼,什么也没说。

我假装没看见这一幕,只是看着那个小姑娘的背影。她稚嫩的小手还在揉着自己的小耳朵。

    放学回家,女儿给妈妈一张《小学生时代》的征订单子。

    “我不想订。”

    妈妈很吃惊,这几年一直都循规蹈矩地订着。“为什么?”

    “这杂志内容太少,而且都是些无用的插图,没意思。不如买几本书。”

    “还是订吧。你是班干部,不订的话,老师会有想法的。”

    “不会的!我们老师说了,自愿订。”

    “话当然是这么说——但是,你知道有时候老师也很为难的,征订数额不到的话,要重新发动。”

    “怎么可能?老师很明确地说了,是自愿的呀。”

    “哎,你小孩子不懂。有些时候这个‘自愿’是加了引号的。”

    女儿想了一下,摇头:“照你这么说,自由都是带着枷锁的吗?都是假的吗?”

妈妈忽然一惊。看着女儿桀骜不驯的眼神,那里还有一丝迷茫。成人的规则并不适合孩子。她说:“好,那就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不订。”

    走出会议室接个电话。

    看到同事的孩子独自一人正在黑板上画画。

    “哇,画得好漂亮的小鱼呀!”我走过去赞美她一句。

    “阿姨,这不是鱼。”

    “哦,那是什么?难道是房子?”我想孩子的想象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育家说一个圆不能叫圆,在孩子眼里那是苹果,那是地球,那是圣诞老人的圆滚滚的身体。总之,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能呆板,要像孩子一样有千百种的念头,哪怕是看到一条笔直的线。

    “这是三角形呀。”

   我眨巴了两下眼睛。三角形吗?等等,我确实看到几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但是孩子们不都是有奇思妙想吗?这难道不是她画的三角形的鱼的身体吗?

    “难道你忘了?,,她看我愣住的样子,连忙安慰我,“没关系,长大了有的东西会忘记的O”

    看着这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忽然想笑,我真的忘了,我只记得教育家怎么说,却忘了                              

    三角形就是三角形,只是三角形。

(选自2016年1月8日《嘉兴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一部名为《我的诗篇》的影片感动了很多人,陈年喜是片中的六个主人公之一,人们叫他“矿工诗人”。在《我的诗篇》拍摄之前,陈年喜已经写了二十多年的诗。尽管他的生活一直那么粗粝,看起来离诗意有万里之远。

陈年喜的家乡位于“秦尾楚首”的陕南商洛市丹凤县,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那里奇山险水。常年洪灾,至今仍是山高沟狭的不毛之地。男人们只能外出打工,多半去了矿山。

一开始陈年喜的工作是拉车,用架子车一趟趟把爆破下来的矿石或废石拉出洞口倒在渣坡上。漆黑而低矮的矿洞里没有灯,昏暗的手电筒挂在他胸前,汗水落在车子上、安全帽上、衣服上、毛发里、眼里、鼻孔里……每天下班,就像一只拱出灰土的土拨鼠,洗三盆水也洗不干净。后来他改做巷道爆破,在洞穴深处打眼放炮、炸裂岩石。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与雷管、炸药整日纠缠在一起。16年间,经他手使用的炸药雷管大概要用火车厢来计算,垮塌、透水、松动的碎石,扑向人的机器,死亡也多次和他擦肩而过。

不只是死亡的威胁。陈年喜说矿山的生活“非常非常寂寞”,有时“只能靠对面山尖上的雪线高低来分辨气候的变化”。工友们闲下来的时候打牌,喝廉价的酒。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看书,凡是有字的都看,墙上糊着的报纸,看完了正面,用水淋湿了,再小心翼翼揭下来看背面。他写诗,还没有网络的时代,在纸片、烟盒上写,在睡觉垫的空炸药箱上写。走的时候卷起铺盖,下面是满满一床的诗。

2020年3月23日,陈年喜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天,丹凤县中医医院一张CT影像胶片,清清楚楚地写下他半生的倒影,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尘肺病。他静静地坐了一个下午,没有告诉妻儿。这是矿工们最主要的职业病,每天吸入大量粉尘,这些工人的肺部会纤维化,变成“石头肺”“全属肺”——这种病无法逆转,且会让人逐渐失去劳动力,而一旦进入后期,甚至连站着呼吸都是一种奢求。

消息传出去后,人们为他捐款、抢购他的诗集,这一年诗集《炸裂志》售出了近四万册,成为许多年轻人书架上的读本。他在扉页为每一个索要签名的读者写下赠言,有时不知该写什么,就写上:“以诗为证”。

2020年9月,在创始人王克勤的邀请下,陈年喜成为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的驻会作家。他开始走访尘肺病人,写下他们的故事。妻子劝他别再去了,“你经历了太多,希望你不要再看到太多”。但他还是希望借用他的文字,让更多人关注这些被忽视的人群和声音。

陈年喜相信,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没在任何作家笔下出现过。他说代沟代代有,而深处的悲欣大多相通。它也将成为一个人继续写作下去的动力。

 (作者樊晓敏,有刑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