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2018-2019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翼鸟的联想

    ①鸟有翼,这是常识。但有一种鸟,却无翼。她端庄妩媚,能舞善啼,极讨人欢心。新西兰人爱之尤甚,将其命名为国鸟,倍加宠养之。

    ②据说,这生灵早先也曾能够遨游于高空,啾啾于山林。后来被人类饲养着,无须再远走高飞了。久之,便消失了双翼,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③这似乎是喜,因为她终于不必自己觅食了。但实在是让人觉得悲怜,因为鸟儿失去了翅膀,毕竟是个不幸。除供人赏玩外,她再不能鸟翅云间了。人类宠了她,但又确实是害了她。宠她的人,倒是出于厚爱,谁知道适得其反呢?不过,现在并不要紧,反正有人宠着,她尽可以饱享人们的恩惠,无忧的生活。可我想,某日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不再欣赏着畸形的美了,那时候,这鸟又依谁而生活呢?

    ④想起山鹰来了。山鹰训练雏鹰,总衔着雏鹰,狠心地把它扔下山崖,让它练着飞上来,飞上来……终于练就了一副健劲的翅膀。

    ⑤鸟儿是应该要有翅膀的,这是常识。

(1)、对无翼鸟,新西兰人“倍加宠养之”,其中“之”指的是(    )
A、无翼鸟 B、新西兰人 C、无翼鸟和新西兰人 D、以上都不是
(2)、文中第②自然段插入了关于无翼鸟的传说,从全文角度分析,插叙的作用是(    )
A、交待了无翼鸟的历史,说明她为什么会无翼,使得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B、交待了无翼鸟辉煌的历史。 C、主要是为了介绍无翼鸟的知识。 D、主要是通过对无翼鸟历史的交待,衬托他的端庄妩媚。
(3)、“适得其反”的意思是;说“适得其反”的缘由是:
(4)、无翼鸟被“倍加宠养”,其原因是
(5)、“某日人们的审美观念变了,不再欣赏着畸形的美了,那时候,这鸟又依谁而生活呢?”读着这一句,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翼鸟的未来担忧,希望新西兰人制定一项永久保护无翼鸟的法律。 B、为无翼鸟的将来忧愁,不知道在若干年后,她又会落入怎样的悲惨境地。 C、希望人们再持之以恒,一如既往的欣赏无翼鸟的美。
(6)、短文最后一句“鸟儿是应该要有翅膀的,这是常识。”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7)、由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8)、默写古诗词中字面上含有“鸟”的诗句。(不限定课文中的)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有两件事,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其中一件是老外干的,另一件也是老外干的。我把它们分述如下。

           第一件事: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设计的,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真是闻所未闻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怎样一种因素(体制?岗位责任制?金钱的诱惑?铁的纪律?敬业精神?个人品德?还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日常的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在时空中更新换代了数茬人的机构,虽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仍然守着一份责任、一个承诺?面对咱们自己的豆腐渣工程,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第二件事:在东北地区滨洲铁路穿越小兴安岭那条最长的隧道的山顶,有一座方方的石碑,那里长眠着一位异国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曾负责这条隧道的设计。当工程进度由于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时间打通时,这位工程师开枪自杀了!她以自杀抵补自己的失职和耻辱。

  这种自责方式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我们太习惯于在失败面前寻找“客观原因”了,我们也太习惯于在失误面前为自己开脱了。一个肩上负有责任的人,出了天大的责任事故,别说引咎自杀,辞职谢罪的也少有。一位异国女工程师喷洒着鲜血的自责行为,让我异常分明地看到了我们灵魂中的暗点。

        以上两个故事,将是我后半生永不丢弃的镜子,既照我的言行,也照我的内心,我愿意把这两面镜子送给所有有自省精神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宽容也的确让人难忘。不妨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公共汽车上人很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了一位男士的脚,便赶紧红着脸道歉说:“对不起,踩着您了。”不料男士笑了笑:“不不,应该由我来说对不起,我的脚长得也太不苗条了。”“哄”的一声,车厢里响起了一阵笑声。显然,这是对优雅风趣的男士的赞美。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洁的铺着木地板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商店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向您道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于是女士笑了,笑得一脸灿烂。

    是的,这就是宽容——它甜美、温馨、亲切、明亮,它是阳光,而谁又能拒绝阳光呢?这让人想起了丘吉尔。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他落选了。他是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对于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件极丢脸的事,但他却极坦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不好!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却爽朗地笑道:“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

    真佩服丘吉尔,他那么从容,那么理智,只几句话,就成功地展现了一种极豁达、极宽厚的大政治家的风范!

    有句老话:有容乃大。恰如大海,正因为它极谦逊地接纳了所有的江河,才有了天下最壮观的辽阔与豪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芦苇赞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都曾得到诗人和画家的青睐(lài)。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

    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生机勃勃。

    芦苇_____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中作柱作梁_____但在广大农村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_____它虽然不名贵_____但人们却可用它编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用具_____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_____万古不朽_____但它却可以变作纸浆_____造出洁白柔美的纸来_____就连那些苇梢碎叶_____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_____烧火做饭_____

    这就是芦苇,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