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容易

湖南省衡阳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识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上辈的读书人,大凡从乡野走出去的,都有一点泥土的气味。像张中行、季美林等大师,在讲着那么深的学问的时候,还能从他们那里隐约地领略到蟋蟀的吟唱和野草的幽香。现在你就是听易中天、于丹、钱文忠讲乡野的故事,多少也能听出城里的水泥丛林和堵车的情绪。

A、乡土气息是过去很多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作品的特质 B、乡野生活对上辈的很多读书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不是从乡野走出去的作家,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乡土气息 D、现在很多读书人讲的乡野故事中都流露出了种种城市的气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活在往事中

    ①旧历小年第二天,正当人们忙着迎接春节的时候,我则坐在电脑前用冰凉的双手敲打春节前最后一个比较正式的文字。是的,好长时间没有正式写字了,没有心绪,没有思路,没有热情,没有时间。其实这段日子除了上班,每天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2008年最初的一段日子,天降大雪,三十年不遇,住在小城的人们像一个个耗子,缩在洞里极少出门。闭门不出本是我的生活习惯,但近日心却静不下来。我常常一下午一下午地面对电脑浏览网友们的博客,就像一个东摇西荡的流浪汉。在我身后的窗外,是邻居家屋檐上厚厚的积雪,那些积雪就像卧在心头上一样,因为在阴面,这样冷的天里,节前是无望融化了。

    ②不知什么时候,每到年关我总盼望着春节的快快降临,像小时候一样。不同之处是那时候盼望放鞭炮,穿新衣,而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丢弃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闲暇时,偶尔跟朋友把酒聊天,他们也谈到这样的感受。尽管年近不惑,一点也没有感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可怕,反而老在企盼时光走得快点,快点,再快点,似乎越快越能丢掉生活中的不快和忧郁。

    ③我们都生活在时光这条河里,那些往事就像飘摇的水草,我们就是穿梭于水草之间的鱼,看着身边的水草不断往后飘去,我们禁不止感叹,时光走得太匆匆。每到年关,人们总习惯说:啊,时间过得真快,又是一年了!是的,时间过得真快,快得不允许我们回忆些什么。除了作家、诗人,他们用带着神秘的光芒文字引领人们进入他的记忆的故事里,用如麻的思索编织一张张记忆之网,让读者身陷进去不能自拔。

    ④偶尔在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会将时间徜徉于往事的回忆当中。午夜,开一盏壁灯,燃一支香烟,斟一杯醇酒,眼前一片空白,耳朵一片空寂,思绪也变得邈远,邈远,更邈远……

    ⑤对于雪的最初记忆有些诗意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清早,一觉醒来,窗外茫茫一片,奶奶告诉我,那是白面,我们可以做馒头吃了。我便急着喊大人赶快用畚箕装。他们看着我哈哈大笑,于是雪便在一大串笑声中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⑥山里的雪一冬天都不会化的,人们扫出一条窄窄的小路,将手揣在棉袖里,提沓提沓地趿着鞋串门,一进门照例蹬掉鞋子上炕。一副旧扑克牌糊了又糊,缺了,在硬纸板画着替补。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在雪地里堆火炉。雪长冬不化,长冬雪白,没人动的地方照样可以攥着往嘴里吞,雪水带着甜滋润着山里人的嗓子,使他们喊山喊得更嘹亮。

    ⑦城里的小孩堆雪人,山里的小孩不堆,他们捏雪球打雪仗,或带着狗在雪地里打滚。滚雪球,一直滚到滚不动为止,足有一人多高。

    ⑧“燕山雪花大如席”,那是诗人的夸张,但鹅毛团是常有的事,大片大片如丝棉,飘呀飘呀总没个完,“米颗雪,下一月。鹅毛团,下一年。”山里的孩子是念着这样的俗曲儿过完了一个又一个冬天的……

    ⑨人们年轻的时候极少回忆往事,那时候他们在走上坡路,太阳就在前方,为了赶路,他们低着头拼命地爬高,只有在年老的时候,人们才会用更多的时间回顾已往的岁月,这时候,他们走下坡路,可以直起身子回顾身后的夕阳了。往事常常附着苍凉的玫瑰红,披着朦胧的面纱。留下的是美,剔除的是恶,因此我们的记忆里的一切往往是美好的,令人憧憬的。

    ⑩雪还没有停,鞭炮已经响起来了,过年了。是啊,2008年到了!

阅读《凶手WiFi》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 ;在赤道,则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儆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不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征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至,“堂”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科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伸出右手一样,这些习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瓦邀雨来
侯美玲

北方乡下,随处可见一幢幢低矮的瓦房。白色的墙,黑色的门,青色的瓦,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古往今来,瓦的颜色很多,唯独喜欢青瓦,青色是中国特有的颜色,低调含蓄、温和中正,当青瓦遇到白墙,简直就是最佳搭配

春分已过,雨还是不见踪影,乡下人就开始盼雨,恨不得做上一桌好饭邀请春雨的到来。伸长脖子,凝望对面人家的屋瓦,盼望雨水的来临。天色已暗,月光照在青瓦上,凝成一层薄霜,人们只好失望地走回家。关上门,熄了灯,心里仍然放不下,兀坐在土炕上侧耳倾听瓦上的声音,是的,他们在等待一场雨,一场贵如油的雨。

春雨姗姗来迟,滴在瓦片上,叮叮当当作响,大约再没有一种声音,会让人如此欢喜。老人拄着拐杖,逢人就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孩子们不顾大人的责骂,一股脑跑进院子里准备淋个透,女人们忙着在瓦檐下放水桶,好多接一些雨水洗衣裳。

有时候,春雨如同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不期而至,不请自来,还带着花香款款,桃花、杏花、梨花、樱花的香气落在瓦面上,留下丝丝香痕。暗夜独入梦,高枕听雨声,这一夜,西窗下,漫时光,思绪轻摇着淡淡的微光,悄悄荡漾起白色浪花,那是青瓦和花雨带来的沉醉,如清泉缓缓流入心田。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独自在家午睡时,白雨忽然而至,豆大的雨滴在瓦上,犹如落入玉盘的大珠小珠。暴雨如注,雨脚变得铿锵有力,像一群人在黄土高坡上擂出的鼓点,急促而雄壮。风起云涌间,密集的雨丝顺着风的方向斜斜地飘落,由远而近,由重而轻,发出蚕吃桑叶般的“沙沙”声,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此刻普普通通的青瓦,摇身一变成了雨中最美妙的乐器,飞流的雨声合着击瓦之声,便是无与伦比的合奏弦乐。从前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如此奇妙的声音,那么纯粹朴实,那么酣畅不羁,甚至希望时光能为这样的音乐就此停住不动。

相较于春天的干旱少雨,秋天则七晴六雨。秋雨绵绵,藏着无尽的落寂和愁绪,青瓦不拒,张开怀抱迎接秋雨的到来。灰色的天,青色的瓦,透明的雨,屋子里空荡荡的,世界变得好安静,只剩下心跳和雨丝的声音,在这潮湿的季节,大概没有比雨落青瓦更让人心安的声音了。

宁在于心,静在于形,雨天读书宁静致远。椅一张、茶一杯、书一本,坐在瓦檐下,茶水冒着热气,与烟雨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时光随着翻动的书页悄然流逝,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身处陌生国度,孤独环绕左右,又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身处世界中心,璀璨传遍上下渴了喝口茶,累了听雨声,透过丝丝雨帘悠然遐想,一位绝代佳人从厚厚的书页中走了出来,一席青色长裙,聘聘袅袅,旁若无人走向雨中,然后翩翩起舞。正愁没有乐器伴奏,却看到她已经在细雨与青瓦的合奏乐中舞的矫若惊龙,我看得如痴如醉,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那位佳人毅然决然回到书中,再也找不到了

离家在外,一场阴雨浇灭了旅途的热情,透过窗户看对面人家的屋顶,也是一色青瓦铺就,雨水将瓦面洗刷得一尘不染,将我的思绪重新拉回到故乡的小院,白墙青瓦、古槐苍苍、炊烟袅袅

人生百载,即使步履不停,也无法走遍天涯海角,不如停下脚步,看云赏花听雨。而那青瓦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邀请落雨的到来,那些或稀疏、或密集、或零落的雨,乘着云朵而来,带着花香而至,只为有一刻能与青瓦邂逅,合奏出浅静诗意的乐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