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 , 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吧,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 ;在赤道,则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儆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文章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中画线句中的“?”号指 , “!”指

(3)、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白转有关,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在赤道,则。”

(4)、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穿校服的父亲
邓迎雪
①听说,校门口有个卖凉皮的老头,穿着我校的老校服,让人感觉特别滑稽,特别逗,同学们称他为“凉皮校服哥”。
②作为全年级的尖子生,我的自尊心格外强,从不在同学面前显露我贫寒的家境,母亲早逝,父亲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就咬咬牙掏了高价择校费,我这才进到这所重点中学读书。父亲又心疼我学校离家太远,就让我住校,一周只回一次家。
③有一天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请我一起到校外吃饭。我拗不过他们的热情,随着去了。校门口,吃饭的同学很多,肉夹馍、凉皮、包子、稀饭一应俱全,每个摊点前都围满了人。这时,不知谁提议去吃凉皮,在一路打打闹闹的笑声里,我们走向 “凉皮校服哥”。
④我随着人流往前走,远远看去,那个摊点前围了不少人,透过些微的空隙,发现那个忙碌的身影如此熟悉。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由得停下脚步,那满头白发、低头忙碌的可不正是自己的父亲?他穿着一件我淘汰下来的红蓝相间的老校服,是那样刺眼。此刻,他正不停地忙着,偶尔抬起头笑着跟同学说些什么。
⑤“师哥,今天生意不错啊。”我听见一个大嗓门男生在跟父亲开玩笑,而父亲居然还好脾气地笑!
⑥我的耳朵嗡嗡作响,脸发烫,步子也变得轻飘飘的,他转身逃跑般离开了。
⑦到了寝室,我的心仍扑扑腾腾地跳,对父亲的埋怨排山倒海般撞击着我的胸口。
⑧周末回家,父亲看见我回来很高兴,而我却冲他发火:“谁让你去学校门口的?你不怕人家笑话我啊?”他没有计较我的无理,说:“那儿生意好,我故意躲得远一些,离学校还远着呢。再说你住校,一直在食堂吃饭,遇不见。”“你怎么知道我遇不见?你还穿校服,那适合你穿吗?你知道人家叫你什么?”我竟然委屈得流出了眼泪。父亲的表情很复杂,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叹口气,递给我一条毛巾,就到厨房做饭去了。
⑨也许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就不在校门口摆摊了。我隐隐约约听同学说,那个卖凉皮的不在那儿了,找了好几回都没有。我听了,略略放了心,心想父亲在别处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再回到家时,我和父亲都没有提过这件事。
⑩转眼到了六月,市里组织了一场中学生物理竞赛,全校共有十几名学生参加。那天上午,我和老师、同学一起乘车赶往赛场,因为前方堵车,车子在一个十字路口减速前行,我就在那儿猝不及防地看见了父亲。
⑪那天,天气预报说是近五十年来最高温,四十一摄氏度。白花花的阳光烘烤下来,柏油路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树木的叶子都打着卷,连知了也没了叫声。父亲就在一棵大树下,摆了几张小方桌卖凉皮。天太热,行人逃也似的匆匆而过,没人向摊点张望一眼。父亲没有泄气,不时扯起围裙擦一下满头的大汗,大着嗓门吆喝,声音听起来有些嘶哑,就像要被太阳烤化的柏油路,让人揪心。
⑫车子很快就走过去了,把父亲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汽车空调“咝咝”地吹着冷气,竟然吹出了我的泪,我愧疚极了。是不是自从被我从校门口撵走后,父亲就一直在这儿摆摊?在这个长长的炎热的夏季,再苦再累再难,他从不在我面前提一个字。我把成长的疼痛留给父亲,可父亲给我的依旧是浓浓的爱。
⑬那天考试后,我回到家,见到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爸,天太热,别出去摆摊了,等凉快了还去老地方吧,同学们老念叨你。”父亲有些吃惊的望着我。我只觉着嗓子发紧,头一低进了房间,眼泪夺眶而出。
( 选文有删改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朗读者》点燃阅读热情  给你读书时刻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赞誉,网络上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更是近乎“零差评”。嘉宾们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节目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回顾人生片段,将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给观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习惯,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会逐渐丢弃,而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一直坚持下来。

    文字的力量,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变得寥落荒芜。尽管在国家的倡导、媒体的呼吁之下,喜欢读书的人仍为数不少,但毕竟少了许多。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感觉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让人们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正是此类节目的意义所在。

    文化节目广受好评,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高扬,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据红网)

    看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就值得思考。无论“清流”还是“清新”,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笔者看来,节目走红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其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虽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一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么?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虽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但应该看到,无论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评析,还是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去追寻,节目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至关重要。(据中国青年网)

    《朗读者》用情感共鸣唤回文学认知,给人一种新的实在的媒体体验。其先讲故事、后朗读的模式将文化与生活连线,告诉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阅读,换一种方式去做高雅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为观众呈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更激发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朗读者》这档节目告诉我们,健康需要营养,心灵离不开阅读。阅读一本书,你看见的是无声的文字,你听见的是有声的倾诉。当你能感受到这种倾诉,你就会发现世间百态的复杂和简单,就会理解情感的缤纷色彩,珍惜生命的本真价值。有人说,阅读要有呼吸的感觉;有人说,阅读要有燃烧的感觉;有人说,阅读需要给心灵以慰藉。我觉得,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档节目拥有大批的年轻观众,他们中很多人刚刚真正开始感知人生的内涵,节目可以启发很多年轻人,教会他们如何给自己的生命质量做加法。确实,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理应主动去搭配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故而,此类文化节目多多益善。(据中国经济网)

@树影摇曳: 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寸寸旧时光: 我们需要“诗和远方”的力量,尤其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更该关注情感的力量,为每一颗漂泊无依的心找到安稳的落脚点。

@青丘白浅: 新近出现的这些文化类节目,最大的共同点是在声情交融中感染人。《朗读者》通过朗读嘉宾声情并茂的演绎,为我们展现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但是,在我们沉迷其中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节目背后文字的情感温度。

阅读孙君飞的《满》,完成下列小题。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 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血腥描写”的相关争论

    《水浒传》中有关食人、虐杀与滥杀行为的“血腥描写”并不多,但因多附着于人物和情节之中,所以显得刺目虐心,为许多读者所诟病,近今甚至成为某些学者以“暴力崇拜”否定《水浒传》价值的主要根据。

    再加上《水浒传》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屏,其“血腥描写”的影响无可避免地被放大,从而引出对《水浒传》影视的否定与批判,并延及对《水浒传》价值与传播的质疑。

    吴世昌动议禁演《武松》。1982年2月27日,由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武松》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前四天,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红学家吴世昌致函中央电视台指出:《水浒》这部小说中……最残暴、最野蛮、最无理的凶杀情节正是武松《血溅鸳鸯楼》这一回。除了他的三个“仇人”蒋门神、张团练、张都监外,他还杀了……十七人。这被杀害的十七人,除夫人外,都是封建社会中受压迫的“下等人”,而武松自己的出身却是“都头”(相当于警察局长),这种故事,也算是“农民革命”吗?……在《血溅鸳鸯楼》这一故事中,武松宣布他的杀人哲学是:“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不是一种疯狂嗜血的杀人哲学吗? ……因此,我紧急动议:立即停止播映《武松》这类货色!

    2010年,基于以上基本相同的事实,长期旅居海外的刘再复指《水浒传》等为“中国人的地狱之门”。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李海滨提议“禁播《水浒》”,认为《水浒》这样的电视剧和暴力相关。《水浒》是旧时代的名著,与我们时代不适应。

    潘知常等学者对《水浒传》也多有责难,认为《水浒传》描写的是“暴力盛宴”,要求踢出《鲁提辖》,打倒《林教头》,撵走《武行者》,主张将《水浒传》从四大名著中扫地出门,将《水浒传》从中学课本中彻底删除。因为在他们看来,读《水浒传》只会助长人们的暴力倾向,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在他们眼中,像李逵等,不过是个嗜血者,最多是“淳朴的嗜血者”。

    另有学者认为:读者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是以审美的感受为标准,而不是用科学和道德的标准来接受和衡量的,不能用文化批判、道德批判代替审美批判。任何理解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参照,而且是整个文本,而不是断章取义,穿凿附会,必须是审美欣赏,而不是实用价值,否则就是胡言乱语,无稽之谈,成为对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就像我们读《背影》不能只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水浒》也不能只盯着“暴力”“血腥”。

    山东师大教授杜贵晨:《水浒传》中包括食人、虐杀与滥杀等“血腥描写”,既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又是上古文化传统的产物,同时是当时小说写人艺术由“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之幼稚与蒙昧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进阶。读者只有以历史与美学的观点,对《水浒传》主旨、总体构思及叙事写人艺术作全面具体的分析,才有可能对这些“血腥描写”产生历史的同情与审美的接受。至于某些人以《水浒传》“血腥描写”是“宣扬暴力”的指责,则是非文学或不善读书及杞人忧天的批评。《水浒传》通过有关描写已表示了对“血腥”行为的否定。当前,《水浒传》阅读与传播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需出现与时俱进的关于《水浒传》乃至其他古典小说的研究与批评,以扶正纠谬,探幽烛隐,引导构建名著阅读与传播“新常态”。

    网友“轻烟残月”:《水浒》中的一些情节的确过于暴力,即使“不说禁播,起码要从名著中剔除。这么一部把杀人狂、无良灭门者、开黑店卖人肉等恶人都歌颂成英雄,还脑补打败辽国,这种负能量爆棚的(作品)跟其他三大经典并列名著,太亵渎其他经典了”。

    网友“影子”:“《水浒》中的英雄个个杀人无数,血腥暴力,堪称恐怖分子中的杀人冠军军团,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律相差甚远。”

    网友“007”:我活了二十多年,也亲身拜读、受教过《水浒》,向来不知道这本书竟然能够引导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果这本小说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的话,我想社会也不至于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因‘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就迁怒怪罪于这本书,那是否为了禁止早恋,就废止《红楼梦》;怕老百姓学得有心眼儿,是不是也应该把《三国演义》焚毁了?”

    网友“郁崇幽”:如果《水浒》和时代不符,暴力情节太多,那么抗日游击战争中那么多的情节和时代相符吗?这些都不暴力吗?代表们能不能关注点实在的问题!禁播《水浒》的提议,没有文化真可怕。

    《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确实受到了来自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严峻挑战,其所反映的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与转型中一个有关古典名著理解与对待的严重困局。为此,有关《水浒传》“血腥描写”的理解与评价,不能不成为当下为《水浒传》阅读与流传解困的第一要紧的话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细节里的善意

①近日,我带着八岁的儿子明峻,去剑桥一所公立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在填写和签署了一些表格之后,我们来到一楼的办公室咨询往返学校搭乘校车的问题。其实,我几乎是没有抱什么希望去问询的,因为之前了解到:根据剑桥公立小学校车接送的规定,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超过(包含)一英里,才可以申请校车,而我所在的Carver Street,到儿子就读的公立小学只有0.8英里,因此不符合规定。我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波士顿长达五个月甚至半年的酷寒冬季,每天往返家庭和学校两次接送儿子。但每每念及冬天的寒冷和路况,想到单程至少得二十分钟以上,(自己不会开车,而且孩子的母亲在中国不能同来剑桥),心中不免发怵。

    ②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女教师,在使用谷歌地图仔细核对路程,研究我们的申请之后告诉我,唐明峻可以搭乘校车。唯一的理由是,我们步行到学校,必须经过一条从剑桥直通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大街,这条街道的车流量很大,考虑到每日步行往返的安全问题,我们就可以在原来的刚性规定(即一英里才可以搭乘校车)之外,使用“柔性原则”,也就是安全第一的人道主义原则。那一瞬间,我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到一个陌生的社会,我们对于他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人等,是流露善意,还是有一种疏离感甚至刻意的冷漠感。

    ④又想起不会日语的我第一次去日本的经历,坐飞机到了大阪又转车坐到京都汽车站,上车大约二十分钟后,我总感觉自己坐错了车,于是去问询司机。司机是典型的中年日本人,几乎听不懂我的蹩脚英语。这时,车上一位大约七十岁的老者走过来,说他会讲英语,就问询我要去哪里,并告诉我应该是下一站要下车,换乘另外一辆车。车到站后,我匆促下车,老者也跟着下车了,仔细研究了一下车站提示信息,说我乘坐的车次是对的,只是还需要继续坐几站,又赶快催促我重新上车。到了车上,老者又担心我下车之后找不到旅馆,就从他的背包里拿出一张纸和一支铅笔,给我画了一张下车后如何找到旅馆的草图,并很细致地跟我解释,怎么才能走到藏在小巷子里的旅馆。这位老人让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真诚而自然的关切,也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爱人如己的善意吧。

    ⑤今年五月,与相交近二十年的一个师弟在奥林匹克公园散步闲谈。他刚从台湾旅行归来,提及的一个细节,长久地盘桓在我的记忆之中,每念及就内心充满感动。他说在台湾有一次搭乘捷运,他掏出旅行包里的一本马尔克斯的小说闲读,读得入迷,几乎物我两忘,旁边坐着的一位中年男子,很好奇地凝视他所读之书,忍不住跟他交流起来,说自己也很喜欢读这位作家的小说。于是师弟就跟这位偶然相遇的台湾人畅谈对作家作品的阅读感受等,并说自己这次到台湾,去了好几家书店,也没有找到马尔克斯的繁体字译本的《异乡客》。中年人说,这个译本并不难找,并要了师弟的旅馆地址。几站之后,两人前后下车,各奔东西。当天台中突然大雨,夜里,等师弟跟家人回到旅馆,民宿的主人就告诉他,有个中年男子穿着雨披,骑着摩的来过这个旅馆,很郑重地嘱咐店主将一件包裹得很严实的物品交付他。师弟匆匆拆开,原来就是他到处搜求而不得的《异乡客》,陌路相逢的中年男子写了一张小纸片告诉师弟,这就是他想找的译本,并且说,若还有什么找不到的马尔克斯的书,可以打电话给他。人之相交,居然真可以一见如故!

    ⑥人生一世,最让他(或她)有幸福体验和愉悦感的,难道不正是人际之间的友善和关切吗?最能让人感动的,不正是即使这个世界再纷乱和xuān  xiāo,仍旧有一些人以不变应万变,不忘初心,不舍真情,在世俗和流离的人生中撑持着一份安然自足的内心庭院,并时时与他人分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