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语文版2018-2019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毕业升学全真模拟训练卷重点学校卷(二)

课外阅读。

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验,曾经诱发了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世界上对海啸认识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海啸的产生往往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
(2)、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3)、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
(4)、人类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威胁时,我们应怎么做?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A________

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B________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C________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超音速歼(jiān)击机突然加速爬升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飞行员身体中的大量血液会从心脏流向双脚,使脑子产生缺血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从长颈鹿的身体构造得到启发。

    长颈鹿的脖子很长,脑子与心脏的距离大约是3米,要使血液能输送到头上,血压相对要高,大约是人体的两倍。这样高的血压为什么不会使长颈鹿患脑溢血而死亡呢?原来这与长颈鹿身体的结构有关。首先,长颈鹿血管周围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压缩血管,控制血流量;同时长颈鹿腿部及全身的皮肤和筋膜绷得很紧,利于下肢的血液向上回流。所以即使长鹿低头唱水时,血液也不会一股脑地涌向头部。

科学家由此受到启示,在训练宇航员时,设置一种特殊器械,让宇航员利用这种器械每天锻炼几个小时,以防止宇航员血管周围肌肉退化;在宇宙飞船升空时,科学家根据长颈鹿利用绷紧的皮肤可控制血管压力的原理,研制了飞行服——“抗荷服”。抗荷服上安有充气装置,随着飞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从而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正常。同时,宇航员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这样可以减小宇航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身体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输送,就此而言,人类发明的抗荷服比长颈鹿的厚皮更高明了一步。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有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氯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如丙烷、丁烷等)和醚类(如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符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的,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空气清新剂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的同时或多或少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早在2012年 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很快会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