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文悼念包括金庸、李咏在内的8位艺术家,网友:文化殇秋

    11月1日早上7点多,人民日报发文悼念包括金庸、李咏在内的8名艺术大师,其余6位分别是师胜杰、布仁巴雅尔、朱旭、单田芳、常宝华和盛中国。他们,或用纸笔书写侠义豪情,或用话筒传递欢乐幽默,或用表演塑造悲喜人生……他们,是一代人的回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的武侠小说铭刻着他的青春,也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闭目在话筒丛中,我肯定特安详”

——20年前《幸运52》开播,留着卷发的主持人李咏以其诙谐幽默的风格走进大众视野。

    “相声是替老百姓说话的”

——常宝华9岁登台表演,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相声事业。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在单田芳的身后,留下的是6000余小时长的评书和“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

——布仁巴雅尔的代表作《吉祥三宝》是写给女儿3岁生日的作品,随后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温暖的家庭场面和浓郁的蒙古族情调深受观众喜爱。

(摘编自网上资料)

材料二:金庸宗师气概像极了一灯大师

    一位94岁,且已淡出江湖的老者,以传统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他的远逝该算是喜丧了,应该点起红蜡烛,为老人送行。然而,何以他的背影,仍痛楚了我们的灵魂?

金庸的笔墨,关联了一代人的青春。从此,万丈豪情浪掷九天,千军万马零落成泥。他让我们的想象有多辉煌,留下的黑洞就有多无望。他曾书写过的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从此唯余字里行间。

    上个世纪,就是在80年代的复旦。在宿舍里,我们初识金庸的文字,如饮狂泉,在宿舍里击鼓传花般传阅,通宵达旦,血脉贲张。

    很快,到报社做了文化记者和编辑,还忍不住约人写金庸读后,更忍不住自己操刀改写,还记得有这样几句:

    他们并不津津乐道武功的一招一式,也不深究故事情节的合理与否。那么究意是什么吸引了这些曾经或依然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呢?是那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无望情爱?是那种一剑在手、四顾茫茫的孤傲与寂寞?抑或是那种抑强扶弱、大义凛然的干云豪气?……

    一众平庸平俗的人生,从此被金庸的魔杖点亮。那一段闪闪发亮的青春,有几个名字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最沉甸甸的一位,就是金庸。

    实在沉迷到不能自拔,便在90年代初,和几位同好一起编撰了《武侠小说鉴赏大典》。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写信请求金庸担纲顾问,老先生居然慨然应允,还帮我们题写了书名。见到他时,则已是十年之后,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咖啡厅——老爷子儒雅谦和,一派宗师气概,不似令狐冲,而像极了一灯大师。

    当时,我们向金庸讨教他所理解的“侠”,老爷子一字一顿:“思想家中,我最推崇孟子,推崇至大至刚的大丈夫气概。所谓浩然之气,就是侠气,就是性情中人。”

    见面不谈金大侠,纵读诗书也枉然。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影响了一代国人。比如马云创业时所纠集的18罗汉,几乎都迷金庸。马云念念不忘其间“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甚至将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称为“独孤九剑”和“六脉神剑”。

    那时,性情中人,成了一代人相互间的最高评价。“侠之大者”,也成了无数人的毕生追求。

    “传一曲地老天荒,共一生水远山高”;“让我苦也好,让我累也好,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

    这样的精神滋养,早已化入一代阅读者的血液与骨髓。

    久矣不读金庸了。但目光常会不经意地落在书架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5本金庸,它们都在,霎时,心中便一片澄明,十分妥帖。

    唉,俱往矣。大师的凋零,让我们重温那些凝固在上个世纪的背影,在感动中,更有孤独。感谢金庸的长寿,让他的生命韧成了一根飘忽的丝线,串起两个世纪的侠胆义胆,让我们踏实到了现在。

(网文,有删改)

材料三:金庸先生走了,他的江湖仍在

    很多人喜欢喊金庸先生为“金大侠”,其实金庸先生只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称其为“金大侠”,不仅仅是其塑造了一大批大侠形象,还因为其骨头里流淌着侠义之血。

    除了小说家,金庸先生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报人。尽管很多读者都是通过武侠小说而认识和喜欢金庸的,但他本人却更认可“报人”的身份。金庸先生写了30多年的社论,有统计表明他亲笔撰写了几千篇社论。在他的社论里,可以看到士大夫气质,可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由其社论出发看小说,由其报人身份出发看小说家身份,其实有着一致性。金庸曾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侠是侠义,是正直,是理想,这是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小说创作时,他“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并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当然,他的小说并不是机械的“价值正确”,而是有着极其高超的表达技巧。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精湛文笔表达深邃思想,这才是金庸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

    侠在深处,与士相通。佥庸先生最重要的身份其实是士人,是知识分子。捧起金庸先生的小说,你会爱不释手,因其语言精美、情节曲折、描写细腻:放下金庸先生的小说,你会久久难忘,因其笔下人物有血有肉、有棱有角、有滋有味——郭靖有情有义,令狐冲重情重义……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他的小说是有神的,有魂的。曾经有多少人读着金庸小说,梦想行侠仗义。他的小说,不仅仅是好看,从本质上讲依然是一种文人小说。

(网文,有删改)

(1)、阅读(材料二),说说为什么金庸的去世“痛楚了我们的灵魂”。
(2)、(材料三)中作者说“由其社论出发看小说,由其报人身份出发看小说家身份,其实有着一致性”,如何理解两者的一致性。
(3)、综合三则材料,文艺作品怎样才能贴近大众心灵?请概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规划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经济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也在“引”上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规划的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长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摘自新华社《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出台:系统解决“人、地、钱”难题》2018年9月27日)

材料二:

    农业部长韩长赋6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韩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我国目前已有很多节日,为什么还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有利于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通过举办特色活动,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三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记者:这个节日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要意义?

    韩长赋:“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设立,首先,可以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动员和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

    记者:有没有计划组织一些庆祝活动?

    韩长赋:农业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但更多的是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

(摘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2018年6月21日)

材料三: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集团举办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上,农民裴耀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宣传推介阳曲小米,制造了当日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子。“我们线上销售突破70万元,线下销售突破30万元。丰收节真的让农产品在价值上实现了‘丰收’!”裴耀军向记者感慨道。

    事实上,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首届丰收购物节”、京东的“庆丰收购物节”,还是网易严选的“丰收美食节”、苏宁超市的“丰收大吉”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在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上被全国消费者争相抢购,一次次刷新农产品销售纪录。

    “电商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实现价值的一个最好方式。”农业部司长唐珂说。

    线上销售创意不断,线下销售形式多样。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组织北京、河南、青海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流通主渠道优势,策划14场“庆丰收大促销”系列活动,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阿里巴巴副总裁王建勋认为,今年的丰收购物节是一个很好的农产品销售的模式。不过,要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的一些难题,物流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难题,需要电商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网上销售很热闹,但对于一些农产品来说,线下销售仍然是主要方式。”河南商丘农批市场总经理陈继亭说。“贫困地区不要坐等批发商对接采购,自己要主动联系推销展销活动,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

(摘自《打造农产品销售的“丰收节”》2018年9月26日《农业日报》)

材料四:

    农业院校如何定位自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6年来,华中农大在参与定点扶贫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精准扶贫”模式。

    “网络阡陌”支教团成员赵芸逸告诉记者:“学生志愿者通过支教接力,搭建‘学校+地方+企业’爱心桥,建立‘一对一’学生资助体系,专职培训全县校长和骨干教师,为彻底拔除‘穷根’夯实根基。”

    除了实施基础教育领域的“甘露”工程,华中农大还实施“活泉”工程,打造“专家团队+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教师志愿服务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近400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1695人次。

    学校以设计包装、LOGO、宣传页、淘宝网店等方式,为当地产业提升文化品牌形象。三里乡马坡茶有设计和包装后,单品价格增长20%,春季两个月完成了过去一年的销量。

    “教育扶贫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产业扶贫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文化扶贫能够提升乡村品牌价值。”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说。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教育扶贫送“甘露”引“活泉”》2018年9月28日《中国教育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厚而系统的哲学基础,蕴含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的命题,“仁民”是对人的同情仁爱,“爱物”则是爱护人之外的动植物等。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摘编自《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经济日报》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根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说的这个环境,当然也包括细菌、病毒等组成的微生物环境。事实上,细菌和病毒的历史远远长于人类,它们充斥着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在内的整个生物圈。在它们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家园中的后来者。历史地看,人类已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也不是生态文明。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体系与政策导向,既要做到全覆盖、全流程,也要强化追责问责力度,为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营造制度环境,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开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污染及其危害机理、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研究,为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加大绿色工艺装备的研制力度。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创新链各环节衔接,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创新,加快技术产业化。

(摘编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支撑体系》,《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2月8日)

材料三: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获得感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在不少城市的公园绿地让老百姓“开窗能赏景,出门能游玩”。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成为居民的自觉选择。联合国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许:中国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人类共通的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我国不断加强在绿色金融、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探索区域环境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大国之间的生态合作,促进平等对话,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周宏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天津日报》2018年11月12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曹雪芹

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了这样,一时忙乱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要差人去请李嬷嬷来。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天,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上摸了摸,嘴唇人中上着力掐了两下,掐得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头放声大哭起来。袭人因他年老多知,所以请他来看。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实,也哭起来了。晴雯便告诉袭人方才如此这般。袭人听了,便忙到潇湘馆来。

见紫鹃正伏侍黛玉吃药,也顾不得什么,便走上来问紫鹃道:“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话?你瞧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说着,便坐在椅上,黛玉忽见袭人满面急怒,又有泪痕,举止大变,更不免也着了忙,因问:“怎么了?”袭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嬷嬷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嬷嬷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黛玉听此言,李嬷嬷乃久经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哇的一声,将所服之药,一口呕出,抖肠搜肺,炙胃扇肝的,哑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挞背。黛玉伏枕喘息了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槌,你竟然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紫鹃说道:“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玩话,他就认真了。”袭人道:“你还不知道他那傻子,每每玩话认了真?”黛玉道:“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紫鹃听说,忙下床,同袭人到怡红院。谁知贾母王夫人等已都在那里了。

贾母一见了紫鹃,便眼内出火,骂道:“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紫鹃忙道:“并没敢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话。”谁知宝玉见了紫鹃,方“嗳呀——了一声,哭出来了。众人一见,都放下心来。贾母便拉住紫鹃,只当他得罪了宝玉,所以拉紫鹃,命他赔罪。谁知宝玉一把拉住紫鹃,死也不放,说:“要去连我带了去!”众人不解,细问起来,方知紫鹃说要回苏州去一句玩话,引出来的。贾母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又向紫鹃道:“你这孩子,素日是个伶俐聪敏的,你又知道他有个呆根子,平白的哄他做什么?”薛姨妈劝道:“宝玉本来心实,可巧林姑娘又是从小儿来的,他姊妹两个,一处长得这么大,比别的姊妹更不同。这会子热刺刺的说一个去,别说他是个实心的傻孩子,便是冷心肠的大人,也要伤心。这并不是什么大病,老太太和姨太太只管万安,吃一两剂药就好了。”

正说着,人回:“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都来瞧哥儿来了。”贾母道:“难为他们想着,叫他们来瞧瞧。”宝玉听了一个“林”字,便满床闹起来说:“——了不得了!林家的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罢!”贾母听了,也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再没人来接他,你只管放心罢!”宝玉道:“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了!”贾母道:“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都打出去了。”一面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儿。——孩子们,你们听了我这句话罢?”众人忙答应,又不敢笑。一时。宝玉又一眼看见了十锦槅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便指着乱说:“那不是接他们来的船来了?湾在那里呢!”贾母忙命拿下来。袭人忙拿下来,宝玉伸手要,袭人递过去,宝玉便掖在被中,笑道:“这可去不成了!”一面说,一面死拉着紫鹃不放。

一时,人回:“大夫来了。”按方煎药。药来服下,果觉比先安静。无奈宝玉只不肯放紫鹃,只说:“他去了就是要回苏州去了!”贾母王夫人无法,只得命紫鹃守着他,另将琥珀去服侍黛玉,黛玉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这晚间宝玉稍安,贾母王夫人等方回去了,一夜还遣人来问几次信,李奶母带领宋嬷嬷等几个年老人用心看守,紫鹃、袭人、晴雯等日夜相伴。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不是哭了说黛玉已去,便是说有人来接,每一惊时,必得紫鹃安慰一番方罢。彼时贾母又命将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各样上方秘制诸药,按方饮服,次日又服了王太医药,渐次好了起来

(有删改)

【注释】袭人、晴雯都是贾宝玉的丫鬟,紫鹃、雪雁都是林黛玉的丫鬟,薛姨娘是薛宝钗之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大讨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通过与告子对人性问题的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与仁义没有联系。他把人性看作是人或动物的本能或欲望,提出了“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命题。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但有口腹衣食之欲,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的本性。

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孟子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心即善心,行不忍之政,就是实行仁政。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

孟子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力量。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人民是诸侯国的三宝之一,如果不加重视,祸必殃身。在治国方面,孟子主张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一统社会,“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为此他提出实行“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即实行井田制,使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同时要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商人的关税,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孟子还特别强调要“谨库序之教”,普及学校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人性化色彩的仁政思想无疑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终因过于理想化,不免有些 “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不为统治者所用。

(摘编自《<孟子>鉴赏辞典》“《孟子》概说”) 

材料二:

孟子对霸道与王道的区分明确了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原则和思想路线,对王者的人格塑造更强调了统治者自身 的道德垂范为平治天下之本。这注定了王道决非力政而是仁政。

仁政是孟子特有的政治术语,与孔子所讲的德治同义且一脉相承。狭义上讲,仁政指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统治原则;广义上讲,仁政指以道德而非物质利诱或暴力为手段、为目标的行政原则。以暴力为手段的叫暴政,以道德为手段的叫王道。推行法制叫法治,推行道德叫仁政。由于仁与德、善在儒家及孟子这里是一致的,因此孟子所讲的王道是崇尚道德而非暴力手段,以追求道德之善而非物质之利的政治理想和行政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仁政与王道异名而同实。一方面,王道就是仁政。王道以仁政为实际内容和行政原则——是否推行仁政是判断霸道与王道的标准之一。当然,王道与仁政也有细微差别,那就是:如果说与霸道相对应的王道侧重于平天下的过程的话,那么,1与力政相对应的仁政则侧重治天下的统治之方;在平天下之后,如果说仁政侧重于治国之方的话,那么,王道则侧

重于仁政实施的效果。总之,王道离不开仁政,王道就是用仁政而非力政、暴政来治国平天下。在这个意义上,王道与仁政是统一的。

在孟子看来,对于为政者而言,最要紧的是人品即道德素质——好善。孟子对从政之德的重视在与孔子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论语》记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孔子把做事果敢、明白事理和多才多艺等都视为从政的条件,只居其一就具备了从政的资格。孟子则对好善之德倍加关注。其实,好善之所以被孟子为评价或考察从政人员的最高乃至惟一标准,与仁政的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为政者的好善,带动了庶民对善的趋从。既然仁政信凭的是以德服人,那么,德便成为考察、衡量、选择和评价为政者最重要的砝码。孟子坚信“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能实行仁义,其平治天下则易如反掌。

关于为何平天下即仁政和王道的目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为仁义之善,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以善之手段臻于善之境地的过程。早期儒家有重义轻利的倾向,孟子则把这一倾向推向更高境界。他指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又说:“鸡鸣而起,孽孽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孽孽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梁惠王上》)按照孟子的逻辑,人们的行为或为善,或为利,其间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孜孜求善的仁政、王道与利不共戴天,正是在排斥对利的追逐中完成仁义的。这是孟子关于利与善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治理国家的基本思路。

(摘编自魏义霞《王道与仁政——孟子政治哲学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