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18-2019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国之名,祭奠亡灵:81年,我们从未忘记

【材料一】

    12月13日,清晨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集会广场上,五星红旗升起后又降下,悬在旗杆中间。

    这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1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害。

    此时,南京城气温已经接近冰点,上午10点,花圈献至台上,和平鸽从台下飞起,近万名民众身着深色衣服,献花、垂首,全城鸣笛默哀……

    “平静的生活中,和平的景象下,我们至少每年有一个时间,有一天,来回首往事、铭记历史,让这份痛感重新唤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面墙,上面篆刻着遇难同胞的名字。

    12月10日,这面墙上,又新增了26个中国同胞的名字。目前,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名字已有10664个。

    这是一面属于南京人和所有中国人的“哭墙”。

    兵荒马乱,尸骨无存,对于幸存者群体来说,镌刻在“哭墙”上的名字,成为全家祭奠亲人的唯一寄托。

    如今南京高楼起,旧址复,可战火和创伤在幸存者的心理却依然可见。

    这份“痛感”永远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中国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身处和平国度,有强大国家做后盾,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铭记的不只是悲怆,纪念也不是要延续仇恨。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缅怀逝者,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国家的祭奠,只为凝聚民族意志,汲取前进力量!此时此刻,中国人是在庄严昭告世人要远离战火!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今日之铭记,不为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今日之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孱弱必将遭欺的训诫。

(选自龙华教育公众号)

(1)、根据两则材料和真实历史,可以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于(填时间年月日)。在这场骇人听闻的事件中,我们有(填数字)同胞惨遭杀害。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南京大屠杀来写,其中材料一主要写,材料二主要写。朗读时,材料一应该用的语调,材料二可以用的语调。
(2)、两则材料,字字句句都饱蘸着中国人的深情怀缅和不屈奋进。请选择你最受触动一句话,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3)、请结合两则材料和当下生活实际谈一谈,“今天,我该如何爱国”。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②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③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多次历经生活变乱,才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

④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⑤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返回首页

试题篮